第三节 西部陆海新通道概述
一、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发展历程
(一)发展背景
随着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进一步密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走过来“黄金十年”“钻石十年”,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国与东盟国家合作,是摆在中国和东盟面前的难题。我国在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后,“4万亿”计划等刺激政策的实施在短期内达到了稳经济的目的,但是也进一步激化了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党中央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同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总体来说,虽然国际环境大变革、大调整,但我国依然在较长时期内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跟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要改变西部地区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除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外,还需要更加强有力的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新战略带动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进西部地区与国际市场的关联,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综合成本,是时代的具体要求,也是西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西应充分发挥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区位优势,着力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三大定位,为广西指明了方向。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对广西的开放发展再次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广西要立足毗邻东盟的独特区位优势,全力推进对外开放,着重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共建“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广西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推动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的一项牵引性工程。
(二)发展历程
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主席访问新加坡时,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见证了中新两国政府《关于建立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关于建设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框架协议》的签署。中国和新加坡同意在中国西部地区设立新的政府合作项目,以开辟中国与新加坡深化合作的新领域,这就是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该项目以“现代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经济”为主题,以交通物流、航空、金融、信息服务为四大重点合作领域,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开放性、辐射性的特点。其主要目标就是激发中国西部的潜能,辐射带动整个西部地区开放发展,使西部地区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2016年9月3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访问重庆时,提出要研究南向物流通道。南向通道的立足点在重庆。
2017年2月2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和新加坡副总理张志贤共同主持的中新示范项目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张志贤代表新加坡政府正式提出,双方将加大合作力度,探讨一条通过北部湾和新加坡连接重庆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海陆贸易路线。根据这一提议,2017年3月,广西、重庆、贵州、甘肃等省(区、市)围绕构建海陆贸易路线开展了可行性调研。双方一致认为以重庆为运营中心,向南通过贵州,经广西沿海、沿边到新加坡,向北往兰州连接中欧班列的陆海新通道,从理论上来看具有广阔的内陆腹地,拥有巨大的可开发潜力和深远的发展前景。基于此,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做出举全区之力推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2017年9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时强调,中新可以发挥“领头羊”作用,带动其他国家共同参与建设这条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
2018年4月10日,博鳌论坛期间,习近平主席会见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时表示:中国和新加坡的合作是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应着重加强双边在“一带一路”框架内的合作,协同建设好“南向通道”,更好连接“一带”和“一路”,为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2018年11月12日,李克强总理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了中新(重庆)项目旗下“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谅解备忘录,双方一致同意将“南向通道”正式更名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
为了进一步推进新通道建设,201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强化顶层设计,正式发布《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并正式确定新通道的名称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将之纳入国家战略。从此,西部陆海新通道走上了迅猛发展之路。
此后,国家层面和各省(区、市)层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政策、方案等,如表1-1所示。
表1-1 关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政策
资料来源:本书整理。
二、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大战略意义
西部陆海新通道是我国在西部地区通过国际合作、区域联动,打造的一条对外开放的复合型国际陆海贸易走廊。陆海新通道连接广西、贵州、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宁夏、西藏、海南等省(区、市),拥有港口、高铁、高速公路等网络,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具有同等战略意义。
(一)深化“一带一路”建设,夯实国内支撑基础
西部陆海新通道贯穿我国西南与西北,将我国西部地区整体串联在一起,向西北对外连接中亚、西亚,向南连接东南亚,进而通过渝新欧班列直通欧洲,打造了经我国西部地区的“一带一路”新线路。同时,西部陆海新通道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在一起,形成了贯通西北地区的南北大通道,形成了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经济走廊,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撑框架走深做实。需强调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更突出国内体制机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等,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对外发展形成互补关系,相得益彰。
(二)促进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目前中国—东盟合作的重要性已超越双边范畴,日益成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区域共同繁荣的支撑和引擎。西部陆海新通道是中国和新加坡共同提出的跨区域合作倡议,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积极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中国—东盟互联互通需求愈发突出,西部陆海新通道将成为加强与东盟区域经贸、物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可以吸引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家加入,真正实现共建国家间软硬兼具的双向、低成本、高效率的国际合作,进而成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
(三)促进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以全面扩大开放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确立的基本国策。然而东强西弱、海强陆弱的区域间不平衡发展格局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内陆地区、西部地区依旧是中国区域开放布局中的“短板”。数据显示,西部地区拥有全国72%的国土面积、27%的人口、20%的经济总量,而对外贸易仅占全国的7%,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分别占7.6%和7.7%。陆海新通道建设将加快西部地区对外开放进程,把西部地区逐步从开放的末梢转变为前沿,为其参与全球化合作竞争提供一条有效途径。实践上,重庆、西安、成都、兰州、霍尔果斯等地处内陆的城市,正通过参与陆海新通道建设,迈出国际经贸合作的新步伐。
(四)促进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重塑经济地理
陆海新通道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创造难得的机遇。
首先,陆海新通道为西部地区开辟了一条最便捷的出海物流大通道,拉近了与国际市场的距离,降低了西部地区物流成本,促进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从而有利于发挥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与陆海新通道连接的新加坡和其他东盟国家相比,西部地区在资源禀赋条件上与之存在明显差异,陆海新通道将促进西部地区优势产业、优势产品发展壮大,为重庆、甘肃、广西等西部省(区、市)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西部地区有优势的农产品、中医药产品、有色金属产品等可以迅速高效地通过陆海新通道进入东盟市场。
其次,陆海新通道通过实现陆上公路、铁路网络和海上港口网络的连接,有利于推进区域间物流、信息、企业等的互联互通,也为各种生产要素在资源的配置过程中更加自由、合理地流动创造了条件,拓展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空间。西部地区以此实现合作发展、错位发展,实现沿线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商贸物流、生态保护、文化交流、社会事业等方面多领域、全方位、立体化的优势互补与务实合作。
最后,陆海新通道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从而破解发展瓶颈。陆海新通道建设能推动西部地区在对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查找存在的制度性短板和不足,从而促进自身的改革,增强内生增长动力。在陆海新通道建设过程中,应着力推动物流、口岸等领域深化改革,排除体制机制障碍,破解发展瓶颈。
三、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战略定位
国家的《总体规划》提出四大通道的战略定位,即: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通道、连接“一带”和“一路”的陆海联动通道、支撑西部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陆海贸易通道、促进交通物流经济深度融合的综合运输通道。
四、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空间布局
归纳起来,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空间布局就是建设三条主通道、四大重要枢纽、一个核心覆盖区、一条辐射延展带。
——三条主通道:自重庆经贵阳、南宁至北部湾出海口(北部湾港、洋浦港);自重庆经怀化、柳州至北部湾出海口;自成都经泸州(宜宾)、百色至北部湾出海口。三条通路共同形成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通道。
——四大重要枢纽:着力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提升成都国家重要商贸物流中心地位;建设广西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打造海南洋浦的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
——一个核心覆盖区:围绕主通道,全力推动西南地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强化南宁、贵阳、昆明、遵义、柳州等西南地区重要节点城市和物流枢纽与主通道的联系。
——一条辐射延展带:强化主通道与西北地区综合运输通道的衔接,联通兰州、西宁、乌鲁木齐、西安、银川等西北重要城市。
五、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西部陆海新通道。形成以铁路为骨干、高等级公路为补充的陆路交通通道;北部湾深水港和重庆内陆口岸高地基本建成。铁海联运集装箱运量达到50万标箱,广西北部湾港、海南洋浦港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1 000万、500万标箱。
到2035年,全面建成西部陆海新通道,整体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六、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点任务
《总体规划》提出了五大建设任务,包括:加快大能力运输通道建设、加强物流体系建设、提升通道运行规模、效率和质量、促进通道与产业融合发展、扩大开放及营造良好环境。
(一)加快大能力运输通道建设
1.打造北部湾港核心竞争力
加快专业化深水泊位建设。加快深水航道建设,有序推进进港航道疏浚整治,改善通航条件。建设智慧港口,建设自动化码头设施,构建港口运营智能化信息系统,建成基础支撑系统、港口作业系统、港口服务系统、业务管控系统、港口多式联运系统、智慧客运码头系统六大系统。
完善港口配套设施。加快完善北部湾港仓库、堆场、装卸设备等生产设施,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整合现有资源设立北部湾港国际航运服务中心,设立北部湾航运交易所,建成大数据中心和线上线下一体化航运服务平台,开展航运交易、信息发布、金融保险、多式联运、咨询服务等业务。
加强北部湾港与海南洋浦港联动发展。积极探索扩大与海南洋浦港合作,创造性发挥好自由贸易试验区作用,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共同做大做强港口。
推动西部省份共建“西部港”。吸引西部省份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广西北部湾港口建设运营和优化升级,共同将北部湾港打造成西部省份共建共享的港口。
2.加快推进铁路建设
打造西部至北部湾出海口大能力铁路运输通道。推动形成东、中、西线合理分工、相互补充的铁路运输网络,积极推动研究建设双层集装箱运输通道。
提高干线运输能力。建设黄桶—百色铁路,南昆铁路百色—威舍段增建二线,黔桂铁路增建二线,沿海铁路钦州至防城港段扩能改造工程等项目。加快与境外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实施湘桂铁路南宁—凭祥—河内铁路扩能改造等跨境铁路项目。
加快连接港口、场站及重要物流园区的支线铁路建设。到2021年前,建成钦州港支线扩能改造、钦州港东线电气化改造、企沙线电气化改造、南宁玉洞货运站至沙井货运站铁路支线、鹰岭分区场等项目;加快建设北海铁山港至合浦支线、北海铁山港至石头埠和啄罗支线、北海铁山港1-4号泊位专用线、大塘-南宁吴圩机场高铁连接线,提升现有港区铁路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3.完善公路运输网络
进一步扩大公路网覆盖面。有效扩大主通道辐射范围,加快推动国家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瓶颈路段扩能改造和待贯通路段建设。
加快建设广西出省高速公路。加快连接周边省份的高速公路建设,完善出省高速公路网络。加快打通滇桂界田林—西林段,黔桂界融安—从江、乐业—百色段、平塘—天峨—巴马—南宁段、南丹—下老段、荔波—环江—金城江段,粤桂界南宁—浦北—信宜段,湘桂边界南宁—宜州—龙胜—城步段等省际高速公路。
加快建设完善连通港口和主要物流园区、场站的公路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一批通往北部湾港的高速公路,完善进出港高速公路网。加快建成松旺—铁山港、南宁—钦州—防城港改扩建、钦州—北海改扩建、崇左—水口、隆安—硕龙等高速公路项目。有序建设崇左至爱店、崇靖高速至硕龙口岸、南宁吴圩经上思至东兴和峒中口岸等一批对通道有重要支撑作用和通往沿边口岸的高速公路。适时启动那坡—平孟、南宁—友谊关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等项目实施研究工作。有序推进G219防城峒中至东兴、G219宁明北至爱店旺英、G359化峒至靖西等国省干线项目建设。
4.大力推进航空货运发展
加快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升级建设。优化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货运设施改造,完善机场集疏运系统。加快南宁吴圩国际机场第二跑道、T3航站楼、航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南宁国际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织密国内国际航线。坚持客货并举,积极开通或加密国内国际运输航线。到2020年,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国际航线达30条、国内航线达130条,开通连接东南亚、南亚、港澳的全货运包机航线2条。到2025年,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开通国际航线达40条、国内航线达180条,开通连接东南亚、南亚、港澳的全货运包机航线5条。
5.加强与周边国家设施联通
加快中越互联互通建设。积极推进南宁—友谊关—越南河内高速公路、南宁—崇左—爱店—越南谅山—海防—河内高等级公路、南宁—防城—东兴—越南芒街—海防—河内高等级公路、百色—龙邦—越南茶岭—同登—河内高等级公路连通;加快推动南宁—凭祥—越南同登—河内铁路扩能改造、广西东兴—越南芒街—下龙—河内铁路建设;加快完善北仑河二桥通关通行条件,加快推动水口—驮隆二桥建设。
加强重点口岸建设。高标准建设钦州港口岸、防城港口岸、北海口岸、凭祥友谊关口岸、东兴口岸、龙邦口岸、南宁铁路口岸、南宁空港口岸、桂林空港口岸、柳州空港口岸等西部陆海新通道重点口岸,建成十大示范性口岸。2021年前,完成峒中-里火、硕龙、浦寨-弄怀、水口二桥、龙邦口岸和北海机场口岸建设,推动通过国家开放口岸验收。
(二)加强物流体系建设
1.提升枢纽功能
推进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加强铁路货运场站建设,打造一批具有集装箱办理功能的铁路货运基地。加强公路运输场站和配套设施建设,增强货流集散的保障能力。完善提升港口货运功能,优化堆场布局,提升联运能力。完善边境口岸站、铁路换装站,提高对公路跨境运输和国际铁路联运的保障能力。加强直达港区、重点园区、口岸、场站的集疏运铁路、公路建设。拓展空港货运功能,为大宗中高端商品快速流通提供支撑。推进港城融合,协调发展,合理建设重点港口城市绕城公路,减少疏港货物运输对城市交通的干扰。
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南宁国家物流枢纽,加强国际海铁联运与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衔接,实现铁路干线运输组织、多式联运转运组织、区域分拨及配送组织、国际物流服务等功能。建设北部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为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城市及辐射区域提供货物集散、国际中转、转口贸易、保税监管等增值服务。大力推进防城港(东兴)、崇左(凭祥)陆路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发挥边境口岸优势,提升跨境公路运输组织化水平,发展跨境冷链运输业务。建设柳州陆港型和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发挥柳州市制造业优势,构建技术先进、高效快捷的工业物流体系。
提升保税物流体系互联互通水平。促进南宁综合保税区、钦州保税港区、北海综合保税区、凭祥综合保税区、防城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柳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与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等开放型产业园区协同和结对发展,加强互联互通,共同提升配套服务能力,以保税物流促进园区产业发展。
2.推进物流设施设备现代化
整合存量物流设施。优先通过统筹规划迁建等方式整合铁路专用线、专业化仓储、多式联运转运、区域分拨配送等物流设施;减少设施重复建设和低效供给,提升设施综合利用效率。
提高装备技术水平。加快推进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重点物流枢纽建设自动化场站、智能型仓储等智慧物流设施。
3.促进物流信息化
加快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组建运营主体,建设统一开放的通道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陆海新通道经贸大数据平台,聚合各方权威数据,促进生产、物流、贸易的有效对接。
支持建设市场信息平台。支持拓展平台功能,强化大数据服务,开发数据分析业务,为政府和市场主体提供增值服务。
(三)提升通道运行规模、效率和质量
1.加强物流运输组织
优化铁路班列服务。推动开行西部地区至北部湾港口的班列直达线和其他物流枢纽至北部湾港口的班列直达线;主动引导货源向主通道集聚,支持开行至中南半岛的国际联运班列。
拓展海铁联运班列线路。2020年前,北部湾港开通了连接中、西部地区主要城市的6条以上海铁联运班列线路,渝桂、川桂、滇桂等重点线路实现双向“天天班”,力争重庆、成都至北部湾等主通道班列年均开行达到2 000列,主通道集装箱运量累计达到10万标箱;2025年前,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实现西部地区全覆盖。加强与中欧班列、长江航运衔接。
织密航运服务网络。进一步拓展和加密国际班轮航线,实现东南亚主要港口全覆盖。持续开行北部湾港—新加坡、北部湾港—中国香港常态化班轮,提升班轮服务。2020年,北部湾港开通远洋集装箱航线达3条以上;2025年,北部湾港开通远洋集装箱航线达6条以上。
扩大中国-中南半岛跨境公路、铁路运输规模。推动跨境公路沿线配套设施建设,扩大跨境物流规模。推动落实《GMS便利货物及人员跨境运输协定》。2019年前,启动了中国(广西)-中南半岛跨境公路运输试点。2021年前,实现了跨境公路班车线路中南半岛所有国家全覆盖。支持中越跨境铁路集装箱班列常态化开行,2019年前实现了每周3班。
推动广西货通过北部湾港出海。加大支持力度,在柳州、桂林等区内城市逐步开展“广西货通过北部湾港出海”试点,支持玉林-北海共建龙港新区,推动广西货源向北部湾港集聚。
2.积极发展特色物流
大力推进冷链物流发展。加快建设冷链物流体系,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覆盖。大力发展铁路冷藏运输、冷藏集装箱多式联运。
打造现代制造业物流。以广西、重庆、四川等制造业基地为重点,面向东南亚等市场,开展跨国跨区域物流服务。
积极发展大宗商品物流。发展金属矿石、煤炭、油品、化工产品等大宗商品物流。构建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进一步降低库存和仓储成本。
加快推进电商物流发展。以中国(南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为平台,落实相关政策以鼓励和支持物流企业、互联网企业依托通道建立完善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平台。
3.培育壮大通道运营主体
发挥海铁联运运营主体的骨干作用。强化广西北部湾国际联运发展有限公司统筹“港口+铁路”的功能。推动重庆牵头成立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中心。鼓励港口和航运、铁路运输企业与沿线龙头物流企业组建多式联运专业化经营主体。
培育跨境公路运营主体。引导广西跨境公路运输企业成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推行跨境公路运输标准,有序扩大物流规模。加快完善跨境公路运输信息平台,与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互通。
优化跨境铁路运输主体。支持铁路集装箱运营企业与跨境电商企业合作开行中越跨境铁路班列,推动运营主体与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开展合作,扩大南宁-越南河内的“中越+”跨境铁路集装箱班列规模。
引导物流企业集群发展。引入具有全球运营网络的承运企业、国际供应链整合供应商。鼓励大型企业围绕拓展多式联运服务链条,发展跨区域、跨产业的集群式合作联盟。
4.推进物流标准化
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推动设立“多式联运一单制集成创新协同试验区”,探索贸易物流金融新规则。支持推动使用货运电子运单,加快开展“一单制”探索。
推广运输技术标准规范。加快应用45英尺(1英尺=0.304 8米)等铁路宽体集装箱,推广条码识别、射频识别、电子赋码等信息化技术,积极推广集装箱多式联运交接检查作业要求等标准应用。
推动物流服务模式创新。支持运营平台企业推行海铁联运“一单制”“一口价”“一站式”的“三个一”服务模式,实现全程“一份合同”“一个承运人”“一种费率”“一单结算”的“四个一”目标。
支持平台企业探索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加快实现铁路运单、海铁联运提单的物权凭证功能。支持运营平台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为企业提供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
5.推动通关便利化
深入推进通关改革。扩大“先期机检”“智能识别”作业试点。建立口岸进口商品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现降费提效优服。
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升级版。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升级版“智慧湾”项目,在北部湾港实现“政务+市场”全链条服务信息化;推动西部地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联动发展。
强化国际通关合作。推动海关“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国际合作。促进信息互换、监管互认和执法互助。推进跨境运输便利化,加强国际运输规则衔接,推动与东盟国际货物“一站式”运输。
(四)促进通道与产业融合发展
促进了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重要节点加快培育枢纽经济,加强与沿线省(区、市)的产业互动发展和国际产能合作,促进通道与产业融合发展。
1.促进区内通道产业发展
增强通道集聚能力。整合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引导生产要素向通道沿线集聚。积极在通道沿线布局特色产业,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区。
创新培育枢纽经济。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积极引进航空设备制造及维修、电子信息等高端制造业,发展壮大航空物流、专业会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高端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临港产业。依托北部湾港大力推进临港工业、国际贸易发展。钦州重点发展石化、林浆纸、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防城港重点发展金属材料、能源、医学制药、粮油加工、跨境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北海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材料、旅游康养、商贸物流等产业。推动特色临港工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北部湾钢铁产业集群、北部湾石化产业基地、广西生态铝工业基地及北部湾铜冶炼加工基地建设。
打造沿边经济产业带。以凭祥、东兴、龙邦为沿边开放开发枢纽,加快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跨(边)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边境旅游试验区、跨境旅游合作区、边民互市贸易区(点)等开发开放平台建设和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国际物流、加工贸易、电子商务、跨境旅游等产业,逐步形成沿边经济产业带。
增强区内腹地产业支撑。调整优化南宁、柳州、桂林等区内腹地产业结构,加快推动建设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现代工业。培育以高新技术为主的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发展有色金属、清洁能源、环保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金融市场发展。
2.加强与沿线省(区、市)产业的互动发展
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对接。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重大产业项目,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合作。
深化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合作。加强桂渝合作,推进川桂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园建设,共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鼓励各省在广西建设临海、沿边产业园,加快发展“飞地经济”。
3.促进国际产能合作
巩固提升对东盟的合作优势。推动将“中国—东盟博览会”升格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吸引更多东盟国家共同参与陆海新通道建设。充分利用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跨境运输便利化。
用好开放合作平台统筹推进中马“两国双园”、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东兴和凭祥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开放园区平台建设。
(五)扩大开放及营造良好环境
1.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加快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强化制度创新的引领作用,以开放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2.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港口优服降费。对标先进港口,推进北部湾港优服提质降费工作。严格执行收费项目公示制度,清理不合理收费,规范收费行为,降低北部湾港口服务收费。减少集装箱倒转环节,压缩货物在港时间。
降低运输成本。健全“量价捆绑”和全程运价机制,持续推进陆海新通道铁路运价下浮。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清除市场壁垒,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七、对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支持政策
(一)创新投融资模式
在加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的基础上,强化金融创新,提升金融对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支持力度。
(二)完善支持政策
保障通道交通基础设施、国家物流枢纽等项目建设用地。积极谋划在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主要港口和内陆国家物流枢纽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建立灵活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全程运价机制,切实降低物流成本。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从研究背景和意义入手,对本书的总体架构、研究思路、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是全书的概览,对后续章节的研究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然后,对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发展背景和历程进行了概述,阐述了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大意义,指出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有利于深化“一带一路”建设,夯实国内支撑基础,有利于促进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重塑经济地理。从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支持政策等方面阐述了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