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共生理论

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Margulis)等人在“盖娅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共生理论”。该理论研究不同物种有机体之间的自然联系。该理论否定了新达尔文主义关于生命被动适应环境的假定,认为生命应主动改造环境,地球进化过程中的创新源泉是生命有机体的融合共生。由此,自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和谐统一的命运关系也是一种共生关系。生态学源于生物学,比生物学更进了一步,上升到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层面,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Odum,1956)。20世纪中期以来,共生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得到了社会学者的广泛应用,比如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领域。共生理论认为可以通过合理分工,充分利用资源循环性和上下游企业关联性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王珍珍 等,2012)。

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各个城市区域属于共生发展关系,城市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基于新通道联结成共生体。西部陆海新通道助推着西部省(区、市)的协同发展,通过资源要素的流动合作,促进所构成的共生系统不断进化。

一、共生的概念及构成

共生(symbiosis,intergrowth)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Anton.De barry)于1879年提出,后经范明特(Famintsim)、保罗·布克纳(Prototaxis)发展完善,指不同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共同生活,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或者抑制的关系(Ahmadjian,1986)。《辞海》中,对于“共生”的解释也体现了这层“互利共生”含义。共生具有哲学意义,它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需求、相互依存的生存状态或生存结构(吴飞驰,2002)。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过程中,共生被认为是成本最低、快乐程度最高的一种生存方式。

共生是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构成共生关系有三个核心要素,分别是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及共生环境。其中,共生单元是基本的物质单位,是共生关系的主体,充当能量的生产和交换角色。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即为共生模式,它反映了共生单元相互结合的程度。维持共生关系稳定和协调发展的外部条件构成了共生环境,它通过一定的共生介质作用于共生单元,影响共生单元间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传递。可见,共生关系以共生单元作为基础,通过内在的共生模式和外在的共生环境发挥作用,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决定了共生系统的变化规律(吴泓,顾朝林,2004)。

二、共生的特征

(一)共生是一种自组织现象

共生过程是一种自组织的变化过程,呈现出非平衡性和随机涨落性等特征。

(二)进化是共生单元发展的趋势

共生单元会按照某种联系结成共生体,在共生模式中产生新的能量,共生为共生单元提供新的演化路径,激励共生单元共同进化(陶永宏,2005)。共生单元之间的组织模式和行为模式决定了共生关系的状态,即共生系统。共生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共生单元本身的属性以及共生环境的变化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共生系统不断进化。共生单元的组织模式是从“点共生”到“间歇共生”再到“连续共生”,直到“一体化共生”的发展过程;行为模式则是从“寄生”到“偏利共生”再到“非对称互惠共生”,直到“对称互惠共生”的发展过程。“一体化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是共生系统进化的最高阶段,也是共生单元实现共赢的最理想的状态。

(三)共生单元间合理分工是获取共生能量的主要途径

共生关系中,两个以上的共生单元“紧密工作”(Zaccaro & Hon,et al.,2003)、相互作用形成共生能量或共生绩效(Moor,1993),从而建立一种更为合理的共生模式以适应外部的变化,这依赖于共生单元之间分工的合理性。

(四)合作竞争关系是共生的本质

共生强调的是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吸引、相互合作、相互补充以及相互促进,共生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互动性和协调性(胡晓鹏、李庆科,2009)。共生的特征之一就是合作,但并不排斥竞争,共生本质是通过竞争建立更新的合作关系。合作与竞争并非一定处于对立面,它们可以是一对互补的力量,两者并存某些时候更能提高共生系统的效率。

共生这四个方面的特征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共生单元根据成本收益和市场结构来决定是否共生发展,如果共生发展,那么采取怎样的方式开展活动,显然合理分工以及合作竞争是共生单元共生发展的原则。共生系统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下不断进化,形成新的组织系统,而系统的协同演化有利于共生单元的共生发展。

三、共生模式的分类

共生模式反映的是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作用的强度以及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关系。共生关系的外延包括共生广度、共生深度、共生组织模式、共生行为模式等。从已有文献看,学者们对共生模式进行了分类。比如,科勒瑞和刘易斯将共生模式分为互惠共生、偏利共生及偏害共生。李辉根据双方利害关系将共生模式分为偏利共生、互惠和互利共生。袁纯清将共生模式分为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前者反映共生组织的程度,包括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后者反映共生行为的方式,分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四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