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农民工体面就业评价体系及实现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本书研究的总体框架如图1-1所示。

图1-1 总体框架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引言。本章首先提出本书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探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框架、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介绍了本书的创新之处。

(2)体面就业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本章主要讨论了体面就业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对相关理论的阐述,构建了体面就业实现的理论路径;同时,对国内学者关于新常态、农民工和体面就业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根据社会分层理论和社会结构理论对本书的研究对象——生存型农民工进行锁定。

(3)农民工就业保障的历史演进与现状研究。本章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探析我国农民工就业保障的历史进程,采用数据挖掘法搜集到一些具有较高置信度的历史宏观经济数据,以期探究各历史阶段农民工就业保障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本章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农民工就业保障内涵,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农民工产生背景和流动特征,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农民工就业保障的历史演进及现状分析。

(4)农民工体面就业的研究假设及理论模型构建。本章主要探讨了实现农民工体面就业的影响因素,如农民工个体因素、地域经济因素、企业组织因素、工会会员身份和政府职能与运行效能因素。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农民工体面就业实现的后效变量。如果农民工实现了体面就业,将会提高农民工工作生活质量、组织绩效和有利于社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最后,本书提出了八个相关的理论研究假设,构建了农民工体面就业实现的理论研究模型。

(5)农民工体面就业的评价体系构建。本章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农民工体面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文献,并从多层级和多维度做了农民工体面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献综述;通过将农民工体面就业内涵所蕴含的基本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耦合作为农民工体面就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结合农民工自身特征和就业特点,从理论视角遴选了5个维度、47个评价因素;采用德尔菲法、隶属度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对理论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筛选,最终构建了5个维度、32个评价因素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因素进行权重赋值,并对排名前10位评价因素进行排序和关系层对应,说明实现农民工体面就业需要政府、企业、工会和农民工自身多方协同努力。

(6)问卷调查与数据统计分析。本章首先阐释了调查问卷设计情况,统计了回收问卷的基本信息,并对问卷调查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同度量化处理和农民工体面就业评价结构模型构建,计算出各种条件下的农民工体面就业指数;对问卷调查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知,农民工体面就业综合指数水平堪忧,尤其是在生存就业和安全就业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本书采用相关性分析和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对前一章提出的八个研究假设进行了验证支持。

(7)经济新常态下各影响因素对农民工体面就业水平提高的作用机理及合作型模式构建。本章首先阐释了经济新常态对农民工体面就业的影响,探讨了新常态下农民工体面就业的现实困境,剖析了农民工体面就业实现困境存在的原因;随后分析了影响因素对农民工体面就业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以政府、企业、工会和农民工自身等多方合作的农民工体面就业实现机制新模式。

(8)研究结论与对策思考。本章首先进行了九个方面的研究结论归纳总结;其次提出了强化政府职能与提升运行效率,改善农民工宏观就业环境;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民工体面就业提供广泛的就业服务;增加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努力提升其就业能力等的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