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前言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是影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传承工作中要注重道术结合。近些年中医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存在重术轻道的问题,如思维方式、文化素养、精神品格等方面的传承仍相对欠缺。在当今时代环境下,多种观念交织,多种思维并存,“道术并重”对于中医药传承尤为重要。
本书系统介绍了王琦老师的为医和治学之道、思维方式和临证之术,以期传承王琦院士的道术全人信息。全文分为上下两篇,分别为大医之道与大医之术。上篇从精神境界与中医思维方面详细解读了王老师的大医之道。精诚为医、厚德育人、精勤治学是王老师精神境界的体现。为医,他秉承先贤之心,对患者一视同仁,尽力精心诊治。为师,他“绣出鸳鸯凭君看,乐将金针度与人”,重视思维的启发。为学,他提倡“独立精神,自由思想”,重视学术思维与方法创新。在传承工作中重视“以道驭术、道术相济,明道以修术,正道而强术”,并倾毕生精力推动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在创新思维引领下,王老师构建了“辨体—辨病—辨证”的诊疗模式,提出“主病主方”学术思想,不仅丰富了中医学的诊疗模式体系,也为解决临床疑难问题开辟了新的路径。下篇从辨治方法与用方特点、用药思路与核心方剂等方面深度挖掘了王老师的大医之术,并对循环、消化、内分泌、呼吸、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以及风湿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妇科疾病、皮肤科疾病、男科疾病、五官科疾病和其他疾病做了验案评析。
王老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是集中医临床家、中医理论家、中医科学家、中医教育家于一身的中医学者。他学验俱丰,构建并完善了中医体质学、中医男科学、中医藏象学、中医腹诊学四大学术体系,开拓中医原创思维、中医未病学等新的学科领域。医疗方面,他是主任医师,人事部(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曾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其成立王琦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为其建立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以传承其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教育方面,他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教师,中医传承博士后指导教师。截至目前,先后培养博士后2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30余名,国家级学术传承人11人,各省师承人员60人及省市研修人才数十名。科研方面,是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体质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创新首席科学家。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6项(包括97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6项,发明专利18项。主编专著67部,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中文论文498篇,SCI论文50余篇,H指数58,他引20030次。科普及社会公益方面,担任卫生部2020健康中国战略规划研究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委员,首都中医药养生首席指导专家。获得“首都劳动模范”“健康中国十大人物”等荣誉。
本书力图从道术两方面体现王老师的精神境界、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读者展现一位当代中医大家的“学术肖像”,以启迪后人,助力中医传承发展。
本书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道术结合”思路与多元融合方法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8YFC1704100)课题一“名老中医经验挖掘与传承的方法学体系和范式”(课题编号:2018YFC1704101)的研究成果,受到科技部及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的资助,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编委会
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