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主病吉凶
《素问·刺热论》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肾热病者,两颐[13]先赤。
《金匮直解》[14]曰:心王南方,属火,而色赤,亦而为热,人所易知,不知有寒郁面赤者。《经》云:太阳司天,寒淫所胜,民病面赤,治以热剂。
《伤寒论》曰: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不得越,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
林慎庵曰:怫郁者,阳气蒸越于头面,聚而不散也。所谓缘缘者,有时不赤,有时忽赤,若有所因,而愧赧之状也。此乃感寒邪重,初郁在表,而先见面赤。按之必冷,以寒邪束外,卫阳亦郁,未能即热故也。久之从阳而化,身热面亦热矣。当此之际,身未热时,须细审脉症,勿妄投剂,误作虚治。虚证面赤,必久病方见,不若实证,一起便见也。当以麻黄汤发之,若发汗不彻而躁烦者,桂枝加葛根汤。
上热下寒,面彻而光。下热上寒,面赤而郁晦滞也。
《医通》[15]曰:热发于上,阳中之阳邪也;热发于下,阴中之阳邪也;寒起于上,阳中之阴邪也;寒起于下,阴中之阴邪也。
《脉经》云:阳乘阴者,腰以下至足热,腰以上寒,栀子豉汤吐以升之。阴气上争,心腹满者死。阴乘阳者,腰以上至头热,腰以下寒,桂苓丸利以导之。阳气上争,得汗者生。若杂证上热下寒,既济汤;兼大便秘,既济解毒汤;火不归原,八味丸;上寒下热,五苓散送滋肾丸;虚阳下陷者,加减八味丸。
里寒外热,面赤戴阳。
陶节庵[16]曰:有患身热头疼全无,不烦,便作躁闷,面赤,饮水不得入口,庸医不识,呼为热证,而用凉药,误死者多矣。殊不知元气虚弱,是无根虚火泛上,名曰戴阳证,以益元汤治之。
林慎庵曰:有一等禀赋阴虚,兼之酒色过度,平居或遇微劳,或行走急速,或饮食过热,面即发赤戴阳。戴阳[17]者,谓阳气戴于首面也。凡若此者,皆因根基浅露,肾气不固,阳易升上故也。一遇外感,身热头疼,恶风寒,面即发[18]赭。治者不可大发其表,以致喘汗不休,变证蜂起,病必加甚,或致不瘳[19],当用黄芪建中汤加丹皮,或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参苏饮等方,审证轻重选用。先哲有云:虚人感冒,不任发散者,用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治之无误。
按:以上数方内,皆用芪、术,然宜生用,不必制炒。观本草芪、术,皆云有汗能止,无汗能发,不知者以为既能止,又何能发?殊不知生宣熟补,此用药之准则,又何疑焉。《经》云:辛甘发散为阳。二药味兼辛甘,生用亦能助阳升散,然终是甘胜于辛,其力缓。故前贤立方于芪、术中,必配以升浮[20]辛散风药一二味,由中达外,宣发卫阳,以解肤腠之虚邪。邪随药散,正亦无伤,岂不两得?若专用发表之剂,不顾元气之虚,邪气虽去,真气亦脱,虽竭力图救,亦难为力,可不戒慎!此专为虚人感冒当表者而言。若实证当表,自有三阳表证可察,随经用药解散,不必顾虑其虚,又未可与此例同日而语也。
《中藏经》曰:胃热则面赤如醉人。林慎庵曰:按足阳明胃经实热之证,方有此候,然有在经、在腑之分。外候再见身蒸热,汗大泄,口大渴,鼻燥唇干,齿无津液,脉必洪大而长,或浮缓,或浮洪而数,此在经热邪,当用白虎汤。若面热而赤甚,短气,腹满而喘,潮热,手足濈然汗出,兼见痞满燥实,坚硬拒按等症,脉不浮而反沉实,或沉数,此热结在中,为阳明腑证,当下之,看邪热浅深,三承气选用可也。然胃中虚热,面亦发赤,第[21]赤与热甚微,或隐或见,不若前经腑之实热,常赤不减,并无外症之可察为异耳。即外有身热亦微,不若前实证之炎歊[22]也。脉浮濡而短弱,按之不鼓指,四君、六君选用治之。凡一切杂证,虚热面赤,亦必用此消息[23]之,自能无误。观面赤一症,有表里、虚实、戴阳、上下寒热之不同,不可不细为审察而明辨也。
张石顽曰:赤属心,主三焦。深赤色坚,素禀多火也。赤而[24]坚,营血之充。微赤而鲜,气虚有火。赤而索泽,血虚火旺。赤为火炎之色,只虑津枯血竭,亦无虚寒之患。大抵火形之人,从未有肥盛多湿者,即有痰嗽,亦燥气耳。面赤多热而有表里虚实之殊。午后面赤为阴火。两颧赤色如妆,为阴火亢极,虽愈,必死。
《脉鉴》[25]曰:两颧时赤,虚火上炎,骨蒸痨瘵,鬼疰传尸,阴火炎颊,赤如桃花,名桃花疰。按:劳瘵证中,方有此候证在,不治。
乔岳[26]云:心经绝者,虚阳上发,面赤如脂,不久居也。按:王叔和云:面赤如妆,不久居,脂与妆同,乃久病虚劳,将坏之候,不治,与上戴阳证不同。
《经》云: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病虽小愈,必卒死。
肺病见赤,心火刑金,为难治。准头、印堂有赤气,枯夭者死,明润者生。赤而黄,赤而青,为相生,则吉;赤而白,赤而黑,为相克,则凶。
《脉鉴》曰:颧上赤青唇带白,中风之疾恐难释。赤虫游于目窠下,妇人产内定遭刑孕妇目下赤色似虫形,必患产难。年寿眼堂横绛气,须知疝气与肠疼。兰台庭畔有红丝,定是遗精白浊人。孕妇准头若发火,产中之厄必难逃。妊娠沟洫常青色,双生之喜可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