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只抽好烟的陆遥
张旭哼着歌,心情愉快的往寝室走。
600万日元兑换39600人民币。
四合院整修,买家具根本用不完,用不完。
快的话,下个月就能住进去了。
张旭美滋滋的想着,嘴角微微上翘。
进了寝室,屋里烟雾缭绕。
王卫国手里夹着烟,坐在凳子上,倚在书桌上,眼神忧郁。
陈思旭在旁边,一脸无奈的表情看着他。
张旭发现气氛不太对劲,看着两人问道:“出什么事了?”
“唉。”
王卫国叹了口气,没说话。
张旭看向陈思旭。
陈思旭苦笑道:“老王家属来信了,让老王邮钱回去。
家里一点钱没有了,日子过不下去。”
张旭纳闷道:“老王当编辑不是有工资吗?”
王卫国在《沿河》杂志社做编辑,一个月工资好几十块,按说养家糊口即便不宽裕,也不能太差吧。
陈思旭对王卫国的情况十分了解。
看了他一眼,见他阴沉着脸,坐在那一直使劲抽烟不说话。
便开口向张旭解释道:“老王烟瘾太大,每个月的工资大部分用来买烟了。
家里两边的老人要养,偶尔还有一些穷亲戚求助救济,时间一长他自己那点工资不但不够,还借了不少外债......。”
陈思旭的解释,结合后世的记忆,张旭明白。
王卫国的天赋全点在写作上了,生活上几乎一点没有。
为了写作,他长期脱离家庭,对家里不管不顾。
家里的老人孩子,全靠家属一个人支撑照顾。
而且王卫国这人体面义气,用钱完全没规划。
亲戚求助从来不推脱,借钱都要接济。
时间一长,家属怎么可能没意见。
这种人说好听点是急公好义,难听点就是不自量力。
了解了情况以后。
张旭想了想,这个事情要解决,只能从王卫国自身找原因。
这样做的话,短时间不可能有大的改变。
眼下他家属既然来信要钱,说明心里的火气已经包不住了。
不解决的话,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炸。
作为朋友,张旭不想看到他重蹈覆辙。
在事情没到不可收拾之前,能帮他还是要帮一帮。
想到这里,张旭从床下把行李拖了出来,从里面拿出一沓大黑十。
数出二十张,想了想又数了三十张,一起递给王卫国。
“先把钱给嫂子寄回去,日子要过,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大家一起想办法。”
张旭平静的看着王卫国。
后世王卫国感动了华夏,唯一感动不了他妻子,他亏欠妻子的实在太多了。
“张旭......。”
王卫国踌躇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张旭一把抓住他的手,把钱塞到他手里,催促道:“别婆婆妈妈的,这是借你的,以后要还的。
趁着邮局没下班,快去给嫂子寄回去。”
说完,他把王卫国从凳子上拉起来,推出寝室。
一直到目送王卫国出了校门,张旭和陈思旭相互对视了一眼,不约而同叹了口气。
“你借他钱,只能解一时之需。他这人对钱根本没概念。”
陈思旭坐了下来,接着说道:“你注意到他抽的什么烟没?”
张旭不抽烟,压根没注意过王卫国抽什么烟。
看张旭两眼茫然,明显不知道。
陈思旭笑了笑道:“大重九,一块二一包,一天至少三包。”
这个账再简单不过,一天三块六,一个月要一百多块。
“老王一个月抽烟要一百来块,工资恐怕都不够吧。”
张旭微微有些惊讶。
“他工资五十八块五,偶尔有些稿费,工资稿费不够就借钱买烟。
总之,烟不能不抽,而且差的烟也不抽。”
陈思旭摇摇头,“用老王自己的话说,只有抽高档烟,才能保持一种庄严的心情,只有保持庄严的心情,才能进行庄严的工作。”
说完,陈思旭耸耸肩,表示已经对此无可奈何。
陈思旭和王卫国关系很好,他的很多情况,陈思旭都比较了解。
作为朋友,陈思旭劝过、骂过,但没有任何效果。
最后,也只好不了了之。
张旭听了关于王卫国的情况,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王卫国的一切,张旭是从后世新闻报道以及他的作品中了解的,比起王卫国的人生经历,凤毛麟爪都算不上。
这段时间接触下来,加上陈思旭的介绍,张旭对他认识更加真真实立体。
“人的认知一旦形成,你就很难去改变它。”
张旭很理解陈思旭的苦恼,宽慰道:“慢慢来,就算改不了,力所能及范围内的帮忙还是可以的。”
到了晚上,王卫国回到寝室。
见到张旭,第一句话就是“谢谢。会尽快还你的。”
张旭见他情绪依然低落,就拍了他一下,“王哥,你作为老大哥,要给小弟我做个好榜样,没钱就挣啊。
活人总不能被尿憋死!”
“可我现在能做的只有写作,而且特别依赖灵感,没灵感一个字写不下去。”
王卫国双手抱头,把头发抓的像鸡窝,“越没灵感,烟抽的越凶。”
“这倒是个问题,抽空我们研究研究,看能不能想到解决办法。”
没灵感写不下去这事,确实是很多作家面临最大的问题。
张旭自己没这方面困扰,不代表别人没有。
这时,陈思旭插话道:“我现在也面临这种情况,好的作品写不出来,烂的又不想写,整天脑子空空,不知道该怎么下笔。”
得,一个寝室三个人,两个都有问题,这事看来必须得解决才能让他们各自走出困境。
“两位哥哥容我想一想,看怎么来帮助你们解决问题。”
要想一劳永逸解决两人的问题,张旭一时真没好办法。
只能慢慢考虑一下,看用什么方式解决。
第二天,石川大悟过来通知张旭,《解密》二次印刷的600万日元版税已经汇了过来。
看来《解密》的成绩应该相当好,要不然角川书店那边不会这么急匆匆的汇款。
张旭准备抽时间一定要去日笨看看,实地考察一下出版物市场,顺带找找捞金的机会。
广场协定前的日笨,简直遍地黄金,不捞白不捞。
而这种局面的造成,其中很大程度上依赖华国的改革开放。
日笨企业借助对华国潜规则的了解,率先进入华国市场。
这些竞争力很强的日本企业,突然进入一个有10亿人,几乎空白的庞大市场,完全不受控制的疯狂生长,在1985年之前,吃够了改革开放的红利。
张旭薅日笨羊毛,也算物归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