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穿赵桓——睁眼汴梁被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2章 八十二章:筛选

知道皇帝这一年来最心心念念的事情就是迁都,宰相就算再愿意,也不敢在这点小事上给皇帝添堵。

再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事,调集天下工匠而已,只要不是修宫殿,修陵寝,那就不是什么坏事。

征得政事堂的同意后,赵桓和李佖制定了个工程计划。

第一期工程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修渠;第二部分先在汴河上,修建十座水力铁磨坊,生产先期(修厂房,修沟渠)所需的水泥。

第一期先用将作监的工匠,十座磨坊一起开工,一个月就能完成。

一个月过去,全国召集的工匠基本也就到京了。

第二期工程开始,利用第一期工程修建的磨坊源源不断出产的水泥,将第一期挖的沟渠用水泥,砖块铺垫,同时开工计划中的两百五十做工坊。

将全国工匠分成二十五组,由将作监有经验的工匠带领,二十五组同时开工!

等到二十五组工匠的第一座工坊修完的时候,沟渠也就建好了。

这时候沟渠通水,工坊试车。

接下来,修改试车发现的问题,之后沟渠关闸,接着修建后续的工坊……

有了第一座工坊的经验,后续修建时,还可以将工匠组拆分更多,以缩短工期。

如此操作,就能在最少半年的工期内,完成这座规模巨大,长度超过十里的巨大的水力工厂。

这就是封建时代,修建工程的最高境界!

堆人力!

整个工程预计光是工匠就要动用上万人,普通劳工更是需要近十万之多!

赵桓大笔一挥,工程开始!

……

赵桓知道,随着自己的一道圣旨,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工匠都将背井离乡,有的人甚至会再也回不去!

但他没办法,他不能因此就什么也不做。

他能做的,除了下道不知道有没有用的旨意,让相关官员们善待工匠之外,就只能亲自盯着,让这些外来的工匠们在京城里能住的好点,吃的好点,仅此而已。

皇帝,毕竟只是皇帝,并不是什么天子,更没有什么神性!

……

大工起来,赵桓反而没什么事了,一切自然有李佖这样的专业官僚负责,他的频繁出现,反而耽搁工程。

赵桓除了偶尔去看看工匠们的饮食和住宿,工钱的发放情况之外,基本不再往工地上跑。

在这个过程中,赵桓还为宋朝这个封建朝廷所能动员的力量震撼了一把。

随着中书省的政令,产自磁州,邢州,莱芜,徐州的铁矿,新安,绳池,怀州的煤矿,顺着黄河,汴河源源不断的运到开封西北的堆场里,堆积如山!

数以千计的来自磁州,邢州,莱芜,徐州炼工人在这里修建竖炉,冶炼生铁。

冶炼出的生铁,又被另外一批数以千计的工匠们浇筑成巨大的铁磨,铁轴……

就在这半年之中,数以十万计的人口都在为这这个工程运转忙碌着。

除了赵桓从内库拨给将作监的三十万贯钱,中央和地方朝廷为了此事花费的财赋其实不下百万贯!

赵桓向政事堂的诸位宰执们承诺,这批工厂分给朝廷四成九的股份,将来完税之外,有了利润,也给朝廷四成九的分红。

执政们对皇帝的承诺都当哄小孩的笑话来听,从古至今都没听说皇帝会交税,也没听说皇帝给朝廷分红的事情。

……

突然有了大把闲暇时间的赵桓开始忙碌一些其他的事情。

既然水力工坊开工建设,那么将来这些工坊的管理问题就要提上日程来了。

赵桓并不打算将这些工坊的管理交给官僚,更不会交给太监,他打算用商人,也就是之前找的那八家商人。

他打算将这些工坊分给分给八家商人中的几家,给他们干股分红,让他们代为管理。

但他也不能将工厂直接甩给他们就完全不管了,人性本私,如果他把工厂完全甩给商人,不做任何监督,那最终的结果和扔给官僚或者太监没有任何区别,甚至扔给太监大概还能多给他剩点儿!

他打算成立一个专门给皇帝打理财产的机构。

他没有用“内务府”之类的名字,而是起了一个在这个时代听起来有些奇怪拗口的名字,叫做“皇家商行”。

皇家商行不是官僚机构,内部人员没有品级,只有丰厚的薪水。

这个机构也不会直接参与经营。

皇家商行目前只有两个机构,一个管理机构,会逐渐接手太监们管理的皇庄皇田。

虽然徽宗弄的西城所已经关了,也退回了一些民田,但这并不意味着赵桓就没有公田了。

恰恰相反,宋朝皇室给他留下了数以千万亩的公田,几乎遍布京西,京东,淮南!

特别是汴河运输线上的地区,两岸百里之内,大部分都是皇帝的庄田。

赵桓打算对这些农田的管理方式进行一番改变,不再由太监直接参与庄田的管理,而是由皇家商行对庄田进行出租,不是招募佃户,而是直接招募庄园主,皇家商行只负责收取庄园年金,和对庄田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避免庄园主对庄园农田竭泽而渔)。

当然,赵桓并不打算将太监直接踢出管理系统,而是打算将太监们纳入到这套系统之中,温水煮青蛙的,一个一个的去削弱太监的权柄,而不是粗暴的让整个太监群体感受到威胁。

他怕自己英年早逝。

皇家商行的另外一个机构名叫“审计所”,专门负责查账,不但查皇家商行下属产业经营者的帐,还要查皇家商行另外一个部门的账!

所以,赵桓就需要一批会计人才。

对于这个问题,赵桓一直很头疼,他只是个工程师,对现代财务问题也是一知半解……

为了在自己的一知半解的前提下,弄出一套行之有效,还要容易追溯查证的财务规则,赵桓最近头发都掉了不少。

好在,赵桓前世虽然没有干过财务,但他见过财务报表,见过财务记账的基础表格,知道财务系统中出纳和会计职责必须分清,知道收支两条线的意思……

就根据这些十分笼统的东西,赵桓费尽脑汁设计了一套财务制度。

至于这些财务制度能不能用……

他打算你先推广再说,边用边改吧!反正也没其他好办法了。

赵桓在皇城里找了个地方,办了一个内学堂。

让人从周围乡下下招募了一批十八岁以下,读过书的寒门子弟,送进学堂。

然后他亲自操刀,教这些少年一些数学知识。

他教的非常粗糙,拿着自己根据记忆编的教材,一个星期就要教小学生两年学的东西(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九九乘法表)。

七天后直接试,按照分数,及格的安排在皇城中住下,能考到四十分以上(学会加减和简单乘法)的,先安排到太学暂住,四十分以下的,给点路费,安排人送回家。

七天后,第一批的五十多个少年,及格的,只有三个人!

这三个人里面,还有一个是以前学过算数的。

考完第一批,赵桓又立即开始筛选第二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