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青海:民族团结之花绽放的大地》
在中国雄鸡的版图上,青海位于鸡尾正中心,它那独特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历史文化、多元的民族风情闪耀着独特的光芒。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较多的原因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自古以来,青海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目前共生活着54个民族。历史上,青海地区的民族构成和人口比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之初,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基本上各占一半。20世纪50年代,为了支援青海建设,以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主的汉族人口大量迁入,使得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相对下降。而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50年代迁入青海的人口又大量返迁,造成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重回升。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三线建设”中,随着大批内地工矿企业迁移到青海,使得青海总人口中汉族人口的比重再呈上升之势。总之,20世纪80年代以前表现为汉族增长速度快、比重上升,少数民族增长速度慢、比重下降(不过其间少数民族人口的总量却有增无减)。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汉族人口基本上停止了迁入(而且许多年份表现为净迁出),使得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回升,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回升的速度明显加快。此外,青海照顾性的生育政策也是少数民族人口占比相对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中规定:“实行‘一二三’的生育政策,法定的生育政策规定少数民族可生育两个或三个孩子”。而且由于少数民族可享受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存在汉族人为更改民族成份的情况。另外,受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作用,汉族“人才外流”、“退休返乡”、高考学生内地就业等现象日益增多,这也导致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相对增加。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QH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993534人,占50.5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930423人,占49.47%。全省常住人口1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由2010年的4个(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增加到2020年的5个(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体现了全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青海多民族聚居的特点,也造就了其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共同推动着青海的发展和进步。同时,青海也一直致力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各民族之间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024年 5月 1日,那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是我第一次踏上这片充满厚重历史与神秘魅力的土地。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出行,更是一场深入探寻民族团结进步的心灵之旅。当我的双脚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我仿佛瞬间走进了一幅绚丽多彩、和谐共融的壮美画卷之中。
缓缓走进塔尔寺,那雄伟壮观、庄严宏伟的建筑群落在一瞬间便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金色的屋顶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璀璨耀眼的光芒,熠熠生辉,仿佛是被天神洒下了一层闪耀的金粉。红墙白壁相互映衬之间,四处弥漫着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庄严肃穆的气息。
虔诚的信徒们身着色彩斑斓的盛装,手持古朴的转经筒,口中念念有词,那低沉而又虔诚的声音仿佛在与神明进行着心灵的对话。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信仰的坚定不移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那是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渴望和憧憬。
在这里,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以一种深沉而又和谐的方式交融在一起,如同水乳交融,不分彼此。这种交融所散发出的魅力和力量,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种无形却又强大无比的力量,它仿佛能够穿透心灵,让人的内心变得无比宁静和澄澈。
塔尔寺外的广场上,我跟着我的藏族导游扎西听他给我细细解说着塔尔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深深的皱纹如同岁月的沟壑,藏着无数的故事和对这片土地的深沉眷恋。他热情地跟我说着塔尔寺的过往,话语如同山间清澈的溪流,缓缓流淌进我的心田。他告诉我,塔尔寺是中国QH省XN市湟中区的一座著名藏传佛教寺院,它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寺庙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塔尔寺初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寺庙内有大金瓦寺、大经堂、弥勒殿等众多建筑,其壁画、堆绣和酥油花被誉为“塔尔寺三绝”。每年的藏历新年、酥油花灯节等重大节日,都会吸引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和庆祝。塔尔寺不仅是宗教信仰的重要场所,也是展示藏族文化和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象征。每年的重大节日,如藏历新年、酥油花灯节等,各族同胞都会身着节日的盛装,相聚在这里。大家手拉手,载歌载舞,共同庆祝,分享着喜悦和幸福。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不同民族的笑脸在阳光下绽放,如同盛开的花朵,绚烂夺目。
离开塔尔寺,我来到了海东市的一个小村庄前进村。这里,青山绿水环绕,田野里麦浪翻滚,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扎西跟我说在这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年轻的老书记马福才,他是一位回族干部,身材高大,目光坚定,总是带着亲切的笑容。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不辞辛劳地奔波在田间地头和各级政府部门之间。
他说他还记得那是一个清晨,天还未亮,马福才就已经踏上了前往县城的道路。他怀揣着村民们的期望,为了争取一笔农业发展资金,与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反复沟通、协商。回到村里,他顾不上休息,立刻组织村民们开会,商讨如何合理利用这笔资金。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决定修建灌溉设施,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听完扎西说的顿时对马书记佩服万分,于是跟着扎西一起去远远的见一见这位年轻的老书记。
劳动节的前进村天气十分炎热,扎西开着空调,我们隔着车玻璃看见便看见马福才和村民们一起奋战在田间地头。他们挥汗如雨,却毫无怨言。回族的小伙子们和汉族、土族的大叔们齐心协力,铺设管道,安装设备。扎西说经过这几个月的努力,灌溉设施终于要全部建成,更多的新的农作物品种将要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幻想一下收获的季节里,金黄的麦浪随风翻滚,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这个曾经贫困的村庄将要逐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马福才的努力下,汉族、回族、土族的村民们亲如一家,共同劳作,共同发展。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用勤劳的双手,书写着团结奋进的新篇章。我们没有下车打扰他们的劳作,远远的深情注视着他们,车行越行越远,我对这里已埋下深深的记忆。
继续前行,我来到了玉树。那场令人心痛的地震仿佛还在眼前,残垣断壁、满目疮痍的景象让人揪心。然而,眼前重建后的新玉树,却让我看到了团结的力量。在抗震救灾和重建的过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和援建队伍与当地的藏族、羌族等各族群众并肩作战,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赞歌。
一位叫李阳的汉族志愿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原本在城市里过着舒适的生活,但当他得知玉树地震的消息后,毫不犹豫地背起行囊,奔赴灾区。在玉树的日子里,他放弃了舒适和安逸,全身心地投入到抗震救灾和重建工作中。
他帮助当地的牧民搭建帐篷,为他们提供温暖的住所。在寒冷的夜晚,他常常守在帐篷外,确保大家的安全。白天,他又忙碌于废墟之中,帮助清理瓦砾,寻找可能的生还者。孩子们失去了校园,李阳便主动承担起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的责任。他在简陋的帐篷里,用一块黑板、几支粉笔,为孩子们开启了知识的大门。
在重建的过程中,李阳和当地的藏族、羌族群众一起搬砖、运水泥,共同建设新的家园。他们的汗水洒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心血凝聚在每一栋新建筑中。经过两年的努力,新玉树拔地而起,崭新的学校、医院、民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李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民族团结的真谛,他的奉献精神如同燃烧的火炬,照亮了玉树的未来。
在美丽的海南州,有一所独具特色的学校。这里的学生分别来自多个不同的民族,他们怀揣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以及璀璨的梦想,如同一束束闪耀的光芒,汇聚在这个处处充满爱与无限希望的地方。
当你走进这所充满活力的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巨大而又引人注目的壁画。这幅壁画色彩斑斓,上面精心绘着各民族小朋友手拉手、脸上洋溢着欢乐笑容尽情嬉戏的温馨场景。
校长多杰,一位土族教育工作者,他身材魁梧,目光中透着智慧和慈爱。他致力于打造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这里感受到平等、尊重和关爱。学校里,经常举办各种民族文化活动,如藏族的锅庄舞比赛、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开斋节庆祝等。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穿上自己民族的传统服饰,展示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那明亮宽敞的课堂上,和蔼可亲的老师们总是积极地鼓励学生们踊跃分享自己民族的独特故事和传统习俗,以此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深入了解和深厚友谊。
汉族的小朋友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春节的热闹非凡与温馨美满,他们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张灯结彩的街头巷尾、阖家团圆的欢乐氛围以及那满桌丰盛的年夜饭;藏族的小朋友则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描绘着雪顿节的欢乐与祥和,那洁白的哈达在风中舞动,精彩的藏戏令人陶醉;土族的小朋友眉飞色舞地介绍着纳顿节的盛大与精彩,那盛大的场面、丰富的活动让人心生向往。
通过这一次次真诚而又充满热情的交流,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深深地懂得了如何去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的璀璨文化,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
在校园宁静的一角,有一个精致而又充满意义的小小的“民族团结花园”。这里精心种满了来自不同民族地区独具特色的花卉,它们绚丽多彩、芬芳馥郁,象征着各民族紧密的团结与美好的和谐。
每到生机勃勃的春天,花园里便呈现出一片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迷人景象。娇艳欲滴的花朵争奇斗艳,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交织在一起,仿佛是各民族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绽放的一幅无比美丽的绚烂画卷,让人不禁陶醉在这如梦如幻的美景之中。
在海北州,我采访到了一位蒙古族医生巴特尔。他骑着一匹棕色的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那英姿飒爽的身影,让人不禁想起草原上的英雄。
巴特尔医生的医术精湛,深受各族牧民的尊敬和爱戴。无论是严寒的冬日还是酷热的夏天,只要有病人的呼唤,他就会背起药箱出发。记得有一次,暴风雪肆虐着草原,一位藏族牧民突发重病。巴特尔接到消息后,毫不犹豫地骑上马,顶着狂风大雪,艰难地向牧民的帐篷前行。经过几个小时的奔波,他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经过他的精心治疗,牧民的病情逐渐好转。
在草原上,巴特尔不仅治愈了人们身体上的病痛,更温暖了各族群众的心。他经常向牧民们传授健康知识,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他还组织义诊活动,为偏远地区的牧民送医送药。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到医疗事业中,为草原上的民族团结和健康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青海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这样的身影,听到这样的故事。他们或许平凡,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铸就了民族团结的丰碑。他们是辛勤耕耘的农民,是默默奉献的教师,是勇敢无畏的警察,是救死扶伤的医生……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但都怀揣着一个共同的梦想——让青海这片土地更加美丽、和谐、繁荣。
在繁华热闹的西宁的街头,那散发着诱人香气的回族的小吃摊前,汉族、藏族的顾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他们或是被美食的香气吸引,或是听闻了小吃摊的美名特意赶来,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在广袤无垠的果洛的草原上,藏族、蒙古族的牧民齐心协力一起放牧。他们骑着骏马,挥动着马鞭,驱赶着羊群和牛群。他们一同抵御恶劣的天气,共同守护着这片充满生机的绿色的家园,用勤劳和勇敢书写着团结的篇章。
在朝气蓬勃的格尔木的工厂里,各民族的工人齐心协力并肩工作。他们有的在操作精密的机器,有的在认真检查产品质量,有的在热烈地讨论工作方案。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城市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用汗水和智慧铸就着美好的未来。
在这片广袤无垠、幅员辽阔达 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绚丽绽放,常开长盛,永不凋零。各民族兄弟姐妹齐心协力,共同守护着这片如诗如画般美丽的家园,共同传承着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悠久历史文化,共同谱写着波澜壮阔、振奋人心的新时代的发展篇章。
青海,正以其独一无二、别具一格的独特魅力,自信从容地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团结融合的伟大力量,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的舞台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当夜幕悄然降临,璀璨的繁星点点如同镶嵌在黑色幕布上的宝石,照亮了青海辽阔的天空。我静静地站在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上,心中不由自主地充满了万千感慨。
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就如同眼前这浩瀚无垠、深不见底的星空一般,绵延不绝,无穷无尽,始终永恒不变。它不受时间的侵蚀,不惧风雨的洗礼,一直熠熠生辉,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让我们心手相牵,携手共进,用我们的真心和行动,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青海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夺目,更加娇艳多姿。让这份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团结的力量,引领着我们跨越艰难险阻,走向更加璀璨、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