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女孩8岁是道坎儿
●谁说母女就一定更亲近
妈妈们可能经常听说:“女儿比儿子贴心、好带。”“生女孩好,不费心!”
乍一听有道理,俗话说得好:“女儿是小棉袄,儿子是皮夹克。”看看那些顽皮得像猴一样的男孩,想法极多、四处闯祸。养育男孩的妈妈们也常常不知所措地问儿子:“你这到底是图什么啊?!”对于这样的场面,男孩的妈妈们恐怕司空见惯了吧!
回过头来看女孩,那就比男孩懂事太多。再不按常理出牌的女孩,顶多也就是古灵精怪。她们也甚少做出超出父母想象的事。女孩往往安静而优雅,她们喜欢画画、玩娃娃、贴贴纸。她们懂事早、情绪稳,让岁月美好而祥和。父母如果在公众场合说一句:“宝贝乖乖在这里等一下好吗?”真能乖乖等一下的大多是女孩子。男孩听到这句话,等不了一会儿就开始四处游荡,甚至可能直接跑走。
妈妈和女孩同为女性,这让妈妈不经意间产生了一种自信,认为自己天生就了解女儿,并认为上文中的岁月静好和这种天生了解是强相关的,毕竟自己深谙如何与女孩相处,所以养育之路当然就该顺风顺水。
然而,真的如此吗?
我在教育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容我实话实说,从某种程度上讲,女孩好带是你的一种自我麻醉式的自信。特别是在如今这个时代,养育女孩可能正变得比养育男孩更难。
当妈妈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手机、电脑还是奢侈品,没那么多短视频可以刷,没什么热点可以追。但现今孩子的成长环境早已天翻地覆,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孩子们只要低头动动拇指,瞬间就能通晓天下事。网络的普及让孩子们接收的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比妈妈小时候接收的信息量大了几倍甚至十倍都不止。
网络时代的孩子,有着自己的世界观。孩子们的思维、行为、价值标准,也与上一代大相径庭。在如此光怪陆离、真假莫辨的虚拟世界中,哪怕是个小学生,也完全可能有一颗成人般混沌而复杂的心。有时你真不知道网络对面坐着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时代告诉我们,在当下养育孩子——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像在陌生的游戏地图里如履薄冰地打怪升级。但如果是养育男孩,妈妈们反而会因为性别差异而早早做好心理准备。她们会向过来人求助,或者广泛阅读养育图书,四处学习以便将来能派上用场。她们会分门别类地做好功课,比如“儿子万一跟小伙伴闹矛盾了,回家后我该跟他说什么?”或“如何陪伴儿子度过青春期?”男孩妈妈们深知,绝不能打无准备的仗。
这些年来,我参与了几十本教育类图书的编撰与出版,销量遥遥领先的总是那些与养育男孩相关的书籍。这从侧面印证了我上面的猜想,男孩的妈妈们的确为找不到养育男孩的方法感到迷茫、烦恼,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法。
与男孩妈妈相比,有些女孩妈妈似乎过于自信了。再天生了解女性,母女毕竟不是同一个人。妈妈如果执意套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释女儿的行为,将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女儿身上,就必定会遭到现实的打击。母亲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有着巨大的养育盲区,我们首要的任务是看到这个盲区,并承认它。
●女孩的小任性与教学秩序的崩塌
前文提到,养育女儿也会非常艰辛,这里我想具体讲讲背后的原因。
拉拢与孤立是小女孩间常见的行为。这种乍一看很无聊的行为早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甚至在幼儿园时期就出现了。让人不寒而栗的是,年幼的当事人只会沉迷其中,却意识不到这些行径的本质是霸凌。
“嘿!某某最近都不跟咱俩玩了,那咱也别理她了!”
“就是!不要跟她玩了,午饭也跟她分开吃,哼!”
小姐妹们可能就这样一本正经、心照不宣地悄悄孤立他人。
这样的尖刻还可能出现在与同班男孩的相处中。
有的女孩可能在班会上娇滴滴地抱怨:“某某男同学总是把橡皮屑溅到我身上,多脏啊!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呢。”在全班的怒目而视中,男孩越着急便越百口难辩。有的女孩伸手打了男孩,男孩但凡敢打回来,她可能立刻跑到老师处告状:“他居然打女生!这个坏蛋!”这些都是我亲耳听到的故事。
小学阶段,女孩发育得比男孩快,表达能力也更胜一筹,所以她们能在语言表达上远远强过男孩,在老师面前也更会表现自己。
我常问我班上的小学高年级男孩:“你和班上的女同学相处得愉快吗?”收到的回答基本上都是一脸惶恐:“怎么可能?她们太恐怖了!”
我观察到,每个班大抵能有一两个让男孩想要保护的女孩,引人亲近和怜爱。但更多的女孩只能用“不太敢惹”“只敢远观”来形容。当然,这些都是男孩发自肺腑的声音。
不过,父母对女儿确实需要正确引导。否则,可能会出现恶性事件。这还真有先例,当年一所声名远扬的顶级私立初中就曝出过霸凌事件。学生在厕所里被同学囚禁和欺凌,衣服都被扒去。这可以说是极度恶性的事件了。
日本很多学校面临教学秩序的崩塌,学生嚣张游走,桌椅四散,课堂一片混乱,日本把这种现象称作“学级崩坏”。表面上看,导致这种情况的直接责任人大多是行为乖张的男孩。但若仔细观察,在背后推波助澜的也不乏个别女孩。另外,在学校拉帮结派的学生中,女孩的占比也不小。
想象一下,上面这样任性的女孩会走过怎样的成长之路呢?
中学和大学阶段本是人际关系和人生观成形的关键时期,但此时的她从来没遇到过真正意义上的知己。在孤独的裹挟下,她选择跟与自己一样的同伴们一起闲逛于街头,流连于危险区,甚至出卖年轻的身体换取虚荣的回报。
慢慢地,她熬过了高中,挺过了大学,终于能找到工作,进入社会。然而,她内心的浅薄蛮横,却让她无法处理好职场关系,与职场前辈和领导矛盾不断。她任性又脆弱,在微不足道的挑战前轻易认输,或请个长假逃避现实,或干脆辞职一走了之。
如果结婚,那么她的婚姻生活大概率也不尽如人意。任性刁蛮、抱怨不断,无论丈夫如何温柔耐心都招架不住。最后无休止的吵架让人耗尽了心力,两人也只能分道扬镳,以离婚收场。
让女儿嚣张跋扈地在人际关系、职场、婚姻上接二连三地输得一无所有,这样的悲剧人生,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吗?
我不认为相夫教子是女性的最佳选择或至高荣耀。女孩也能找到点亮自己灵魂的事业,并为之燃烧和奋进。她们当然可以选择任何一个让自己心潮澎湃的领域,定义成就,获得幸福,开拓时代,光芒万丈。
但是,一个自私任性的女孩会成为幸福的人吗?倘若她天资聪颖、能力极强,所有人都心甘情愿地忍受她的怪脾气,那她相对幸运。然而,若她相对平凡、能力普通,那她无论在家庭还是事业中都很难幸福。
让我们暂时放下执念,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女儿:“她真的一切都好吗?有没有需要我帮助的地方?”“我的养育方法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
养育女儿的确很难,但能反思这些问题,你就迈出伟大的第一步了。
●父母要在女孩8岁时重新制定养育策略
大部分女孩的天性里都带着几分任性。但在某个阶段,这种任性可能开始变得明显,并越发强烈。
这就是女孩8岁这个年龄段。从学制角度看,她们此时大多还只是小学二三年级的小姑娘,但与生俱来的任性已初见端倪。
也就是说,8岁是道坎儿。8岁之前女孩经历了怎样的家庭教育,其后父母又做了怎样的延续和调整,是养育女孩的关键。
这道坎儿犹如分水岭,将亲子关系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男孩的分水岭有些许延迟,在10岁左右才来。无论养育男孩还是女孩,父母如果能把握住这个关键的转变期,调整养育思路,就能让接下来的青春期顺利很多。
从分水岭的年龄上看,男孩和女孩之间有2岁的差距。但背后的道理其实是相通的,这道坎儿都出现在第二性征发育的时期。从此,他们的内分泌系统将吹响“长大成人”的号角,激素的分泌将导致身体产生剧烈的变化,孩子从生理和心理上将快速向成人靠拢。
大家应该都懂,激素分泌是产生两性差异的重要原因。比如,睾酮是一种男性激素,它让男孩声音变粗、长出胡须和腿毛、喉结变大、皮肤粗糙。
女性激素以卵巢雌激素和孕激素为代表,前者让女孩的身材发生变化,胸部开始发育,体型变得饱满圆润。卵巢雌激素通常在女性初潮期,即8~12岁开始分泌,此后逐步增加,直至20~30岁达到顶峰。女孩的身体发育比男孩开始得更早。
随着激素分泌的推进,女孩不仅要迎接生理上的变化,还要面对心理上的变化。很多妈妈在生理期前都会感到烦躁,心情起伏不定。初潮期之前的小姑娘们也有类似的表现。她们情绪波动极其强烈,内心极度敏感。很多女孩的母亲都会感觉:“女儿初潮期之前的日子太难过了,天天都要操心。”
激素分泌给女孩带来的烦躁助长了前文中提到的任性行为。如果不加以引导,女孩在家就可能任由情绪倾泻,口无遮拦;在学校则可能不分边界,伤害他人。
8岁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就是因为它承前启后:挥别了幼年期,并拉开了青春期的序幕。
这个阶段的女孩情绪起伏不定,自控力又较薄弱,与她们相处需要极高的智慧和策略,绝不能凭着母爱“一厢情愿”。
当然,8岁之前的抚育也同样重要。在分水岭之前塑造好孩子的基本人格,让她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大体稳定的情绪,那么初潮期的她至少不会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来。相反,她可能秉持爱与善良,成为一个温柔聪明的孩子。
●女性的幸福基石:感知力与修养
“养女儿就要养出女孩样。”妈妈们对这样的发言可能不屑一顾,认为其落后又陈旧。
其实,拥抱女性独特的气质,强化她们的天资,更能帮助女孩找到幸福,让她们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当然,我要说的不是陈腐的陋习,例如,日本古代讲究的女子要随男子三步后而行,这种观点自然是该彻底淘汰。我真诚为女性在社会各界的发光发热喝彩。我更认为家务和养育也是男性不可逃避的责任。在我家里,打扫洗衣做饭等日常家务我干得更多,更像一个“家庭主夫”。
我想认真聊聊的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女性力”。它应该是一种美好又有力量的魅力,营造出充满个性的女性气质。它最重要的展现元素就是“感知力”。
女性的感知力体现在哪里呢?我们设想,一阵清风拂过,男性可能会思考“现在气温大概多少度了”,他们为量化万物绞尽脑汁。但女性的反应大不相同,她可能会由衷地感慨:“此时风温柔,愿卿久停留。”女性敏锐的神经能捕捉到世间千般柔情与万般精致。壮丽景象,绕梁仙音,沁脾芬芳……她们不仅能处处发掘美,更能解读、欣赏和亲近美。这种极其感性的接纳能力就是女性的感知力。
感知力让女性在凡俗生活中邂逅感动和惊喜。她从日常的生活中也能吸收到向上的能量,用愉悦和感激充盈自己的灵魂。求学阶段,她能利用这种能力来化解学习的枯燥;成年后,她也总能在细微处发掘机遇和乐趣,让事业、生活充满生机。
超强的感知力成就着女性的敏锐与聪慧,让她们笑对挫折。
除了强化感知力,妈妈还需要在女儿8岁之前为她做的,就是培养她良好的修养和品性。
修养体现在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她的遣词造句,衣冠举止,无一不在告诉人们,她是一个得体自信的好姑娘。当一个女孩拿出熨烫得平平整整的手帕来,或随身带着一包纸巾时,她踏实又细致的修养便悄然展现。
相反,地铁上有些高中女孩的出口成“脏”和乖张举止,令周围的人都为其汗颜。她们坐没坐相,站没站相,甚至一边大肆吃喝,一边说人坏话:“你说那女的贱不贱?”“就是一个神经病!看着都烦,想吐!”听得其他乘客如坐针毡、如鲠在喉。
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可见从小培养女儿的修养有多重要。美国经典老电影《窈窕淑女》里,女主角哪怕有高人提携和专业培训,也只能学到点优雅的皮毛。她真正的成长经历与眼界、修养还是会在不经意间显露出来。知识是可以终身学习、持续累积的,但修养却极度依赖一个人在早期接受的示范与引导。所以我总劝父母们不要本末倒置。8岁前的孩子应该先学礼貌和修养。对他们来说,做人比做题重要百倍。
一个人的修养其实与他的整理能力成正比。有些女孩看上去光鲜亮丽,房间却一片狼藉,和男孩的房间比也不相上下。衣服堆积如山,地面散落着零食袋子和饮料瓶子,整个房间完全没有整理逻辑。在这样的房间里居住,房间主人真是能忍耐啊!
我从事教育咨询多年,有太多的经验告诉我,那些不会整理和收纳物品的孩子,学习成绩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书桌上物品如何摆放,类似于知识点在脑海中的排布。生活习惯一片混乱的孩子,思维也不会清晰利落。各种知识只能填鸭般地灌进脑海,且成不了体系,更无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有时孩子会苦恼地告诉我:“老师,我都不知道我到底不知道什么,又该知道什么。”估计他房间里的物品也同样混乱不堪。
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儿童天生就喜欢秩序感。只需要稍加引导,孩子们就能把玩具按照尺寸和形状归类整理,也知道移动过的物品需要归位。他们的天性就如此,只要对孩子加以教育,就一定有成效。所以我们从小就要通过打扫和收拾来训练孩子的归纳和整理能力。这不仅仅是让女孩有个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更是在潜移默化中,由具象到抽象地锻炼她们的思维方式,让她们入学后在知识的海洋里也能保持清醒和秩序感,从而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我写本书就是希望与父母分享具体方法,让大家能够帮助女儿练就感知力、整理能力,以及判断力等重要的女性能力。话题很大,任务很重,如果本书能抛砖引玉,起到些许作用,我便不胜荣幸。
●不要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孩子
作为一篇前言,本文着实不短。不过我还想对父母强调最后一点。
四季轮回中,孩子在一天天长大,我们期待辛勤的养育能带来甜蜜的回报。但这种心态一旦过于极端,就容易成为一种病态的期待。母女之间,由于性别相同,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女儿是妈妈的人生副本。有些妈妈在女儿身上继续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考大学我们就一定要考那一所!”“以后找工作就要做XXX才好。”
这种要求过于困难,又过于具体。如果不加收敛就会愈演愈烈,直至反噬亲子关系,日本大众称这种母亲为“毒母”。她把孩子当成工具,肆意支配甚至凌辱孩子,本质只是在满足自己的欲望。她可能对孩子真正的兴趣不闻不问,但一口气报好几个学科的补习班,定目标时也任性随意:“我不管,反正这次考试你就必须得一百分!”“全满分的成绩单才是成绩单,其他的都别往家里拿!”孩子的精神压力巨大,成长路上苦不堪言。
其实女孩原本就是懂事、踏实的,她们一开始都愿意配合母亲,为母亲定下的高目标努力。但“毒母”的要求无休无止,孩子哪怕努力满足了要求,她给孩子的不是赞许和感激,而是更高、更难的新目标。
你们都吹过气球吧?一开始吹气球,气球会逐渐膨胀,但一直吹,气球就会承受不住压力而炸裂。这跟“毒母”对待自己女儿的方式同理。顺从的女儿如果以取悦“毒母”为己任,那么她委曲求全的最终下场,就是自己人生的崩塌。
若真如此,不知还会出现多少问题。
母女间彼此牵扯折磨,渐行渐远,以致老死不相往来的悲剧并不少见。
那时的母亲面对眼前的狼藉,再回想起当初无尽的逼迫,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在她以后的人生旅程中,母女俩手挽手逛街的情景已是镜花水月了。恐怕女儿连婚礼上的一个座位都不会留给妈妈,妈妈想为女儿走入婚姻殿堂而流泪相送都不行,更别妄想儿孙绕膝的美满画面了。
如果母亲和女儿之间横亘着鸿沟,母亲只能带着蚀骨的遗憾与孤独过完余生,这一定是一个女性能感受到的最大悲苦了吧。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请重新审视并调整自己的养育观与方法,这是我提笔创作本书的初衷和最高目标。
此刻,我们可以启程了。
你可以爱她,成全她,帮助她,但不要打扰和扭曲她的生活。因为她的生活只属于她自己。
这句话应该刻在每位妈妈的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