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主张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拓展中医诊断疾病视野
辨证论治以望、闻、问、切四诊为基础,但人的感官只能观察疾病的外在表象,医者通过推理分析阐释疾病的内在变化。史教授倡导将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发现的病理生理改变纳入中医辨证范畴(即微观辨证),以丰富和拓展中医诊察疾病的视野。史教授强调把中医整体辨证和疾病病理生理变化辨识相结合,即辨病和辨证要宏观与微观结合,在传统中医宏观辨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各证候内在的生理、病理变化进行研究,为临床提供可量化辨证的依据;另一方面,他强调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变化和中医的辨证理论认识有机结合,把西医理化诊断纳入到中医辨证的体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延展中医四诊的视野。贯穿疾病基本病理改变的辨病论治和整体认识指导下辨证论治的结合,会对疾病病理生理变化有更清晰的认识,由此而进行的治疗也会获得更理想的效果。
微观辨证是实现中医辨证客观化、规范化的重要途径。微观辨证能使我们更深入地探讨病证的病理生理基础,更直观地认识疾病的本质,更有效地进行中医药干预,更客观地评价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如史教授将现代检查手段所发现的血小板活化、聚集和血栓形成纳入“血瘀”范畴,将炎症反应、组织坏死纳入“毒邪”致病范畴等,提出活血解毒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新思路,在活血化瘀基础上,配伍清热解毒药物,如大黄、黄连、虎杖等,通过抗炎等作用,有效干预炎症反应,稳定斑块,提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效果。变异性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多为在正常冠脉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发生冠脉痉挛所致。血管痉挛,传统中医认为多为寒邪、风邪所致。“寒性收引”,遇寒血管痉挛,患者多存在阳气不足,或遇寒邪侵袭而发病,多表现为恶寒、怕冷,尤其是胸前膻中穴、背部心俞穴周围,还可见手足不温、指甲紫暗等,夜间或冷天外出时易发作心绞痛。中药治疗宜以芳香温通、急开其痹为大法。开痹之法,唯气味芳香、性温善通之药方可达到速效止痛的目的。而在心绞痛缓解时,治疗应以益气温运心阳为主,佐以活血化瘀治疗。风证之血管痉挛多为肝肾亏虚、肝阳上亢、虚风内扰、横逆血脉,此类患者多伴有高血压,根据其为肝阳上亢或肝肾阴虚之不同,遣方治疗可在天麻钩藤饮、杞菊地黄丸的基础上,加白芍、僵蚕、全蝎、秦艽等柔肝息风解痉之品,合丹参、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调和血脉药物进行治疗。又如难治性高血压者病程长,存在靶器官损害或合并其他相关临床疾病,多存在微循环障碍、血小板功能异常,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进而出现钠水潴留。这些恰是血瘀证及水饮内停的临床表征,治疗时必当伍用活血化瘀药,如丹参、牡丹皮、地龙、赤芍、白芍、虎杖等,以及泽兰、益母草、赤小豆、车前子等活血利水药,可明显提高降压效果,保护靶器官。
中医标准化的发展,宏观辨证和微观辨病有机结合,应是中医相关诊断标准的核心。史教授认为,每种疾病都有自身的病理生理特点,每种疾病也有不同于其他疾病的宏观表征和微观理化指标变化规律,这就导致不同疾病的血瘀证临床表征各有不同。长期以来,病证结合血瘀证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的缺失,不仅严重限制了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心脑血管疾病等以血瘀证为主要证型的重大疾病中药临床疗效的客观评价,成为活血化瘀新药研发及中医药行业标准化、客观化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基于以上问题,史教授带领团队相继制订了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标准、介入术后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的辨证诊断量化标准和实用血瘀证诊断标准,得到行业的普遍采用,推动了中医规范化发展。其所主编的《中医内科辨病治疗学》《实用中医内科病证结合治疗》等专著,系统阐释诊治疾病过程中宏观和微观的结合方法,对推动现代中医临床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