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辨治,因人制宜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乃中医学之精髓,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黄帝内经》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其核心就是要整体地、全面地认识人体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将其应用于妇科方面,首先要整体全面地认识女性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以及与诸脏腑功能盛衰、气血盈亏的密切关系。妇女经、孕、胎、产、乳、杂等诸疾的产生不仅仅是胞宫及相关器官本身的病变,也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的整体反映。对于妇科病机的探讨,在四诊合参后,辨证必须着眼于整体,溯根求源识出根本病机之所在,则疗效显著,不仅本病诸症可除,旁证亦可缓解;若无整体观念,不能详查病机,辨证有误,则治必无效。
《肘后救卒方》言:“凡妇人诸病,兼治忧喜,令宽其思虑,则病无不愈。”余认为形体和精神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应当重视心身统一的整体观,在临床不仅重视生理上的不适,更重视情志因素对女性的影响。正如《素问·举痛论》提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由此可见情志失调可导致脏腑气机失调,从而引起经、孕、产、乳、杂诸疾。结合妇女自身特点,与之相关的情志因素主要有怒、思、恐。若素性抑郁、情志不遂或忿怒伤肝,则肝郁气滞、冲任失调,可致月经失调、不孕、癥瘕等,或因肝气郁滞、冲任不畅,“不通则痛”,可导致一系列如痛经、经行身痛、妊娠腹痛等妇科痛证;思虑过度则伤脾气,心脾气血两虚,冲任衰少,血海不能按时满盈而致月经量少、闭经或气不摄血,冲任不固而致月经先期、经期延长、崩漏等;恐则气下,惊恐过度则伤肾,肾失封藏,冲任不固,可致崩漏、胎动不安等。
《医学源流论·病同人异论》云:“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惟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事实上,在治疗妇科疾病时,不可只看到病症,而是需要结合患者年龄、身形、体质、性情等方面综合考虑、辨证用药,即所谓“因人制宜”。金元医家刘完素言:“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言明妇女一生年龄阶段不同,遣方用药思路也不尽相同。故余在纵览群书后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有如下心得总结:少女脏腑之气未充,肢体娇嫩,用药宜缓,若用攻伐之药不可太过;青春期女性多因脾肾阳虚为病,治疗重在温肾助阳;育龄期妇女本应筋骨强健,身体盛壮,气血充实,若有疾多因气血不足,治疗以补益气血为根本;绝经期妇女天癸涸竭,多为肝肾阴虚、虚热内生所扰,用药勿过温燥,多以滋养肝肾法治其本;老年妇女多脏腑气衰,肾阴阳俱不足,气血亏虚,且多合并其他内科疾病,治疗以补为宜,若需攻邪当遵“衰其大半而止”,并佐以扶正,强调全面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