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指导用书(具有规定学历 师承或确有专长)上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

细目一 阴阳的概念

◎要点

1.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绝对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阴阳属性可互相转化,二是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三是因比较的对象的改变而改变。

细目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阴阳对立制约 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阴与阳之间的对立制约,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2.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3.阴阳交感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发生相摩、相错、相荡的相互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阴中有阳则能升,阳中有阴则能降。阴阳互藏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4.阴阳的消长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主要表现为阴阳的互为消长,有阴长阳消、阳长阴消、阴消阳长、阳消阴长四种形式;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主要表现为阴阳的皆消皆长,有阴随阳消、阳随阴消、阴随阳长、阳随阴长四种形式。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变化,反映了事物之间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的协调平衡,在自然界可表征气候的正常变化,在人体则表征生命过程的协调有序。

5.阴阳的转化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属性即发生转化,所以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因此,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阴阳转化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渐变,如一年四季的温热寒凉变化;二是突变,如气候出现剧烈的寒热变化。

细目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 脏腑及形体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其腹背四肢内外侧来说,则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为阴;六腑属表,为阳。由于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所以分属于阴阳的脏腑形体组织还可以再分阴阳。如体表属阳,然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再继续分,则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再如五脏分阴阳:心肺居于膈上属阳,而心属火,位南方,通于夏,属阳中之阳的太阳;肺属金,位西方,通于秋,属阳中之阴的少阴。肝、脾、肾居膈下属阴,而肝属木,位东方,通于春,属阴中之阳的少阳;肾属水,位北方,通于冬,属阴中之阴的太阴;脾属土,居中央,主四时,属阴中之至阴。《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经络系统的阴阳属性:十二正经中有手足三阴三阳经,属腑而行于肢体外侧面的为阳经,属脏而行于肢体内侧面的为阴经。奇经八脉中的跷脉与维脉,行于身之内侧者,称阴跷、阴维;行于身体之外侧者,称阳跷、阳维。督脉行于背,有总督一身之阳经的作用,称为“阳脉之海”。任脉行于腹,有总任一身之阴经的作用,称为“阴脉之海”。

人体的整体生命活动,是由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司其职,协调一致来完成的,而脏腑经络的机能,是由贮藏和运行于其中的精与气为基础的。精藏于脏腑之中,主内守而属阴,气由精所化,藏于脏腑,运行于全身而属阳。精与气的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维持了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机能活动稳定有序。人体之气,含有具有不同作用和运动趋向的阴阳两部分: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等作用和运动趋向的为阴气,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发等作用和运动趋向的为阳气。正是由于阴阳二气的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之间、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进程。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一般而言,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阳邪侵犯人体,人体正气中的阴气奋而抗之;阴邪侵犯人体,正气中的阳气与之斗争。如此产生了邪正相搏,导致了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因此,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的偏盛偏衰和互损。“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是寒热性疾病的病理总纲。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各种资料,包括即时的症状和体征,以阴阳理论辨析其阴阳属性。如色泽分阴阳:色泽鲜明为病属于阳;色泽晦暗为病属于阴。气息分阴阳: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动静喜恶分阴阳:躁动不安属阳,蜷卧静默属阴;身热恶热属阳,身寒喜暖属阴;等等。脉象分阴阳:辨脉之部位、动态、至数、形状也可以分辨病证的阴阳属性。如以部位分,寸为阳,尺为阴;以动态分,则至者为阳,去者为阴;以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形状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涩细小为阴。

在临床辨证中,阴阳学说用阴阳来概括分析错综复杂的各种证候。在八纲辨证中,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调整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阴阳学说用于疾病防治的主要内容。

指导养生:注重养生是保持身体健康无病的重要手段,而其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法于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遵循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之阴阳,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如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冬病夏治,夏病冬养”之法,调养“能夏不能冬”“能冬不能夏”之人。

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阳偏盛而导致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阴偏盛而导致的寒实证,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若在阳盛或阴盛的同时,由于“阳胜则阴病”或“阴胜则阳病”而出现阴虚或阳虚时,则又当兼顾其不足,于“实者泻之”之中配以滋阴或助阳之品。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阴偏衰产生的是“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应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对阳损及阴导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阳为主,兼以补阴;对阴损及阳导致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如此则阴阳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药物的性能,一般的说,主要靠它的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沉浮,又皆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

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辛、甘二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升浮之药,其性多具有上升发散的特点,故属阳。沉降之药,其性多具有收涩、泻下、重镇的特点,故属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