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脑系病证
细目一 头痛
◎要点一 概述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本节所讨论的头痛,是指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而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若头痛属某一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兼症,不属本节讨论范围。
◎要点二 病因病机
(一)病因
感受外邪、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
(二)病机
头痛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其基本病机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外感者是以风邪为主的外邪上扰清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内伤者或肝阳上扰,或瘀血阻络,或头目失荣而发头痛。头痛的病位在头脑,多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病理因素涉及痰湿、风火、血瘀。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外感头痛一般病程较短,治疗养护得当则少有转化。内伤头痛大多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病性较为复杂,一般来说,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之头痛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之头痛多属实证。虚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痰浊中阻日久,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营血亏虚,不荣头窍,可转为气血亏虚之头痛。肝阳、肝火日久,阳热伤阴,肾虚阴亏,可转为肾精亏虚的头痛,或阴虚阳亢,虚实夹杂之头痛。各种头痛迁延不愈,病久入络,又可转变为瘀血头痛。
◎要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头痛部位可发生在前额、两颞、颠顶、枕项或全头部。疼痛性质可为跳痛、刺痛、胀痛、灼痛、重痛、空痛、昏痛、隐痛等。头痛发作形式可为突然发作,或缓慢起病,或反复发作,时痛时止。疼痛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可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数周,甚则长期疼痛不已。
3.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内伤头痛者常有情绪波动、饮食不节、劳倦、房事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
(二)鉴别诊断
1.头痛与眩晕 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
2.真头痛与一般头痛 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手足逆冷至肘膝,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本病凶险,应与一般头痛区别。
◎要点四 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判断其经络归属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头面,厥阴经亦上会于颠顶,由于受邪之脏腑经络不同,头痛之部位亦不同。大抵太阳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少阳头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则在颠顶部位,或连目系。
◎要点五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头痛应首辨其外感内伤,次辨其相关经络脏腑,再辨其影响因素。
首先辨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外感头痛因外邪致病,属实证,起病较急,一般疼痛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内伤头痛以虚证或虚实夹杂证为多见,如起病缓慢,疼痛较轻,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加重,时作时止,多属虚证;如因肝阳、痰浊、瘀血所致者属实,表现为头昏胀痛,或昏蒙重痛,或刺痛钝痛,痛点固定,常伴有肝阳、痰浊、瘀血的相应证候。
其次辨头痛之相关经络脏腑。如要点四所述。
最后辨其影响因素。气虚者与过劳有关;肝火者因情志波动而加重;阳亢者常因饮酒或暴食而加重;肝肾阴虚者每因失眠而病作或加重。
(二)治疗原则
外感头痛属实证,以风邪为主,故治疗主以疏风,兼以散寒、清热、祛湿。内伤头痛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虚者以补养气血,益肾填精为主;实证当平肝、化痰、行瘀;虚实夹杂者,酌情兼顾并治。
(三)证治分类
1.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证候: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袭,上犯颠顶,凝滞经脉。
治法:疏散风寒止痛。
代表方:川芎茶调散加减。
常用药:川芎、白芷、藁本、羌活、细辛、荆芥、防风。
加减:若头痛,恶寒明显者,酌加麻黄、桂枝、制川乌等温经散寒。若寒邪侵于厥阴经脉,症见颠顶头痛,干呕,吐涎沫,四肢厥冷,苔白,脉弦者,方用吴茱萸汤去人参,加藁本、川芎、细辛、法半夏,以温散寒邪,降逆止痛。若寒邪客于少阴经脉,症见头痛,足寒,气逆,背冷,脉沉细,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芷、川芎,温经散寒止痛。
(2)风热头痛
证候: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大便不畅,或便秘,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机概要:风热外袭,上扰清空,窍络失和。
治法:疏风清热和络。
代表方:芎芷石膏汤加减。
常用药:菊花、桑叶、薄荷、蔓荆子、川芎、白芷、羌活、生石膏。
加减:烦热口渴,舌红少津者,可重用石膏,配知母、天花粉清热生津,黄芩、山栀清热泻火;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口舌生疮者,可用黄连上清丸泄热通腑。
(3)风湿头痛
证候: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或溏,舌淡,苔白腻,脉濡。
证机概要:风湿之邪,上蒙头窍,困遏清阳。治法:祛风胜湿通窍。
代表方:羌活胜湿汤加减。
常用药:羌活、独活、藁本、白芷、防风、细辛、蔓荆子、川芎。
加减:若胸闷脘痞、腹胀便溏显著者,可加苍术、厚朴、陈皮、藿梗以燥湿宽中,理气消胀;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生姜以降逆止呕;纳呆食少者,加麦芽、神曲健胃助运。
2.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
证候: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
治法:平肝潜阳息风。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山栀、黄芩、丹皮、桑寄生、杜仲、牛膝、益母草、白芍、夜交藤。
加减:若因肝郁化火,肝火炎上,而症见头痛剧烈,目赤口苦,急躁,便秘溲黄者,加夏枯草、龙胆草、大黄。若兼肝肾亏虚,水不涵木,症见头晕目涩,视物不明,遇劳加重,腰膝酸软者,可选加枸杞、女贞子、山茱萸。
(2)血虚头痛
证候:头痛隐隐,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气血不足,不能上荣,窍络失养。
治法:养血滋阴,和络止痛。
代表方:加味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生地、白芍、首乌、川芎、五味子、远志、枣仁。
加减:若因血虚气弱者,兼见乏力气短,神疲懒言,汗出恶风等,可选加党参、黄芪,白术;若阴血亏虚,阴不敛阳,肝阳上扰者可加入天麻、钩藤、石决明、菊花等。
(3)痰浊头痛
证候:头痛昏蒙,胸脘满闷,纳呆呕恶,舌淡,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证机概要: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陈皮、白术、茯苓、天麻、白蒺藜、蔓荆子。
加减:若痰湿久郁化热,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可加黄芩、竹茹、枳实、胆星。若胸闷、呕恶明显,加厚朴、枳壳、生姜和中降逆。
(4)肾虚头痛
证候: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滑精或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证机概要: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脑窍失荣。治法: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代表药:大补元煎加减。
常用药:熟地、枸杞、女贞子、杜仲、川断、龟甲、山萸肉、山药、人参、当归、白芍。
加减:若头痛而晕,头面烘热,面颊红赤,时伴汗出,证属肾阴亏虚,虚火上炎者,去人参,加知母、黄柏,以滋阴泻火,或方用知柏地黄丸。若头痛畏寒,面色白,四肢不温,腰膝无力,舌淡,脉细无力,证属肾阳不足者,当温补肾阳,选用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
(5)瘀血头痛
证候: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日轻夜重,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证机概要:瘀血阻窍,络脉滞涩,不通则痛。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益母草、当归、白芷、细辛。
加减:若头痛较剧,久痛不已,可加全蝎、蜈蚣、地鳖虫等,搜风剔络止痛。
虫类药多有小毒,故应合理掌握用量,不可久用。
(6)气虚头痛
证候:头痛隐隐,时发时止,遇劳加重,纳食减少,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脑失所养。
治法:健脾益气升清。
代表方:益气聪明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炙甘草、人参、升麻、葛根、蔓荆子、芍药。
加减:气血两虚,头痛绵绵不休,心悸怔忡,失眠者,加当归、熟地黄、何首乌补血,或用人参养荣汤加减;若头痛畏寒,加炮附子、益智仁、葱白温阳通络。
◎要点六 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选用不同的“引经药”
治疗头痛,除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外,还可根据头痛的部位,参照经络循行路线,选择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如,太阳头痛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选用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藁本等。
◎要点七 转归预后
外感头痛,积极治疗,一般患者预后良好。内伤头痛病程较长,但辨证准确,恰当地遣方用药,可以延长其发作周期,减轻其发作程度,以至治愈。若病久不愈,反复发作,症状重笃,影响工作及生活,多难于获得根治。若失治误治,妄用散风活血之品,亦可导致咽痛、乏力、妇女月经过多或再行、腹胀便溏等变证。
细目二 眩晕
◎要点一 概述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要点二 病因病机
(一)病因
情志不遂、年高肾亏、病后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瘀血内阻。
(二)病机
眩晕的基本病机主要是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痰火上逆,扰动清窍。本病的病位在于头脑,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其常见病理因素有风、火、痰、瘀。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气虚血亏、髓海空虚、肝肾不足所导致的眩晕多属虚证;因痰浊中阻、瘀血阻络、肝阳上亢所导致的眩晕属实证或本虚标实证。
在眩晕的病变过程中,各个证候之间相互兼夹或转化。如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而生眩晕,而脾虚又可聚湿生痰,二者相互影响,临床上可以表现为气血亏虚兼有痰湿中阻的证候。如痰湿中阻,郁久化热,形成痰火为患,甚至火盛伤阴,形成阴亏于下,痰火上蒙的复杂局面。再如肾精不足,本属阴虚,若阴损及阳,或精不化气,可以转为肾阳不足或阴阳两虚之证。此外,风阳每夹有痰火,肾虚可以导致肝旺,久病入络形成瘀血,故临床常形成虚实夹杂之证候。
◎要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表现。
3.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等病史。
(二)鉴别诊断
1.眩晕与中风 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僻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仆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也有部分中风病人,以眩晕、头痛为其先兆表现,故临证当注意中风与眩晕的区别与联系。
2.眩晕与厥证 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的表现,但眩晕病人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要点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眩晕临证首先应辨明相关脏腑,其次辨标本虚实。
首辨脏腑。眩晕病在清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阳上亢之眩晕兼见头胀痛、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口苦脉弦等症状。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眩晕,兼有纳呆、乏力、面色白等症状。脾失健运,痰湿中阻之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痛、苔腻诸症。肾精不足之眩晕,多兼有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症。
其次辨标本虚实。凡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遇劳即发,伴两目干涩,腰膝酸软,或面色白,神疲乏力,脉细或弱者,多属虚证,由精血不足或气血亏虚所致。凡病程短,或突然发作,眩晕重,视物旋转,伴呕恶痰涎,头痛,面赤,形体壮实者,多属实证。其中,痰湿所致者,头重昏蒙,胸闷呕恶,苔腻脉滑;瘀血所致者,头昏头痛,痛点固定,唇舌紫暗,舌有瘀斑;肝阳风火所致者,眩晕,面赤,烦躁,口苦,肢麻震颤,甚则仆倒,脉弦有力。
(二)治疗原则
眩晕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虚者当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实证当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三)证治分类
1.肝阳上亢证
证候: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证机概要: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天麻、石决明、钩藤、牛膝、杜仲、桑寄生、黄芩、山栀、菊花、白芍。
加减:若肝火上炎,口苦目赤,烦躁易怒者,酌加龙胆草、丹皮、夏枯草;若肝肾阴虚较甚,目涩耳鸣,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者,可酌加枸杞子、首乌、生地、麦冬、玄参;若眩晕剧烈,兼见手足麻木或震颤者,加羚羊角、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全蝎、蜈蚣等镇肝息风,清热止痉。
2.气血亏虚证
证候: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
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黄芪、当归、熟地、龙眼肉、大枣、茯苓、炒扁豆、远志、枣仁。
加减:若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兼见气短乏力,纳少神疲,便溏下坠,脉象无力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若自汗时出,易于感冒,当重用黄芪,加防风、浮小麦益气固表敛汗;若兼见心悸怔忡,少寐健忘者,可加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养心安神。
3.肾精不足证
证候: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证机概要: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代表方:左归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山萸肉、山药、龟甲、鹿角胶、紫河车、杜仲、枸杞子、菟丝子、牛膝。
加减:若阴虚火旺,症见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选加鳖甲、龟甲、知母、黄柏、丹皮、地骨皮等;若肾失封藏固摄,遗精滑泄者,可酌加芡实、莲须、桑螵蛸等;若阴损及阳,肾阳虚明显,表现为四肢不温,形寒怕冷,精神萎靡,舌淡脉沉者,或予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髓,或酌配巴戟天、仙灵脾、肉桂。
4.痰浊上蒙证
证候: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证机概要: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陈皮、白术、苡仁、茯苓、天麻。
加减:若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视物旋转,可酌加代赭石、竹茹、生姜、旋覆花以镇逆止呕;若兼见耳鸣重听,可酌加郁金、菖蒲、葱白以通阳开窍;若痰郁化火,头痛头胀,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者,宜用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
5.瘀血阻窍证
证候:眩晕时作,头痛如刺,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证机概要:瘀血阻络,气血不畅,脑失所养。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活络。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白芷、菖蒲、老葱、当归、地龙、全蝎。
加减:若兼见神疲乏力,少气自汗等症,加入黄芪、党参益气行血;若兼畏寒肢冷,感寒加重,可加附子、桂枝温经活血。
◎要点五 转归预后
眩晕的预后与病情轻重有关。若病情较轻,治疗护理得当,则预后多属良好;反之,若病久不愈,发作频繁,发作时间长,症状重笃,则难以获得根治。尤其是肝阳上亢者,阳愈亢而阴愈亏,阴亏则更不能涵木潜阳,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夹痰夹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即成中风危证,预后不良。少数内伤眩晕患者,也可因肝血、肾精耗竭,耳目失其荣养,而发为耳鸣或失明之病证。
◎要点六 预防调护
1.预防眩晕之发生,应避免和消除能导致眩晕发生的各种内、外致病因素。要适当锻炼,增强体质;保持情绪稳定,防止七情内伤;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体力和脑力的过度劳累;饮食有节,防止暴饮暴食,过食肥甘醇酒及过咸伤肾之品,尽量戒烟戒酒。
2.眩晕发病后要及时治疗,注意休息,严重者当卧床休息;注意饮食清淡,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突然、剧烈的体位改变和头颈部运动,以防眩晕症状的加重,或发生晕倒。有眩晕史的病人,当避免剧烈体力活动,避免高空作业。
细目三 中风
◎要点一 概述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舌歪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状。
◎要点二 病因病机
(一)病因
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气虚邪中。
(二)病机
中风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为其病机六端。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瘀。其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上盛下虚。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标实为风火相扇,痰湿壅盛,气血逆乱。轻者风痰横窜经络而为中经络,重者肝阳肝风夹痰夹火上闭清窍而为中脏腑,轻重之间的转化往往发生在疾病的初发阶段,且变化迅速,与预后密切相关。
◎要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
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二)鉴别诊断
1.中风与口僻 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舌歪斜,但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2.中风与厥证 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一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移时多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3.中风与痉证 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时也可伴有神昏,需与中风闭证相鉴别。但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现抽搐。痉证抽搐时间长,中风抽搐时间短。痉证患者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状。
4.中风与痿证 痿证可以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之表现;中风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者,亦可见肌肉瘦削,筋脉弛缓,两者应予以区别。但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筋惕肉为多见;而中风的肢体瘫痪多起病急骤,且以偏瘫不遂为主。痿证起病时无神昏,中风则常有不同程度的神昏。
5.中风与痫证 痫证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与中风相似。但痫证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猝发仆地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频抽而口吐白沫;中风则仆地无声,一般无四肢抽搐及口吐涎沫的表现。痫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但可再发;中风患者昏仆倒地,其神昏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难以自行苏醒,需及时治疗方可逐渐清醒。中风多伴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亦与痫证不同。
◎要点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中风临证,首辨中经络或中脏腑,中脏腑者辨闭证与脱证,闭证应辨阳闭阴闭,同时应辨当前所处病期。
首辨中经络、中脏腑。中经络者虽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中脏腑则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用。
中脏腑需辨闭证与脱证。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候,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此外,还有阴竭阳亡之分,并可相互关联。闭证常见于骤起,脱证则由闭证恶变转化而成。并可见内闭外脱之候。
闭证当辨阳闭和阴闭。阳闭有瘀热痰火之象,如身热面赤,气粗鼻鼾,痰声如拽锯,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舌绛干,甚则舌体卷缩,脉弦滑而数。阴闭有寒湿痰浊之征,如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等。
根据病程长短,分为三期。急性期为发病后二周以内,中脏腑可至一个月;恢复期指发病二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后遗症期指发病半年以上。
(二)治疗原则
中经络以平肝息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中脏腑闭证,治当息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对内闭外脱之证,则须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息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三)证治分类
急性期
1.中经络
(1)风痰瘀阻证
证候:头晕头痛,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弦涩或小滑。
证机概要:肝阳化风,风痰上扰,经脉闭阻。
治法:息风化痰,活血通络。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仁红花煎加减。
常用药:半夏、茯苓、陈皮、白术、天麻、桃仁、红花、香附、延胡索、豨莶草。
加减:眩晕较甚且痰多者,加胆南星、天竺黄、石菖蒲;大便干结者,可加大黄、黄芩、栀子;头痛甚,耳鸣目眩者,加钩藤、石决明。
(2)风阳上扰证
证候:常感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舌质红苔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天麻、钩藤、珍珠母、石决明、桑叶、菊花、黄芩、栀子、牛膝。
加减:夹有痰浊,胸闷,恶心,苔腻,加胆星、郁金;头痛较重,加羚羊角、夏枯草以清肝息风;腿足重滞,加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
(3)阴虚风动证
证候:平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突然发生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手指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
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常用药:白芍、天冬、玄参、枸杞子、龙骨、牡蛎、龟甲、代赭石、牛膝、当归、天麻、钩藤。
加减:痰热较重,苔黄腻,泛恶,加胆星、竹沥、川贝母清热化痰;阴虚阳亢,肝火偏旺,心中烦热,加栀子、黄芩清热除烦。
2.中脏腑
(1)闭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偏瘫、拘急、抽搐,是闭证的基本特征。由于有痰火和痰浊内闭之不同,故有阳闭、阴闭之分。
1)阳闭证
证候:除闭症主要症状外,兼见面红身热,气粗口臭,躁动不安,痰多而黏,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
证机概要:肝阳暴张,气血上逆,痰火壅盛,清窍被扰。
治法:清肝息风,豁痰开窍。
代表方:羚羊角汤合用安宫牛黄丸加减。
常用药:羚羊角粉、菊花、夏枯草、蝉蜕、柴胡、生石决明、龟甲、生地黄、牡丹皮、白芍、薄荷。
加减:痰盛神昏者,合用至宝丹;热闭神昏兼有抽搐者,可加全蝎、蜈蚣,或合用紫雪丹。临床还可酌情选用清开灵注射液或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
中脏腑因痰热内阻,腑气不通,邪热上扰,神机失用,应及时使用通腑泄热之法,有助于邪从下泄,则神识可清,危象可解。
2)阴闭证
证候:除闭症主要症状外,兼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
证机概要:痰浊偏盛,上壅清窍,内蒙心神,神机闭塞。
治法:豁痰息风,辛温开窍。
代表方:涤痰汤合用苏合香丸加减。
常用药:半夏、茯苓、橘红、竹茹、郁金、石菖蒲、胆南星、天麻、钩藤、僵蚕。
加减:兼有动风者,加天麻、钩藤以平息内风;有化热之象者,加黄芩、黄连;见戴阳证者,属病情恶化,宜急进参附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救治。
闭证适时配合通下之法,但正虚明显,元气欲脱者忌用。
(2)脱证(阴竭阳亡)
证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苍白,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证机概要:正不胜邪,元气衰微,阴阳欲绝。
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亦可用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常用药:人参、附子、麦冬、五味子、山茱萸。
加减:阴不恋阳,阳浮于外,津液不能内守,汗泄过多者,可加龙骨、牡蛎敛汗回阳;阴精耗伤,舌干,脉微者,加玉竹、黄精以救阴护津。
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1.风痰瘀阻证
证候: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
证机概要: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
常用药:天麻、胆南星、天竺黄、半夏、陈皮、地龙、僵蚕、全蝎、远志、石菖蒲、豨莶草、桑枝、鸡血藤、丹参、红花。
加减:痰热偏盛者,加全瓜蒌、竹茹、川贝母清化痰热;兼有肝阳上亢,头晕头痛,面赤,苔黄舌红,脉弦劲有力,加钩藤、石决明、夏枯草平肝息风潜阳;咽干口燥,加天花粉、天冬养阴润燥。
2.气虚络瘀证
证候: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证机概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尾、川芎、地龙、牛膝。
加减:血虚甚,加枸杞子、制首乌以补血;肢冷,阳失温煦,加桂枝温经通脉;腰膝酸软,加川续断、桑寄生、杜仲以壮筋骨,强腰膝。
3.肝肾亏虚证
证候: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证机概要: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筋脉失养。
治法:滋养肝肾。
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常用药:生地黄、首乌、枸杞子、山茱萸、麦冬、石斛、当归、鸡血藤。
加减:若腰酸腿软较甚,加杜仲、桑寄生、牛膝补肾壮腰;肾阳虚,加巴戟天、肉苁蓉补肾益精,附子、肉桂温补肾阳;夹有痰浊,加石菖蒲、远志、茯苓化痰开窍。
◎要点五 转归预后
中风病患者的转归取决于其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及诊疗的正确及时与否、调养是否得当等。中经络者,渐进加重,出现意识不清,可发展为中脏腑。中脏腑者,神志由昏迷逐渐转清,半身不遂趋于恢复,说明其向中经络转化,病势为顺,预后多好。若出现顽固性呃逆、呕血、厥脱者,此为中风变证,多致正气散脱。若邪盛正伤,虽经救治,终因正气已伤,致病程迁延成为中风病后遗症者,常见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不利、痴呆等,要抓紧时机,积极治疗,同时配合外敷熏洗及针灸按摩,并适当锻炼,以提高疗效。中风病后遗症期,若偏瘫肢体由松懈瘫软变为拘挛发痉,伴躁扰不宁,此由正气虚乏,邪气日盛而致,病情较重。
◎要点六 预防调护
1.关于中风的预防,应识别中风先兆,及时处理,以预防中风发生。平时在饮食上宜食清淡易消化之物,忌肥甘厚味、动风、辛辣刺激之品,并禁烟酒。要保持心情舒畅,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避免疲劳,以防止卒中和复中。
2.既病之后,应加强护理。遇中脏腑昏迷时,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面色、呼吸、汗出等变化,以防向闭脱转化。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清除痰涎,喂服或鼻饲中药时应少量多次频服。恢复期要加强偏瘫肢体的被动活动,进行各种功能锻炼,并配合针灸、推拿、理疗、按摩等。偏瘫严重者,防止患肢受压而发生变形。语言不利者,宜加强语言训练。长期卧床者,保护局部皮肤,防止发生褥疮。
细目四 癫狂
◎要点一 概述
癫狂为精神失常疾病,癫证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证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
◎要点二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七情内伤,饮食失节,禀赋不足。
(二)病机
病变脏腑主要在心、脑与肝、脾、肾相关。病理因素以气、痰、火、瘀为主,四者有因果兼夹的关系,且多以气郁为先。区别言之,癫与狂的病机特点各有不同。癫为痰气郁结,蒙蔽神机;狂为痰火上扰,神明失主。但癫证痰气郁而化火,可转化为狂证;狂证日久,郁火宣泄而痰气留结,又可转化癫证,故两者不能截然分开。癫狂日久,又易耗伤气血,损伤脏腑;气、痰、火、瘀之间也可相互转化。其中,脏气不平,阴阳失调,脑之神机逆乱又是病机的关键所在。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
◎要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神情抑郁,表情淡漠,静而少动,沉默痴呆,或喃喃自语,语无伦次;或突然狂奔,喧扰不宁,呼号打骂,不避亲疏。
2.有癫狂的家族史,或脑外伤史。多发于青壮年女性,素日性格内向,近期情志不遂,或突遭变故,惊恐而心绪不宁。
3.排除药物、中毒、热病原因所致。
(二)鉴别诊断
1.癫证与狂证 癫证与狂证均属精神失常疾病,癫证属阴,以静而多喜为主,表现为沉静独处,言语支离,畏见生人,或哭或笑,声低气怯,以抑郁性精神失常为特征;狂证属阳,以动而多怒为主,表现躁动狂乱,气力倍常,呼号詈骂,声音多亢,以兴奋性精神失常为特征。
2.癫证与郁证 郁证表现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闷,急躁易怒,心悸失眠,喉中如有异物等,以自我感觉异常为主,但无神志错乱。癫证亦见喜怒无常,多语或不语等症,一般已失去自控力,神明逆乱,精神失常。
3.癫证与痴呆 癫证与痴呆症状表现亦有相似之处,然痴呆以智能低下为突出表现,以神志呆滞,愚笨迟钝为主要证候特征,其部分症状可自制,其基本病机是髓减脑衰,神机失调,或痰浊瘀血,阻痹脑脉。
4.癫证与痫证 痫证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为特征的发作性疾病,与本病不难区别。
◎要点四 辨证论治
(一)癫狂的辨证要点
首先辨癫证与狂证之不同,其次辨病性虚实。
癫证与狂证的区别在于,癫证初期以情感障碍为主,表现情感淡漠,生活懒散,少与人交往,喜静恶动。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思维障碍,情绪低下,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下降,直至丧失生活和工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病情更甚者,可出现淡漠不知,喃喃自语,终日闭户,不知饥饱。狂证初期以情绪高涨为主,多见兴奋话多,夜不寐,好外走,喜冷饮,喜动恶静。病情进一步发展,渐至频繁外走,气力倍增,刚暴易怒,登高而歌,自高贤,自尊贵,部分患者亦可出现呼号骂詈,不避水火,不避亲疏的严重症状。癫狂至晚期,正气大亏,邪气犹存,临床极为难治。
其次辨病性虚实。初病属实,久病则多虚实夹杂。癫为气郁、痰阻、血瘀,久延则脾气心血亏耗。狂为火郁、痰壅、热瘀,久延心肾阴伤,水不济火,而致阴虚火旺。
(二)治疗原则
初期多以邪实为主,治当理气解郁,畅达神机,降(泻)火豁痰,化瘀通窍。后期以正虚为主,治当补益心脾,育阴养血,调整阴阳。
(三)证治分类
1.癫证
(1)痰气郁结证
证候: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时时太息,言语无序,或喃喃自语,多疑多虑,喜怒无常,秽洁不分,不思饮食,舌红苔腻而白,脉弦滑。
证机概要:肝气郁滞,脾失健运,痰郁气结,蒙蔽神窍。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醒神。
代表方: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甘草、枳实、木香、香附、半夏、陈皮、胆星、郁金、石菖蒲。
加减:若痰伏较甚者予控涎丹,临卧姜汤送下,尤其制成丸剂,小量服用,祛痰饮而不伤正;若神思迷惘,表情呆钝,言语错乱,目瞪不瞬,舌苔白腻,为痰迷心窍,宜理气豁痰,散结宣窍,先以苏合香丸,芳香开窍,继以四七汤加胆星、郁金、石菖蒲之类,以行气化痰;病久痰气郁结,面暗,舌紫,脉沉涩,酌加桃仁、红花、赤芍、泽兰等活血化瘀;若不寐易惊,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脉滑数者,为痰郁化热,痰热交蒸,干扰心神所致,宜清热化痰,可用温胆汤加黄连合白金丸加减。若神昏志乱,动手毁物,为火盛欲狂之征,当以狂证论治。
(2)心脾两虚证
证候: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饮食锐减,言语无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癫证日久,脾失健运,生化乏源,气血俱衰,心神失养。
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代表方:养心汤合越鞠丸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炙甘草、香附、神曲、苍术、茯苓、当归、川芎、远志、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
加减:若心气耗伤,营血内亏,悲伤欲哭,加淮小麦、大枣清心润燥安神;气阴两虚加太子参、麦冬;神气恍惚,心悸易惊,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病久脾肾阳虚,反应及动作迟钝,嗜卧,四肢欠温,面色苍白,舌淡,脉沉细,酌加肉桂、附子、巴戟天、仙茅、仙灵脾等温补肾阳。
2.狂证
(1)痰火扰神证
证候:起病先有性情急躁,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突发狂乱无知,骂詈号叫,不避亲疏,逾垣上屋,或毁物伤人,气力逾常,不食不眠,舌质红绛,苔多黄腻或黄燥而垢,脉弦大滑数。
证机概要:五志化火,痰随火升,痰热上扰清窍,神明昏乱。
治法:清心泻火,涤痰醒神。
代表方:生铁落饮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黄连、连翘、胆星、贝母、橘红、竹茹、石菖蒲、远志、茯神、生铁落、朱砂、玄参、天冬、麦冬、丹参。
加减:若痰火壅盛而舌苔黄垢腻者,同时用礞石滚痰丸逐痰泻火,再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若阳明腑热,大便燥结,舌苔黄燥,脉实大者,可暂用小承气汤,以荡涤秽浊,清泄胃肠实火;烦热渴饮,加生石膏、知母、天花粉、生地清热生津;久病面色晦滞,狂躁不安,行为乖异,舌质青紫有瘀斑,脉沉弦者,此为瘀热阻窍,可酌加丹皮、赤芍、大黄、桃仁、水蛭;若神志较清,痰热未尽,心烦不寐者,可用温胆汤合朱砂安神丸主之,以化痰安神。
(2)痰热瘀结证
证候:癫狂日久不愈,面色晦滞而秽,情绪躁扰不安,多言不序,恼怒不休,甚至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妄见妄闻,妄思离奇,头痛,心悸而烦,舌质紫暗,有瘀斑,少苔或薄黄苔干,脉弦细或细涩。
证机概要:气郁痰结,血气凝滞,瘀热互结,神窍被塞。
治法:豁痰化瘀,调畅气血。
代表方:癫狂梦醒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胆南星、陈皮、柴胡、香附、青皮、桃仁、赤芍、丹参。
加减:如有蕴热者,加黄连、黄芩以清之;有蓄血内结者,加服大黄虫丸,以祛瘀生新,攻逐蓄血;不饥不食者,加白金丸,以化顽痰,祛恶血。
(3)火盛阴伤证
证候:癫狂久延,时作时止,势已较缓,妄言妄为,呼之已能自制,但有疲惫之象,寝不安寐,烦惋焦躁,形瘦,面红而秽,口干便难,舌尖红无苔,有剥裂,脉细数。
证机概要:心肝郁火,或阳明腑热久羁,耗津伤液,心肾失调,阴虚火旺,神明受扰。
治法:育阴潜阳,交通心肾。
代表方: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加减。
常用药:川黄连、黄芩、生地黄、麦冬、玄参、阿胶、生白芍、人参、茯神、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石菖蒲、生龙齿、琥珀、朱砂。
加减:若痰火未平,舌苔黄腻,质红,加胆南星、天竺黄;心火亢盛者,加朱砂安神丸;睡不安稳者,加孔圣枕中丹。
◎要点五 转归
本病的转归,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重视精神调护,避免精神刺激。若失治、误治,或多次复发,则病情往往加重,形神俱坏,难以逆转。
◎要点六 调护
1.重视精神疗法 移情易性等精神疗法是预防和治疗癫狂的有效方法,如防止环境的恶性刺激,保持光线明亮,这对保持患者智力,活跃情绪,增加社会接触和消除被隔离感有益。勤更衣着,鼓励拜会亲友、谈心、读报、听收音机或看轻松娱乐性电视。病房布置家庭化,以免医院的白色标志引起患者负性情绪。组织患者参加娱乐活动,对患者治疗和恢复十分有益。
2.加强护理 癫狂之病多由内伤七情而引起,注意精神护理,包括情志和谐,起居、饮食、劳逸调摄规律。正确对待病人的各种病态表现,不应讥笑、讽刺,要关心、体贴、照顾病人。对重症病人的打人、骂人、自伤、毁物等症状,要采取防护措施,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必要时专人照顾。对拒食病人应寻找原因,根据其特点进行劝导、督促,可喂食或鼻饲,以保持营养。
3.加强妇幼保健工作 首先加强母孕期间的卫生,避免受到惊恐等精神刺激,对有阳性家族史者应当劝其不再生子女。同时注意幼儿的发育成长,一旦发现有精神异常表现,应尽早找专科医生诊治,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细目五 痫病
◎要点一 概述
痫病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病证。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为特征,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特征。发作前可伴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状。
◎要点二 病因病机
(一)病因
先天遗传、七情失调、惊恐、饮食失调、脑部外伤、六淫所干、他病之后。
(二)病机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失调,痰浊阻滞,气机逆乱,风痰内动,蒙蔽清窍。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又以痰为重要。本病的病位在脑,涉及肝、脾、心、肾诸脏。其中肝、脾、肾的损伤是痫病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病理性质属于本虚标实,本虚为脏腑受损,标实为风、火、痰、瘀,四者并非孤立致病,多是互相结合、互相影响而发病。如风阳夹痰,痰瘀郁而化热,风热痰瘀上蒙清窍,流窜经络等,而使本病变化更为错综复杂。此外,由于痫病昏仆抽搐发作,特别容易耗气伤神,故长期反复发作者,常容易出现神志淡漠、面色少华、健忘等心脾两虚,心神失养的症状,并且使痫病更易反复。
◎要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任何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但多在儿童期、青春期或青年期发病,多有家族史,每因惊恐、劳累、情志过极等诱发。
2.典型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有异常叫声,或仅有突然呆木,两眼瞪视,呼之不应,或头部下垂,面色苍白等。
3.局限性发作可见多种形式,如口、眼、手等局部抽搐而无突然昏倒,或凝视,或语言障碍,或无意识动作等,多数在数秒至数分钟即止。
4.发作前可有眩晕、胸闷等先兆症状。
5.发作突然,醒后如常人,醒后对发作时情况不知,反复发作。
6.脑电图在发作期描记到对称性同步化棘波或棘-慢波等阳性表现,有条件做磁共振等相应检查。
(二)鉴别诊断
1.痫病与中风 典型发作痫病与中风病均有突然仆倒,昏不知人等,但痫病有反复发作史,发时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作怪叫声,可自行苏醒,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而中风病则仆地无声,昏迷持续时间长,醒后常有半身不遂等后遗症。
2.痫病与厥证 厥证除见突然仆倒,昏不知人主症外,还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见口噤,握拳,手指拘急,而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和病作怪叫之见症,临床上不难区别。
3.痫病与痉证 两者都具有四肢抽搐等症状,但痫病仅见于发作之时,兼有口吐涎沫,病作怪叫,醒后如常人。而痉证多见持续发作,伴有角弓反张,身体强直,经治疗恢复后,或仍有原发疾病的存在。
◎要点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痫病的辨证首先要辨病情轻重,其次辨证候的虚实,再确定病理因素,即风、痰、热、瘀。
本病之病情轻重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病发持续时间之长短,一般持续时间长则病重,短则病轻;二是发作间隔时间之久暂,即间隔时间短暂则病重,间隔时间长久则病轻。其临床表现的轻重与痰浊之浅深和正气之盛衰密切相关。
痫病发作期多实,多由风痰闭阻,痰火或瘀热扰动神明;间歇期多虚,或虚中夹实,常由心脾两虚,肝肾阴虚,夹风夹痰夹瘀所致,宜分而治之。
来势急骤,神昏猝倒,不省人事,口噤牙紧,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者,属风;发作时口吐涎沫,气粗痰鸣,呆木无知,发作后或有情志错乱,幻听,错觉,或有梦游者,属痰;有猝倒啼叫,面赤身热,口流血沫,平素或发作后有大便秘结,口臭苔黄者,属热;发作时面色潮红、紫红,继则青紫,口唇紫绀,或有颅脑外伤、产伤等病史者,属瘀。
(二)治疗原则
频繁发作,以治标为主,着重清泻肝火,豁痰息风,开窍定痫;平时病缓,则补虚以治其本,宜益气养血,健脾化痰,滋补肝肾,宁心安神。
(三)证治分类
1.风痰闭阻证
证候:发病前常有眩晕,头昏,胸闷,乏力,痰多,心情不悦。发作呈多样性,或见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或伴尖叫与二便失禁,或短暂神志不清,双目发呆,茫然所失,谈话中断,持物落地,或精神恍惚而无抽搐,舌质红,苔白腻,脉多弦滑有力。
证机概要:痰浊素盛,肝阳化风,痰随风动,风痰闭阻,上干清窍。
治法:涤痰息风,开窍定痫。
代表方:定痫丸加减。
常用药:天麻、全蝎、僵蚕、川贝母、胆南星、姜半夏、竹沥、石菖蒲、琥珀、茯神、远志、辰砂、茯苓、陈皮、丹参。
加减:眩晕、目斜视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磁石、珍珠母重镇安神。
辛热开破法是针对痫痰难化这一特点而制定的治法。痰浊闭阻,气机逆乱是本病的核心病机,故治疗多以涤痰、行痰、豁痰为大法。然而痫病之痰,异于一般痰邪,具有深遏潜伏,胶固难化,随风气而聚散之特征,非一般祛痰与化痰药物所能涤除。辛温开破法则采用大辛大热的川乌、半夏、南星、白附子等具有振奋阳气、推动气化作用的药物,以开气机之闭塞,破痰邪之积聚,捣沉痼之胶结,从而促进顽痰消散,痫病缓解。
2.痰火扰神证
证候:发作时昏仆抽搐,吐涎,或有吼叫,平时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咳痰不爽,口苦咽干,便秘溲黄,病发后,症情加重,彻夜难眠,目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证机概要:痰浊蕴结,气郁化火,痰火内盛,上扰脑神。
治法:清热泻火,化痰开窍。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青黛、芦荟、大黄、黄芩、栀子、姜半夏、胆南星、木香、枳实、茯苓、橘红、人参、石菖蒲、麝香。
加减:有肝火动风之势者,加天麻、石决明、钩藤、地龙、全蝎,以平肝息风。
3.瘀阻脑络证
证候:平素头晕头痛,痛有定处,常伴单侧肢体抽搐,或一侧面部抽动,颜面口唇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涩或弦。多继发于颅脑外伤、产伤、颅内感染性疾患后,或先天脑发育不全。
证机概要:瘀血阻窍,脑络闭塞,脑神失养而风动。
治法:活血化瘀,息风通络。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老葱、地龙、僵蚕、全蝎。
加减:痰涎偏盛者,加半夏、胆南星、竹茹。
4.心脾两虚证
证候:反复发痫不愈,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
证机概要:痫发日久,耗伤气血,心脾两伤,心神失养。
治法:补益气血,健脾宁心。
代表方: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陈皮、姜半夏、当归、丹参、熟地、酸枣仁、远志、五味子。
加减:若痰浊盛而恶心呕吐痰涎者,加胆南星、姜竹茹、瓜蒌、石菖蒲、旋覆花化痰降浊;便溏者,加炒苡仁、炒扁豆、炮姜等健脾止泻;夜游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生铁落等镇心安神。
5.心肾亏虚证
证候:痫病频发,神思恍惚,心悸,健忘失眠,头晕目眩,两目干涩,面色晦暗,耳轮焦枯不泽,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质淡红,脉沉细而数。
证机概要:痫病日久,心肾精血亏虚,髓海不足,脑失所养。
治法:补益心肾,潜阳安神。
代表方: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菟丝子、枸杞子、鹿角胶、龟甲胶、川牛膝、生牡蛎、鳖甲。
加减:若神思恍惚,持续时间长者,加阿胶补益心血;心中烦热者,加焦山栀、莲子心清心除烦;大便干燥者,加玄参、天花粉、当归、火麻仁以养阴润肠通便。
虫类药具有良好减轻和控制发作的效果,对各类证候均可在辨证处方中加用,因此类药物入络搜风,止瘀化痰,非草木药所能代替。药如全蝎、蜈蚣、地龙、僵蚕、蝉衣等。如另取研粉吞服效果尤佳。
◎要点五 预防调护
1.加强孕妇保健,避免胎气受损。痫病发生多与母亲在孕期内外邪干忤及七情、饮食、劳倦等失调有关,尤其在出生过程中,胎儿头部外伤也能导致。因此,特别要注意母亲孕期卫生,加强孕妇自身保健,避免胎气受损。
2.加强护理,预防意外。
(1)发作时注意观察神志的改变,抽搐的频率,脉搏的快慢与节律,舌之润燥,瞳孔之大小,有无发绀及呕吐,二便是否失禁等情况,并详加记录。对昏仆抽搐的病人,凡有义齿者均应取下,并用裹纱布的压舌板放入病人口中,防止咬伤唇舌,同时加用床档,以免翻坠下床。
(2)休止期患者,不宜驾车、骑车,不宜高空、水上作业,避免脑外伤。
3.加强休止期治疗,预防再发。应针对患者病后存在不同程度的正虚加以调补,如调脾胃,和气血,健脑髓,兼以顺气涤痰,活血化瘀等,但不可不加辨证地一概投入参、茸大补之品或其他温燥补品。
4.注意调养。饮食宜清淡,多吃素菜,少食肥甘之品,切忌过冷过热、辛温刺激的食物,以减少痰涎及火热的滋生。可选用山药、苡米、赤豆、绿豆、小米煮粥,可收健脾化湿之功效。注意排痰及口腔卫生。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怡养性情,起居有常,劳逸适度。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持大便通畅。
细目六 痴呆
◎要点一 概述
痴呆是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导致的一种神志异常的疾病,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轻者可见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忘;重则表现为终日不语,或闭门独居,或口中喃喃,言辞颠倒,行为失常,忽笑忽哭,或不欲食,数日不知饥饿等。
◎要点二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七情内伤、年高体虚、久病耗损。
(二)病机
痴呆的基本病机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均有关系。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之候,本虚为阴精、气血亏虚,标实为气、火、痰、瘀内阻于脑。本病在病机上常发生转化。一是气滞、痰浊、血瘀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或相兼为病,终致痰瘀交结,使病情缠绵难愈。二是气滞、痰浊、血瘀可以化热,而形成肝火、痰热、瘀热,上扰清窍。进一步发展,可耗伤肝肾之阴,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不制阳,肝阳上亢,化火生风,风阳上扰清窍,而使痴呆加重。三是虚实之间可相互转化。实证的痰浊、瘀血日久,若损及心脾,则气血不足;或耗伤心阴,神明失养;或伤及肝肾,则阴精不足,脑髓失养,可转化为痴呆的虚证。而虚证病久,气血亏乏,脏腑功能受累,气血运行失畅,或积湿为痰,或留滞为瘀,则可见虚中央实之证。故本病临床以虚实夹杂证为多见。
◎要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以记忆力减退,记忆近事及远事的能力减弱,判定认知人物、物品、时间、地点能力减退,计算力与识别空间位置结构的能力减退,理解别人语言和有条理地回答问题的能力障碍等为主症。
2.伴性情孤僻,表情淡漠,语言重复,自私狭隘,顽固固执,或无理由地欣快,易于激动或暴怒。其抽象思维能力下降,不能解释或区别词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道德伦理缺乏,不知羞耻,性格特征改变。
3.起病隐匿,发展缓慢,渐进加重,病程一般较长。但也有少数病例发病较急。
4.患者可有中风、头晕、外伤等病史。
(二)鉴别诊断
1.痴呆与郁证 痴呆的神志异常需与郁证中的脏躁相鉴别。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女性,多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不发作时可如常人,且无智能、人格、情感方面的变化。而痴呆多见于老年人,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且病程迁延,其心神失常症状不能自行缓解,并伴有明显的记忆力、计算力减退甚至人格情感的变化。
2.痴呆与癫证 癫证属于精神失常的疾患,以沉默寡言、情感淡漠、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以成年人多见。而痴呆则属智能活动障碍,是以神情呆滞、愚笨迟钝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志异常疾病,以老年人多见。另一方面,痴呆的部分症状可自制,治疗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须指出:重症痴呆患者与癫证在临床症状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临床难以区分。
3.痴呆与健忘 健忘是以记忆力减退、遇事善忘为主症的一种病证。而痴呆则以神情呆滞,或神志恍惚,告知不晓为主要表现。其不知前事或问事不知等表现,与健忘之“善忘前事”有根本区别。痴呆根本不晓前事,而健忘则晓其事却易忘,且健忘不伴有智能减退、神情呆钝。健忘可以是痴呆的早期临床表现,这时可不予鉴别。由于外伤、药物所致健忘,一般经治疗后可以恢复。
◎要点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痴呆之证应首先辨先天与后天,再辨虚实。
先天性痴呆多于幼年起病,与禀赋不足有关,治疗大多非常困难。后天性痴呆与年老体虚、久病有关,或与中毒、外伤有关,起病多在成年后,早老期发病尤多。
本病乃本虚标实之证,临床上以虚实夹杂者多见。无论为虚为实,都能导致髓减脑消,脏腑功能失调,因而辨证时需分清虚实。痴呆属虚者,临床主要以神气不足,面色失荣,形体消瘦,言行迟弱为特征,可分为髓海不足、肝肾亏虚、脾肾两虚等证。痴呆属实者,除见智能减退、表情反应呆钝外,临床还可见因浊实之邪蒙神扰窍而引起情志、性格方面或亢奋或抑制的明显改变,以及痰浊、瘀血、风火等诸实邪引起的相应证候。老年痴呆虚实夹杂者多见,或以正虚为主,兼有实邪,或以邪实为主,兼有正虚。
(二)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开郁逐痰、活血通窍、平肝泻火治其标,补虚扶正、充髓养脑治其本。治疗时宜在扶正补虚、填补肾精的同时,注意培补后天脾胃,以冀脑髓得充,化源得滋。同时,须注意补虚切忌滋腻太过,以免滋腻损伤脾胃,酿生痰浊。另外,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移情易性、智力和功能训练与锻炼亦不可轻视。
(三)证治分类
1.髓海不足证
证候:智能减退,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判断力明显减退,神情呆钝,词不达意,头晕耳鸣,怠惰思卧,齿枯发焦,腰酸骨软,步履艰难,舌瘦色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证机概要:肾精亏虚,髓海失养。
治法:补肾益髓,填精养神。
代表方:七福饮加减。
常用药:熟地、鹿角胶、龟甲胶、阿胶、紫河车、猪骨髓、当归、人参、白术、炙甘草、石菖蒲、远志、杏仁。
加减:若兼肝肾阴虚,可去人参、白术、紫河车、鹿角胶,加怀牛膝、生地、枸杞子、女贞子、制首乌;兼肾阳亏虚,加熟附片、巴戟天、益智仁、仙灵脾、肉苁蓉等;若肾阴不足,心火亢盛,可用知柏地黄丸加丹参、莲子心、石菖蒲等清心宣窍。
2.脾肾两虚证
证候:表情呆滞,沉默寡言,记忆减退,失认失算,口齿含糊,词不达意,伴腰膝酸软,肌肉萎缩,食少纳呆,气短懒言,口涎外溢,或四肢不温,腹痛喜按,鸡鸣泄泻,舌质淡白,舌体胖大,苔白,或舌红,苔少或无苔,脉沉细弱,双尺尤甚。
证机概要:气血亏虚,肾精不足,髓海失养。
治法:补肾健脾,益气生精。
代表方:还少丹加减。
常用药:熟地、枸杞子、山萸肉、肉苁蓉、巴戟天、小茴香、杜仲、怀牛膝、楮实子、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大枣、石菖蒲、远志、五味子。
加减:若肌肉萎缩,可加紫河车、阿胶、续断、首乌、黄芪;纳减,脘痞,舌红少苔者,可去肉苁蓉、巴戟天、小茴香,加天花粉、玉竹、麦冬、石斛、生谷芽、生麦芽;伴肝肾阴虚,阴虚火旺,当改用知柏地黄丸,佐以潜阳息风之品;脾肾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加干姜、黄芪、灶心土、白豆蔻等。
3.痰浊蒙窍证
证候:表情呆钝,智力衰退,或哭笑无常,喃喃自语,或终日无语,呆若木鸡,伴不思饮食,脘腹胀痛,痞满不适,口多涎沫,头重如裹,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证机概要:痰浊上蒙,清窍被阻。
治法:豁痰开窍,健脾化浊。
代表方:涤痰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制南星、石菖蒲、远志、郁金、甘草、生姜。
加减:若脾虚明显者加党参、白术、麦芽、砂仁等;痰多者重用陈皮、半夏、制南星,并加莱菔子、全瓜蒌、浙贝母;痰浊化热,制南星改用胆南星,并加瓜蒌、栀子、黄芩、天竺黄、竹沥;伴有肝郁化火,灼伤肝血心液,宜用转呆汤加味;若属风痰瘀阻,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4.瘀血内阻证
证候:表情迟钝,言语不利,善忘,易惊恐,或思维异常,行为古怪,伴肌肤甲错,口干不欲饮,双目晦暗,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证机概要:瘀血阻滞,脑脉痹阻。
治法:活血化瘀,开窍醒脑。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麝香、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丹参、葱白、生姜、石菖蒲、郁金。
加减:若久病伴气血不足,加熟地、党参、黄芪;气虚血瘀为主者,宜补阳还五汤加减;气滞血瘀为主者,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瘀血日久,阴血亏虚明显者,加熟地、阿胶、鳖甲、制首乌、女贞子;久病血瘀化热,致肝胃火逆,加钩藤、菊花、夏枯草、丹皮、栀子、生地、竹茹;痰瘀交阻,加半夏、橘红、枳实、杏仁、胆南星;病久入络者,加蜈蚣、僵蚕、全蝎、水蛭、地龙、天麻、葛根。
◎要点五 预防调护
精神调摄、智能训练、调节饮食起居既是预防措施,又是治疗的重要环节。病人应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多食具有补肾益精作用的食疗之品,如核桃、黑芝麻、山药等,并戒烟酒。
医护人员应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解除思想顾虑。对轻症病人应耐心细致地进行智能训练,使之逐渐掌握一定的生活及工作技能,多参加社会活动,或练习气功、太极拳等,避免过逸恶劳。对重症病人则应注意生活照顾,防止因小便自遗及长期卧床引发褥疮、感染等。要防止病人自伤或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