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序
药茶泛指含有茶叶或不含茶叶的中药经沸水冲泡或煎煮取汁代饮的一种制剂,既是一种保健饮料,又能作为一种治疗的剂型。
在中医历史上,药茶疗疾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就有“药疗百疾,茶治百病”之说。著名医学家王焘于公元752年编撰的《外台秘要》卷三十一始载“代茶新饮方”,并对药茶的制作和服用方法做了详细的说明。宋代《太平圣惠方》、元代《饮膳正要》、明代《普济方》均收载了许多代茶饮。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所著《本草纲目》中附录药茶方十余个,并对所列药茶的功效做了全面的论述。清代沈金鳌《沈氏尊生书》记载了温病学家叶天士的药茶方,后来改制成的“天中茶”的药茶十分有名,受到医家推荐,至今还用于临床。清代孟河医派的先驱费伯雄所著《食鉴本草》中也有不少药茶方。清代十分重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药茶方,如“清宫仙药茶”由上等茶叶、泽泻、山楂等组成,据现代药理研究有降脂化浊、提高免疫力等功能。另外,《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一书中的清热茶方中就有清热理气茶、清热化湿茶、清热养阴茶、清热止咳茶。这些都是中医药茶的珍贵文献记载。
中医学“天人合一”的观点提出了大自然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人体与大自然存在一种相互协调、同消同长的关系,因此“顺着节气去养生”是古人的一种养生智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道:“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生长属阳,故春夏养阳即春夏养生、养长;收藏属阴,故秋冬养阴即秋冬养收、养藏。这是顺时摄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再者养生并非单纯的调养补益。人还可因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生发太过或不及,或气候变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以致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时,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风为春季主气,春季多发生风邪伤人,袭肺与皮毛,又可由外风引动内风致眩晕,故书中立春的茶包就是“清补止眩茶”。湿邪为梅雨季节的主气,能阻滞气行,湿邪停留阻碍脾运,且湿为阴邪,故有“暖脾祛湿茶”。暑是夏日火热之邪,易耗气伤阴,故茶包中有针对性的“夏日解暑茶”。秋季时令以燥邪为主,它能损伤肺之津 液,燥胜则干,于是茶包中就有“润肺解渴茶”。寒为冬令主气,寒邪易伤阳气,客于上焦,发为伤风感冒,故有“祛风散寒茶”。
孟河医派是明清时期江南中医的一大流派,它的学术思想是“醇正和缓”,临床治疗特点是用药以轻清为主,而药茶的运用实为“轻药缓治”的体现。各人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时令变更,以及所患之病选择合适的药茶包,泡而代饮,这样既能祛邪,又能扶正及纠正体质的偏差。
曾祖丁甘仁是孟河医派四大家中的后起之秀,他在孟河学成后,先行医于苏城,后至沪上,在两次“烂喉痧”流行时活人无数,后医道大行,成为上海妇孺皆知的名医。他对活人之术不愿自秘,志在发扬中医,培养下一代,毅然集资兴学,于1916年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也是现今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本书作者系孟河医派丁氏学派的再传弟子,他们通过学习丁甘仁医书的内容,结合随师临诊的实践,从《丁甘仁用药一百一十三法》中筛选整理出二十四节气的药茶包,并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验证,效果得以肯定。
药茶以“茶饮”的形式出现,人们容易接受,并可不拘时间,随时泡饮,适宜长期饮用。它们对慢病能“缓缓图之”,也能改善人的体质,扶正纠偏,所以也就决定了药茶在日常运用的广泛性。它们一定会受到人们普遍欢迎。
本书是一本中医科普读物,其中的中医知识深入浅出,文字生动,图文并茂,希望能为读者喜爱,从中学到药茶养生的方法。
丁一谔
2023年1月
丁一谔 孟河医派丁氏四世嫡孙,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