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易学概说
一、《易》
学界公认的看法是,《易》八卦由伏羲首创。《汉书·艺文志》里讲到“易”的形成过程时说:“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古即伏羲时代为上古,文王周公时代为中古,孔子时代为下古。
也就是说,《周易》经历了伏羲画八卦、文王重卦并且作卦爻辞、孔子作传三个重要的关节点,而最终成为传世经典。但根据东汉经学家郑玄《易赞》的记载,夏、商、周三个朝代各有自己的“易”,夏朝的易称为“连山易”,商朝的易称为“归藏易”,周朝的易称“周易”。这三部经典都有八个经卦(三画卦称“经卦”),也都有六十四别卦(六画卦称“别卦”)。周文王只是在前代“易经”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顺序的编排,进一步完善了卦辞、爻辞。应该说这种说法比较可信。
《易》成书的年代久远,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就内容而言,《易》主要包括六十四卦的卦名、卦象(或称卦画)、卦辞和爻辞,共四部分。《易》中的卦辞、爻辞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甚至战争等方方面面,又通过“吉”“凶”“悔”“吝”等断词表达了当时活动的结果或者作者的态度,因而程度不同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状和思想观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曾经这样概括《周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也就是说,作为“源头活水”的《周易》,为后来的各行各业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平台,从哲学的角度而言,《周易》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
作为选拔人才的必考科目,从汉武帝时期立“五经博士”到隋朝开启的正式科举考试,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把研究易学作为修身、治国的基本课程。中国历史上各家各派的著述中都不同程度地包含着易学的因素和理念,中国历史上很多大思想家往往都通过注解《周易》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并由此形成了博大的易学文化。
(一)《易》的内容和构成
1.卦的构成
《易》包含六十四卦,有卦名,如“乾”卦、“坤”卦。有卦象或者叫卦画,如“乾”卦由六个阳爻组成,坤卦由六个阴爻组成等。另外每一卦都有卦辞,用来解释一卦的基本含义。每一卦都有六个爻,每一个爻都有爻辞,用来解释每一个爻的含义。
对于每卦的基本内容,以乾卦为例来说明。
乾:元亨利贞
用九 见群龙无首,吉
上九 亢龙有悔
九五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四 或跃在渊,无咎
九三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二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初九 潜龙勿用
“乾”是卦名,六个阳爻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乾卦卦象。“元亨利贞”是乾卦的卦辞。卦辞是解释每一卦的基本含义。每卦的六个爻都有爻辞,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基本含义,如乾卦初九爻的爻辞“潜龙勿用”,九五爻的爻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等。其他六十三卦都由卦名、卦象、卦辞和爻辞这四部分组成。其中乾、坤两卦比较特殊,在六个爻辞之外,分别多了“用九”和“用六”两个爻辞。“用”一般解释为“通”,即“通九”“通六”,也就是对纯阳、纯阴的乾、坤两卦做一下通解。因为乾、坤两卦是纯阳、纯阴之卦,代表天、地,是父母卦,这是为了进一步强调和突出两卦为代表的阴阳之理的重要性。后文的《易传》十篇中有一篇是《文言传》,就是专门针对乾、坤两卦作的进一步的阐释和发挥。
《易》的整个经文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共计三十卦,从代表天和地的乾()卦和坤()卦开始,表示首先有父天母地,然后天地合气、阴阳交互作用,万事万物从生成、发展、壮大再到生生不息。其中每一个卦都代表一种情状或者一种时空,一卦六爻的每一爻又可以代表在这个时空下具体的不同的时段,六十四卦代表无限的宇宙大时空。上经最后终于坎()卦和离()卦。下经共计三十四卦,从代表婚姻和家庭的咸()卦和恒()卦开始,到既济()卦和未济()卦结束。
历史上曾有学者称上经三十卦主要讲天道,下经三十四卦主要讲人事。这种观点虽有一些偏颇,但也不无道理。最后一卦是未济卦而不是既济卦说明六十四卦代表的宇宙大时空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以阴阳为基础的开放大系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讲到的螺旋式上升非常相似。
所以,无论是每一卦的从初爻到上爻,还是六十四卦的从乾、坤开始到既济和未济卦收尾,表达的是终始之道。
2.卦的生成
爻是《易》的卦里最基本的组成符号。爻分阳爻和阴爻。阴阳是整个传统文化中最古老、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对范畴。本着“意以象著”的原则,《易》用阴、阳(“”和“”)两个符号来表现,学者多推测这与远古先民的生殖崇拜有一定的关系,也是传统文化里包含的执简驭繁的大智慧的体现。
爻是什么?“爻者,效也”,不同卦里的“爻”模拟不同时空之中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对于爻的称呼,阳爻称为“九”,阴爻称为“六”。其中“九”为老阳之数,“六”为老阴之数,“七”为少阳之数,“八”为少阴之数。这四个数来源于用五十根蓍草占卜时出现的四种状况,而且只能是这四种状况。因为易学讲究“以变为占”,重视变化的爻,老阴和老阳是要变为少阳和少阴的,所以阴阳爻称为九或者六,而不是称为七或者八。
对于“爻”的解释,《易传·系辞上》中还说:“爻者,言乎变者也。”也就是说不同卦的不同位置的爻显示了事物当下的状态,但任何事物都不会永远是这个样子,一定会发生变化。同样的位置、同样的爻在不同的卦里含义也是很不相同的。所以《系辞下》还说:“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因为世界上所有的变化归根结底都是阴阳的转换而已。这是中国哲学乃至中医学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卦是什么?“卦者,挂也”。这里的“卦”相当于悬挂的“挂”。“卦”就是相当于悬挂在那里的一个像,通过阴阳爻的数量多少和不同位置展现出动态的含义。
关于卦的生成,最权威的解读《易》的著作《易传》给予了说明。《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是对卦生成过程最经典的解释。但这种从一到二、从四到八乃至六十四卦的生成过程,如果从正向思维的角度来看,很容易被当作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
从“道”或者“太极”到八卦和六十四卦的产生,是一个从“源”到“流”、从“根本”到“枝叶”、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的过程。阴阳爻是对太极或者道最切近的展现,等到三画卦或者六画卦出现以后,就成了太极或者道的某一个点、某一个层面、某一个时间段的不同展现。关于“道”在传统文化和中医学里的重要性问题,后文还会进一步谈到。
(二)阴阳和四象
阴阳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和枢纽。在易学里,阳()代表积极的、膨胀的、上升的、温煦的、君子、实等含义;阴()代表沉静的、凝滞的、下降的、寒凉的、小人、虚等含义,但要结合具体卦的具体爻位而定。中国哲学以阴阳为基础建构起来的是辩证逻辑而非形式逻辑,尽管战国中期曾经出现了以名家学派为代表的形式逻辑的萌芽,但在后世并没有占据主流的地位。
因为阴阳观念太过重要,阴阳两个符号又太过简略,所以为了避免阴阳被僵化地理解并在动态意义上表达阴阳关系,最晚在北宋初期就已经出现了能够表达动态意义的太极阴阳图,如图1-1所示。这是所运用的表达工具的一种“进化”而非阴阳观念的改变。一般而言,我们所说的太极图是一个空白的圆,表达的是未开化的混沌状态,等到能够区分出阴阳的太极阴阳图,已经是等而下之了。
图1-1 太极阴阳图的两种形式
太极阴阳图的含义大体有三个方面:一是阴阳并非截然二分、非此即彼,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根互含的关系;二是以正S或反S的曲线区分而不是用一条直线来区分,表达的是阳极盛时一定会出现阴,阴极盛时一定会出现阳的动态意义;三是黑白两个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即黑、白鱼是活的,阴阳之气永远处于此消彼长的动态之中,同时又表达了“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三十六计·瞒天过海》解语)的观念。
进一步来说,上面两个太极阴阳图是存在差异的。左边图黑白鱼的运行方向是顺时针方向,右边图黑白鱼的运行方向是逆时针方向,目前这两种图及相关文物都可以见到,但其解读却众说纷纭。以笔者管见,顺时针的太极阴阳图可理解为道家的阴阳观,逆时针的太极阴阳图可理解为易学的阴阳观,其根据是道家精神侧重于“顺应”,易学则是“逆数”。《易传·说卦》说:“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也就是说,易学追求的是以今知来、逆时而知,这应该是《易》能预测的一个原因所在,我们当然要注意剔除其中迷信的成分,但是“治未病”在易学和中医学里则是共同的目标。
在中医学里,顺应四时用于养生当然是“顺”,但治未病却又是“逆”。看病的时候从当下症状回推到阴阳消长流变的异常和五行生克制化的紊乱是“逆”,治病用药的时候通过调理阴阳之气、打造健康的环境使病灶无从产生,从而解决身体的疾病又是“顺”。所以,与西医学“直达病灶”不同,中医学治病虽有一些“绕”,但确实是在“治本”。
“两仪生四象”:两仪是指阴阳,四象是指老阴、老阳、少阴、少阳,或者说春、夏、秋、冬。
阴、阳(、)两个符号是极其抽象的,它们作为一种工具来说是简单有效的,可以表达出最基本的原则和原理,但是比较“粗糙”,还需要进一步具体化,使人易于掌握和使用。于是阴、阳两个符号经过两两相重,成为“四象”,见图1-2。
图1-2 四象
两个阳爻叠加在一起称为“老阳”,可表示夏天;两个阴爻叠加在一起称为“老阴”,可表示冬天;下面一个阳爻、上面一个阴爻称少阴,可表示秋天,意思是下面虽然还有阳气,但上面阴气已经开始起作用;下面一个阴爻、上面一个阳爻称少阳,可表示春天,意思是地面虽然还有阴气,但阳气已经来临。
用四象表征一年四季非常形象,但这样的表征大气候的工具在具体运用时还是比较抽象和粗糙,必须把时间及与之相关的具体物象的突出特征结合起来,即做到时空合一,才具备切实的有效性,这就是三画的八经卦。
(三)八经卦
在易学中,三画的卦称“经卦”,共八个卦。六画的卦称为“别卦”,共六十四卦。八经卦是指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八卦比起四象,能够更形象的表征天人合一的观念。
每个经卦都有三个爻,上爻代表天,下爻代表地,中间的爻代表人,天、地、人共处于一个时空之中且相互影响。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世间所有事情的出现都是三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事情都很难成就或者很难圆满地成就。这三个因素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
八卦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类自然物。之所以有这种比拟,原因大概在于,先民认为这八类自然物是和他们的生产生活联系最密切的。有了三画卦,也就可以表征天地人三才之道。三画的经卦表征的意思大体有以下三种。
第一,人是天地合气所生,是“得其秀而最灵者”,有了人,世间也就有了真正的意义。
第二,天、地、人本来就是合一的,这是人存在的前提。
第三,人处于中爻的位置,行中道是人之为人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医所用的药物都有偏性,也就是“以偏治偏”,恢复原来动态的阴阳平衡就是“中”的状态。
关于八卦的卦象,宋代理学家朱熹曾经总结了一个口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记住八卦的卦象和八卦所代表的八类自然物是学习六十四卦的基础,掌握六十四卦的卦象和基本内涵是学习整个易学的基础,这是研究易学“入门难”的原因之一。
根据《易传·说卦》的记载,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用八经卦表征与当时人们生产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八类自然物。除此以外,八经卦还可以指代八个方位,当然这里说的是后天八卦的方位。八卦还可以表示人体的八个不同部位、八种社会人伦关系、八种禽畜、八种最基本的性质等,如表1-1所示。
表1-1 八经卦及分类特征
除去表中列举八卦所表征的六种情况,古人还将其他许多种事物归类其中,据说这是古人占卜的基础。具体的情况大家可以参考《易传·说卦》。
八经卦分为阳卦和阴卦,其中包含四个阳卦和四个阴卦。乾、震、坎、艮为阳卦,坤、巽、离、兑为阴卦。乾、坤两卦是纯阳、纯阴之卦比较容易理解,其他六卦遵循“以少为贵”的原则,一阳二阴之卦称为阳卦,一阴二阳之卦称为阴卦。
八经卦还可以分为父母卦和六子卦。乾()卦和坤()卦是纯阳、纯阴之卦,在一个家庭中代表父亲和母亲。震()卦代表长子。一卦三爻或六爻中,下面的是开始,最上面的是结束。《易传·说卦》曾经这样解释六子卦:“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意思是坤()卦三个爻为阴爻,第一次得到一个阳爻,也就是男孩成震()卦,是家里的长子。“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意思是乾()卦三个爻为阳爻,第一次得到一个阴爻,也就是女孩成巽()卦,是家里的长女。
其他以此类推,“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把八卦理解为“父母卦”和“六子卦”突显的是异于西方哲学构成论的“生成论”,以八卦和六十四卦作为解读无限世界和人体自身的工具重视的是价值理性而非工具理性。
下面阐述一下八卦代表的八类自然物和每一卦最基本的性质。
第一是乾()卦,乾卦三个爻都是阳爻,代表天,因为天是最大的阳,刚健自强,丝毫不会懈怠,这与先贤对包括太阳在内的天象的观测有直接关系,所以有“刚健”的性质。
第二是坤()卦,坤卦三个爻都是阴爻,代表地,地是最大的阴,有柔顺之德,是非善恶无所不载,有“柔顺”的性质。
第三是震()卦,震卦卦象是下面一个阳爻、上面两个阴爻,代表雷。立春时大地上阴气还很强盛,但阳气欲喷薄而出,阴阳相薄于是有雷。现在气象学一般把“雷”解释为“带有不同电荷的云层接近或者与地上的突出物接近时产生的放电现象”,这种解释是在科学的角度而言。我们的古人认为,雷是无形的阴阳之气相互激荡产生的,这是典型的中国哲学的解释方式。其实中、西医学对于疾病的解释的差异也是如此。震卦为东方为春天,春天万物萌发,所以有“动”的性质。
第四是巽()卦,巽卦卦象是下面一个阴爻、上面两个阳爻,代表风,风总是流动的,所以上面有两个阳爻,阳为动。无论何时,风总会带来凉意,所以下面含有一个阴爻。风的性质是无孔不入,所以有“入”的性质。中医学“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观念与风的性质相关。
第五是坎()卦,坎卦卦象是中间一个阳爻、上下两个阴爻,代表水,水为阴所以有两个阴爻,但是水性润下,只有先升才能后降,能上升所以必定包含有阳的成分;水性虽柔弱,但又往往包含着凶险,所以有“陷”的性质。
第六是离()卦,离卦卦象是中间一个阴爻、上下两个阳爻,可代表火,火为阳所以有两个阳爻,但是火性炎上,只有居下才能炎上,能居下所以必定有阴的成分;火自己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借助于其他事物,所以有“丽”也就是依附的性质。
第七是艮()卦,艮卦卦象是下面两个阴爻、上面一个阳爻,可代表山。山为突出、高耸之物,所以上面为阳爻。但不以大地为依托则不能成其高,故下面有两个阴爻;山有镇止之意,所以有“止”的性质。
第八是兑()卦,兑卦卦象是下面两个阳爻、上面一个阴爻,可代表泽。泽毕竟不完全是水,上面为阴为虚,但下面为实。美丽少女和湿地杂草葱茏能够使人愉悦,所以有“悦”的性质,但同时也有“毁折”的含义。
对八经卦的卦象解释有很多角度和方式,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以上只是诸多解释中的一种。
下面以兑()卦为例做一个简要说明。
后天八卦里兑卦的方位是正西,可以代表秋天,五行属金。秋天既是收获的季节,也有肃杀的意味,古代的“秋后问斩”就是为了顺应天时。兑还代表口,有喜悦的含义,但也有“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之忧,一出一入,荣辱皆在其中。兑卦还代表少女,美丽的少女固然能给人带来欣喜,但当政者沉湎于此也难免有人亡政息之虞,即使普通人也难免口舌是非之争,甚至招来祸患等。
体悟孔子的“不占而已矣”、荀子的“善为易者不占”,才能真正体会到《易》作为经典的支撑点不在于占卜,而在于治国安邦、修身养性之道。
(四)六画卦
六画卦也称“别卦”。三画卦虽能够表达天、地、人三才之道,但只是表征静态的意义。所以八卦又两两相重为六十四卦,即六画卦。六画卦表征天、地、人三才之道才能够“极其变”。
六画卦包含内卦和外卦。在六画卦中,下面三个爻是下卦,也称内卦,可代表己方;上面三个爻是上卦,也称外卦,可代表对方或外在因素。
关于一卦六爻之中每个爻的名称。
一卦六个爻,从最下面到最上面的六个位置分别称初、二、三、四、五、上。前文有述,卦中的阳爻称“九”,阴爻称“六”。如()乾卦由六个阳爻组成,从下往上依次称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坤卦由六个阴爻组成,从下往上依次称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再如()未济卦六个爻从下往上依次称为:初六、九二、六三、九四、六五、上九等。一卦六爻的表述是从“初”到“上”,而不是从“一”到“六”,这种方式表达的是终始之道和圆形思维,而不是线性思维。
圆形思维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思维方式。以时空观为例,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是用天干和地支来表达年、月、日、时的,而天干和地支都能转化成五个方位和五行。
天干有十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个天干转化为方位和五行是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在十个天干中,“土”居中央,主四方,控四时,与中医学的“脾胃五行属土”“脾胃是后天之本”是一脉相承的。
地支有十二个,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地支转换成方位和五行是亥和子为北方为水,寅和卯为东方为木,巳和午为南方为火,申和酉为西方为金,辰戌丑未在四个角,也就是两个季节相交之际各有一个为土。这说明土在一年四季的运化中始终在起作用,中医学的“四季脾旺不受邪”与此相关。
用天干、地支来表达年、月、日、时,这是圆形的思维方式在时空观上的表达。另外,天干有十个,地支有十二个,最小公倍数是六十,用来表示年的时候就是“六十年一甲子”,这也是圆形思维在更大时空观上的表达。这种表达与西方很早就开始的公元元年、二年、三年,一直可延伸至无限的线性思维时空观有很大的不同。圆形思维和线性思维的差异在中、西医学里表现得尤为突出:前者虽比较“绕”但目的是“治本”,后者则直达病灶“治标”。
易学里爻和爻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四种,就是比、乘、承、应。
简而言之,相邻两爻的关系为“比”,彼此有一定的影响。阴爻在阳爻之上为“乘”,有“乘凌”意,往往对上面的阴爻不太有利,但也要看具体的卦,因为时空不同结果就会有差别,这种观念在中医学里有很突出的表现。阴爻在阳爻之下为“承”,是承载意。内卦三爻和外卦三爻有相应的关系:初爻和四爻相应、二爻和五爻相应、三爻和上爻相应。同性之爻相应为“敌应”,异性之爻相应为“正应”。“应”往往有“应援”的意思,这与中医学的“有诸内必形诸外”是一个道理。
前文提到,三画卦尽管能够表达天地人三才之道,但只是静态意义上的表达,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称之为“未极其变”。“重三为六”以后,则能表征更丰富的动态意义。这是作为工具的卦爻题中应有之义。
在六画卦中,上两爻代表天,天为阳;下两爻代表地,地为阴;中间两爻代表人,由此形成了一个新的、动态的三才之道。
以六画的乾卦为例:
上九 代表天 阳中之阳(至阳动则为阴,要下行)
九五 代表天 阳中之阴
九四 代表人
九三 代表人
九二 代表地 阴中之阳
初九 代表地 阴中之阴(至阴动则为阳,要上行)
以两爻各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表达的是天之气自分阴阳,地之气自分阴阳,人也自分阴阳。因为任何现实的存在物都是阴阳和合体,这样世间才会生生不息。
天为阳,代表天的五爻和上爻都是阳,但两爻相比,五爻在下为阳中之阴,上爻则为阳中之阳。因为“阳极而阴”,阳中之阳也就是至阳,实际上动则为阴,所以必然要下行,即天气下降。地为阴,所以代表地的初爻和二爻都是阴,但这两个爻相比,二爻在上为阴中之阳,初爻在下则为阴中之阴。因为“阴极则阳”,所以阴中之阴实际上动则为阳,必然要上行,即地气上升。三四两爻代表人,人也自分阴阳,但处于天地之中。
三画卦重为六画卦之后表达的是天地之气互相交通从而生成、长养万物的动态过程。一个活生生的人能够立于天地之间,也是凭借体内和体外阴阳之气正常的消长流变才能够做到,否则只能是死人,尽管肉体暂时还在。这也是中国人把人刚刚去世称为“断气”的原因。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药的药性讲究的是升降沉浮、温热寒凉、酸苦甘辛咸等四气五味,而不是什么成分能够消炎、什么成分能够杀菌等等,因为中药针对的是阴阳之气而不是实体的器官。
一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天之气自分阴阳,地之气自分阴阳,人也自分阴阳。这一点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医学里的阴阳观念非常重要。比如,男为阳,女为阴,但男人前后左右上下又可分阴阳,女人同样如此。在朝堂之上,国君为阳,大臣为阴,但在家庭中大臣作为家长又是阳。
中医学里五脏六腑的体阴而用阳、体阳而用阴也是如此。这种观念在要求概念清晰确定无歧义的西医学和现代科学里是不可想象的,但在中医学里则是很平常的现象。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考察,这应该是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区别。世界观、方法论和概念含义的巨大差别导致了中西医学的根本不同,削足适履对中医学的正常发展是有害的。
六画卦比起三画卦而言,不仅内涵丰富得多,而且是动态的。即卦爻象是静的,但表征的意义是动的,所以易学中才会有“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说法。因为卦、爻和卦辞、爻辞仅是工具、是手段而已,它们都应该为人服务而不是相反。这是哲学工具和科学工具的差异所在,或者说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差异所在。
(五)卦与时空
易学包含着突出的“时”的哲学。学习《周易》应该“明时”。“时”即时空,六十四卦表征无限的宇宙大时空,每一卦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小时空,分别体现的是层次不同的终始之道。
以乾卦为例:
乾:元亨利贞
用九 见群龙无首,吉
(宗庙)上九 亢龙有悔
(天子)九五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诸侯)九四 或跃在渊,无咎
(三公)九三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大夫)九二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元士)初九 潜龙勿用
“乾”()是卦名。“元亨利贞”是卦辞,解释一卦的基本含义。六个爻自下而上依次排列是卦象,卦象也称“大象”。每卦六个爻,每爻的爻象也称“小象”。爻辞是用来解释每一个爻的基本含义的。
首先是乾卦卦辞“元亨利贞”。
“元”为开始,万物是天生地成,或者称阳生而阴成。天的阳气开启万物,使万物生成有了可能性,因而是纯然至善的。一旦落实到大地上成为现实便不可避免地有了种种的不完美。“亨”是亨通,也就是美好、善良的事物能够畅通无阻。“利”不是单纯的利益,世间最大的“利”就是使万物各得其宜。“贞”最初有占卜的意思,儒家把它引申为“正”,也就是一定要循正道而行,因为“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
“元亨利贞”也被称为“四德”。乾为天,坤为地,天和地在传统文化中还有理想和现实的含义。对于表征天的乾卦,没有任何附加条件,而是直接说“元亨利贞”四德,因为只有理想才是最圆满的,现实中不会有圆满自足之物。坤卦卦辞虽然也包含“元亨利贞”,但已经有了一些附加条件予以限制。其他六十二卦更是如此,有三德者,有两德者,有一德者,有无德者,不一而足。需要指出的是,没有“四德”的未必差,只是没必要明示罢了。如晋卦、解卦等。
进一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有“理想”的含义,地有“现实”的含义。人立于天地之间表征的是任何一个现实的人都处于理想和现实之间而站立。一个人如果脱离现实而太过理想化,在现实生活中就很难找到立足之地。如果太过现实,那就与四脚着地的动物无异。所以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既有理想,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这是儒家“中庸之道”的内在要求。
其次,一卦六爻代表传统社会的六个等级。
初爻代表“元士”,士阶层是等级社会中不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最低一个阶层,受雇于贵族等统治者,无封地。这里的层级显然不包括最底层的老百姓,也是等级社会的糟粕所在。
二爻代表“大夫”,是有一定田产并掌握一定权力的阶级。传统社会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说法,说明大夫有比较高的地位。
三爻代表“三公”,属朝廷重臣,权力很大,可与天子直接对话。
四爻代表“诸侯”,一般为天子的兄弟或子侄,是与天子有一定血缘关系者或居功至伟者,外放以后就是封疆大吏,有兵权和财权,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宋朝以前,所以诸侯也最容易被天子猜忌而被围剿。
五爻代表“天子”,帝王被称为“九五之尊”就是从九五爻而来,这个位置处于上卦的中位,最吉利也最尊贵。
上爻代表“宗庙”,即祖宗的位置,这个位置本来应该比五爻更尊贵,但却是一个虚位,“贵而无位,高而无民”。
第三,一卦六爻表征事物发展的终始之道。以乾卦为例:
初九爻的爻辞是“潜龙勿用”。因为初九、九二两爻代表地,初九爻在地底最深处,也就是“无位之地”。这意味着所有的条件都不具备,此时有所行动就是“妄动”,有所要求就是“躁求”“妄动”“躁求”,迟早会招致凶险。在这种情况下能做到韬光养晦而“勿用”是最好的选择。
九二爻的爻辞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二爻已经到了地面,意味着一些条件开始初步具备,对于有追求、有前瞻意识的人而言也就到了建功立业“打天下”的时候。因为条件很成熟的时候大家都会蜂拥而至,没有“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意识很难脱颖而出,干成大事。
九三爻的爻辞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乾”是勤勉警觉的意思,“夕”是傍晚,“厉”是危险。三四爻代表人道,三爻是人道之初,处于从内卦到外卦、从下卦到上卦的一个转折时期,在这个阶段无论怎样勤勉警觉都是应该的,能不出现大的过失就已经算是不错。
九四爻的爻辞是“或跃在渊,无咎”。三、四两爻代表人道,但四爻的情况比较尴尬,属于“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的状况。因为人道偏下,或者说偏于现实。九四爻进可以到五爻天子之位,退可以到三爻君子之位,所以表现为这样一种“悬浮”的状态,能够始终“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做到“无咎”而不张扬自己就已经不容易了,由此不难理解周公之难。
九五爻的爻辞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五爻是最尊贵的一个位置,又处于上卦的中位,所以最为吉利,适合大展宏图。六十四卦的六十四个五爻的爻辞,完全称“凶”的没有一个,有不吉也会以其他方式弥补,这一点是处于下卦中位的二爻难以相比的,原因是贵贱的差别。所以《易传·系辞下》中才会有“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的说法。从这里不难看出,传统社会的等级观念是非常突出的,甚至中医学的药物配伍也会分成君臣佐使,因为它们所起的作用不同。
上九爻的爻辞是“亢龙有悔”。因为这是以阳爻处于最末尾的一个位置,实际也是“无位之地”。如果时过境迁还处在“亢”的状态,那么“悔”就是必然结果,这就是“不明时”。
乾卦和坤卦是众卦的父母卦,爻辞也比较特殊。乾卦爻辞多了一个“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对这句爻辞学界有不同的解释,笔者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是在六个爻都是阳爻这种特别刚健的环境下,强行出头是非常危险的,“无首”反倒是吉。还有一种说法是乾卦代表天,是最高的统治者。作为最高统治者安排好天下大局以后就不要再凸显自己、到处干预,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反倒有很好的结局等等。
另外,坤卦爻辞多了一个“用六,利永贞”,意思是女性柔弱,只有永远守正才能更加长远,引申为人事则是“妻贤夫祸少”。我们经常会看到周围有人通过烧香拜佛来敬天敬地,期许保佑自己,但是不孝顺自己的父母,最后很难善终。因为这种人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父母是自己最切近的天和地,孝敬父母是敬天敬地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
其他卦从初爻到上爻都基本上表征的是从开始到结束、人体或物体从下到上等等不同的位置或者过程,只不过乾卦六爻的爻辞最为典型。
(六)六十四卦与十二消息卦
1.通行本六十四卦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本《易》的卦序与通行本很不相同,学者已多有研究。但通行本一直流传不衰,对传统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更大,这应该是历史筛选的结果,本文只谈通行本。通行本六十四卦的卦象及顺序见表1-2。
表1-2 通行本六十四卦卦序和卦象
《易》通过六十四卦的排列,表征出生生不息的无限宇宙大时空。在六十四卦中,处于前两位的乾()、坤()两卦和处于最后两位的既济()、未济()两卦,应该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基本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乾、坤两卦属于纯阳、纯阴之卦,现实中则是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最后的两卦,既济()卦是阳爻处于阳位、阴爻处于阴位,这种状况在易学中称为“正”,六爻都能够当位得正,万物都能得到济养,因为既济卦是上水下火成“炊”之象。这样的最理想状态,现实中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未济()卦则是阴爻处于阳位、阳爻处与阴位,六爻皆失位。六爻都不得其位,意味着所有事物都不得其所,显然也不具有现实性。只有中间六十卦阴阳各具,可以表征世间现实的存在物,六十这个数字便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个爻,除去上述四卦,六十卦计三百六十个爻,也基本可以表征一年又一年的周而复始。从秦汉开始,先贤已经确切计算出一年包含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这一点从两汉象数易学家的“六日七分说”可得到确证。从这里也大体可以看出,先贤已经意识到工具固然重要,但其价值和效果的判定最终还是要取决于人。中医学对待工具的态度基本如此,这一点与西医学对外在仪器和工具的依赖程度有很大不同。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把六十四卦排列顺序的特点总结为“二二相偶,非覆即变”,即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相邻两卦要么是变卦,如乾()和坤(),把乾卦六个爻的爻性全变就是后边的坤卦;要么是覆卦,如屯()和蒙(),把屯卦六个爻全部翻转过来就得到蒙卦等等。泰()和否()、既济()和未济()等卦既可以看作覆卦,也可以看作变卦。
宋代理学家朱熹为了方便记忆六十四卦顺序,编了一首歌诀,并根据经文分成上下两篇:
《经》上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经》下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在这首歌诀中,有下划线的为两个字是一个卦名,其中的楷体字是为了凑足一句话、方便记忆的虚字,大部分每卦的卦名为单个字。记住六十四卦的卦象和掌握每一个卦的基本含义是学习易学的前提和基础。
2.“十二消息卦”
为了表征一年之内阴阳盛衰有规律的变化,前人在六十四卦中选出十二个卦,代表农历的十二个月,并配以十二个地支,如表1-3所示。
表1-3 十二消息卦卦象及与地支相配
十二消息卦也称“十二辟卦”或者“十二君卦”,有统领其他众卦的意思。按照易学中的体例,阳气上升为“息”,阴气上升为“消”。息卦包含六个卦,从代表农历十一月的复卦开始阳气依次上升,到代表次年农历四月的乾卦阳气达到最盛。消卦也包含六个卦,从代表农历五月的姤卦开始阴气依次上升,到代表农历十月的坤卦阴气达到最盛。农历四月阳气最盛,但并不是气温最高,这是先民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个表现,即气温高不等于阳气盛。在中医学里,医者不会局限于看到的具体病灶,而是回推至无形的阴阳,这一点“易”和“医”完全一致。
十二个月都可以与十二个地支相配,十二个地支又可以转换为方位和五行,五行之间有生有克,吉凶悔吝、生克制化就在其中。这是古人乃至中医学重视天时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五行之气的旺衰而言,立春后木旺,立夏后火旺,立秋后金旺,立冬后水旺,土王四季,“王”在这里是统领的意思。十二个地支中,寅卯为木,巳午为火,申酉为金,亥子为水,辰、戌、丑、未为土,并分列在四季中。这一点与土居中央并不矛盾,只有真正处于中央才能做到无处不在。前文有述,这种观点与中医学里“脾胃是后天之本”“四季脾旺不受邪”是同样的道理。
(七)八宫说及中国传统的认知方式
1.八宫说
所谓“八宫说”,就是把六十四卦分成八个宫,每宫八个卦。以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纯卦”为每一宫的首卦。八纯卦就是上卦和下卦相同的六画卦,每宫的首卦称为本宫卦。除了本宫卦,每一个宫后面还有七个卦,这七个卦排列的规律是:从本宫卦的初爻开始依次受变,变完初爻成为一世卦,变完二爻成为二世卦,变完三爻成为三世卦,变完四爻成为四世卦,变完五爻成为五世卦。因为上爻代表宗庙不能改变,所以变完五爻后回过头来再变四爻成为游魂卦。最后是下卦的三个爻全变,变回本宫卦的下卦为归魂卦,如表1-4所示。
表1-4 八宫图表
通过“八宫说”背诵六十四卦卦象是学习易学的一个基本方法。
比如,以乾宫八卦和坤宫八卦为例:
乾为天,天风姤,天山遁,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
坤为地,地雷复,地泽临,地天泰,雷天大壮,泽天夬,水天需,水地比等。
牢牢记住八经卦所代表的八类最基本的自然物是掌握六十四卦卦象的基础。
有学者经过考证,认为“八宫说”始于西汉的经学家京房。京房是两汉时期著名的象数易学家,擅长占验,据传他的八宫说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他的占卜服务,我们要注意剔除其中的迷信成分。八宫说可以说塑造了另外一种时空观:六十四卦代表宇宙大时空;每一宫八个卦,从一世卦到五世卦,再到游魂卦和归魂卦,可以代表另外一种具体而微的小时空;每一卦又可以代表一个更小的时空。抛开其中的迷信色彩,通过八宫说来熟记六十四卦的卦象还是可取的。
2.动态的认知模式
“否极泰来”和“剥极必复”是传统社会的预判模式,这种认知造就了传统中国人的忍耐和顽强。泰卦和否卦就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个重要的认知模式:动态的价值判断而非静态的事实判断。
泰()卦卦象是上卦为坤为地,下卦为乾为天;否()卦卦象正好相反,是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坤为地。如果做静态的事实判断,否()卦卦象最符合我们的常识,天在上地在下,天覆地载。但易学以为,原来居上的还在上面,原来居下的还在下面,这是天地之气不相交通的死寂状态。
泰()卦卦象则表示,原来居上的到了下面,原来居下的到了上面,上下非常通达,所以为“泰”。这种观点置于人体则是气血通畅的正常状态,即平人。也就是说,人的身体越是正常健康,就越是感觉不到阴阳的存在,等到比较明确地感受到阴阳的时候,身体已经处于病态了。
但泰卦表征的并非百分之百的万事大吉,泰卦卦辞是“小往大来”,意思是动态地来看,“阳”为君子而且呈现上升的势头,趋势越来越好。但是太过通达的时候也容易失去节制,所以在泰卦代表的时空下能自觉地约束自己是其内在要求,不然容易埋下隐患还不自知。
也就是说,越是顺利的时候越应该自省,越应该低调,否则容易埋下隐患。就和中医学里说的,心属火,夏天火旺,但夏天易患心病是同样的道理,但心病最危险的时候往往是农历的十月或者十一月,因为这个阶段阴气最重。另外,否卦表征的也并非一无是处的万劫不复,否卦卦辞是“大往小来”,就是指“阴”为小人而且呈上升势头,趋势越来越恶劣。在这样的时空下,韬光养晦,查漏补缺,放平心态,把损失降到最低也算是不错的结果。
总之,易学教人趋吉避凶,若执着于占卜等则难免流于“小道”,只会“看事”而不会“看势”,失去大局观。只有把握了天地人三才之道、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大道”,而且能够做到“明时”“正位”,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周易》在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