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晋唐时期
西晋·王叔和的脉学之作《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对后世针灸学资料的系统总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脉经》提出了二十四种脉象,分别在“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诊百病死生决”中论述了右寸的阴阳绝脉和咳嗽的六种死候。
《针灸甲乙经》由晋·皇甫谧撰写,集有关针灸学的内容分类合编而成,并有《难经》奇经八脉的记载,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书中主要论述医学理论和针灸方法技术,是对古代针灸学资料的系统总结,对后世针灸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针灸甲乙经》中载有咳嗽在不同的兼症下所用之穴,如“咳,干呕烦满,侠白主之……咳而胸满,前谷主之。咳,面赤热,支沟主之。咳,喉中鸣,咳唾血,大钟主之”。
《肘后备急方》是东晋·葛洪所著,书中描述了各种急性病或部分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治疗处方、针灸及其他外治法,并简述了个别病的病因、症状等。《肘后备急方》对于咳嗽的记载大多在《肘后备急方·治卒上气咳嗽方》中,因为其中方药大多为救急所用,对于咳嗽的论述多为气嗽、卒咳嗽等急症,其中包含咳嗽食疗方和咳嗽灸法。
隋·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论述临床各科疾病,以内科为主,总结了隋代以前的医学成就。《诸病源候论》继承了《内经》中的“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分类辨证法。在《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咳嗽候》中又提出了“十种咳”的分类:风咳、寒咳、支咳、肝咳、心咳、脾咳、肺咳、肾咳、胆咳、厥阴咳。《备急千金要方》亦继承了此说。
《备急千金要方》又名《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与《千金翼方》均为唐·孙思邈所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共30卷,载方3360余首,《千金翼方》载方1900余首。两书方论丰富,内容精详,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在国内外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对于咳嗽的论述,主要在《备急千金要方·大肠腑咳嗽》《备急千金要方·针灸咳逆上气》中。
《备急千金要方·咳嗽》中有“若顺时有风寒冷,人触冒解脱,伤皮毛间,入腑脏为咳上气,如此也。有非时忽然暴寒,伤皮肤中与肺合,则咳嗽上气”。所以无论是“顺时风寒”还是“非时风寒”,感受外邪,均会伤于脏腑而咳。
《备急千金要方·咳嗽》中有“或胸胁支痛,咳唾有血者,是其热得非时之寒,暴薄之不得渐散,伏结深,喜肺痈也”,“热得非时之寒,易发咳而唾血,此亦为肺痈之病因”。
《备急千金要方·咳嗽》中有论为“夫久咳为水,咳而时发热,脉在九菽(一作卒弦)者,非虚也,此为胸中寒实所致也,当叶之”。
《备急千金要方·咳嗽第五》中云:“咳家,其人脉弦为有水,可与十枣汤下之。不能卧出者,阴不受邪故也……久咳数岁……其脉虚者,必善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说明有水或胸中支饮可致咳嗽迁延不愈。
《外台秘要》由唐·王焘于752年撰成,是由文献辑录而成的综合性医书。全书共40卷,汇集了初唐以及唐代以前的医学著作,书中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整理工作,将前人的理论研究和治疗方药全面系统地结合起来。全书共1104门,载方6800余首,分门别类地论述了临床各科疾病,每篇均先论后方,从《诸病源候论》中的病因病机,到各家的治疗方剂,综合大量医籍。凡书中所引都详细注明出处,包括很多已经散佚的医学文献,为唐以前的医学文献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和考察依据。《外台秘要》中关于咳嗽的论述主要在“卷九”,书中将唐之前的咳嗽方重新分类,总结为“咳嗽方三首”“五嗽方四首”“新久咳方三首”“卒咳嗽方八首”“暴热嗽方二首”“冷嗽方二首”“咳失声方四首”“气嗽方八首”“熏咳法六首”“疗咳方一十四首”“积年久咳方二十一首”“九种咳嗽方一首”“十咳方七首”“咳嗽唾黏方二首”“许仁则疗咳嗽方一十二首”“杂疗咳嗽方三首”,所载之方均有出处,涉及《诸病源候论》《深师方》《古今录验》《广济方》《延年秘录》《备急千金要方》《必效方》等著作。
晋唐时期医学飞速发展,对咳嗽的认识全面而多元。咳嗽的脉学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出现了新的“十种咳”的分类,《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对咳嗽的病因学做了全面的探索与总结。与先秦两汉时期咳嗽方的缺乏相比,晋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大量方书,这一时期医学的蓬勃发展,为咳嗽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