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胃痛
【概述】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常伴有脘痞、食少、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状。胃痛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外感寒邪、饮食不节、七情失和、久病体虚等因素,影响胃气和降,导致胃气郁滞,不通则痛。其病机可分虚实两类:实者主要是胃气郁滞,不通则痛;虚者是胃络失养,不荣则痛。其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在气、在血的区别,须注意辨析。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症、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以胃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类证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
2.胃痛与胁痛。
3.胃痛与腹痛。
【鉴别诊断】
胃脘部的疼痛大多来自胃及十二指肠疾病。但临床上除了胃及十二指肠外,胆囊、胰腺、肝左叶、胆总管,以及心脏等器官都紧贴或邻近心窝部,这些脏器出现病变同样可引起中上腹部疼痛,应与胃痛相鉴别。
1.中上腹部疼痛伴泛酸、嗳气,常见于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
2.中上腹部疼痛伴呕吐,常见于腹腔脏器炎症(如急性胃炎、胆囊炎)、幽门梗阻、胆道梗阻等。
3.中上腹部疼痛伴黑便或呕血,常见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
4.中上腹部疼痛伴黄疸,常见于肝胆炎症、胆石症、胰腺炎、胰头癌等。
应该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并结合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明确中上腹部疼痛发生的原因。如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等检查可鉴别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脱垂、胃癌等疾病。血常规、胆红素、转氨酶、淀粉酶化验和B超、CT等检查可与肝、胆、胰疾病做鉴别。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等检查可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做鉴别。
【治疗】
1.辨治要点
(1)辨虚实
实证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有明显诱因,疼痛拒按,食后痛甚。虚证多为久病,起病缓,病程长,无明显诱因,痛徐而缓,喜按,空腹痛甚。
(2)辨寒热
寒证为胃脘冷痛,饮冷受寒引发或加重,得热则减。热证为胃脘灼热疼痛,食辛辣燥热引发或加重,口渴喜冷饮。
(3)辨气血
气滞者多为初病,胀痛伴嗳气,攻窜不定,每因情绪波动诱发或加重。血瘀者多为久病,痛如针刺或刀割,固定不移,入夜更甚。
胃痛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治疗法则。
2.证治分类
(1)寒邪客胃证
证候: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剧。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主方:良附丸合香苏散加减。
常用中成药:良附丸、附子理中丸。
(2)饮食伤胃证
证候:食后胃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饥不食。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主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中成药:保和丸。
(3)肝气犯胃证
证候: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攻窜不定,嗳气频频,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中成药:木香顺气丸、气滞胃痛冲剂、快胃片、摩罗丹。
(4)瘀血停胃证
证候:久病,胃痛如针刺或刀割样,痛有定处,拒按,入夜尤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常用中成药:胃安颗粒、活血丹。
(5)湿热中阻证
证候:胃脘灼热疼痛,胀满痞塞,嘈杂泛恶,口干口苦,身困。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止痛。
主方:清中汤加减。
常用中成药:葛根芩连丸、三九胃泰。
(6)胃阴亏虚证
证候:胃痛隐隐,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主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常用中成药:养胃舒胶囊。
(7)脾胃虚寒证
证候:胃中隐痛,喜温喜按,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主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常用中成药:香砂养胃丸、温胃舒、香砂六君子丸、附子理中丸。
3.其他疗法
(1)验方
①苍术60g,吴茱萸6g,炒研末,每次用开水冲服6g,每日2次。治疗寒湿胃痛。
②乌贝散:乌贼骨30g,浙贝母12g,白及30g,共为细粉,每次6g,每日3~4次。适用于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者。
③干姜30g,白蔻仁10g,共研细粉,每次3g,每日3次。治寒凝气滞胃痛。
(2)针灸
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大椎、脾俞、神阙。寒证和脾胃虚寒证用补法与温灸结合,热证和肝气犯胃证用泻法。
(3)穴位敷贴
将盐炒热外敷于中脘处,适用于虚寒证患者。
【转诊原则】
1.诊断不明,需进一步到上级医院行钡餐、胃镜、CT等检查者。
2.有吐血、黑便等并发症或伴明显消瘦者。
3.常规治疗无效或病情加重者。
【养生与康复】
1.食疗:脾胃虚寒者,平时可食用羊肉、姜茶等温性食品以温中和胃;胃阴不足者,可用石斛泡茶,或新鲜芦根粥益胃养阴;湿热中阻者,可食用薏苡仁粥、马兰菜或荠菜清热利湿;食后饱胀疼痛者,可食用山楂消食和胃。
2.对于脾胃虚寒者可用热水袋敷胃脘部以温中散寒。
【健康教育】
1.重视精神调摄,保持心情愉快,劳逸结合。对于情志因素导致胃痛者,需加心理疏导,解除影响因素,尤其是城市职工对于工作压力过大而引发胃痛者,应设法释放压力,改变生活习惯。
2.饮食要有规律,切忌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避免各种刺激性食物,如烈性酒、浓咖啡、烧烤等,同时避免吃过硬、过酸、过辣、过咸、过热、过冷及过分粗糙的饮食。
3.慎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非甾体消炎药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等。
附一:慢性胃炎
【概述】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呈非糜烂的炎性改变,如黏膜色泽不均、颗粒状增殖及黏膜皱襞异常等;组织学以显著炎症细胞浸润、上皮增殖异常、胃腺萎缩及瘢痕形成等为特点。病变轻者不需治疗,当有上皮增殖异常、胃腺萎缩时应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
【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可表现为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也可呈食欲不振、嗳气、泛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体征多不明显,有时上腹轻压痛。恶性贫血者常有全身衰弱、疲软,可出现明显的厌食、体重减轻、贫血,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
【诊断】
胃镜及组织学检查是慢性胃炎诊断的关键。临床症状程度和慢性胃炎组织学之间没有明显联系。病因诊断除通过了解病史外,还可进行HP检测,血清抗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及维生素B12水平检测。
【鉴别诊断】
1.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早期可突发上腹痛、恶心、吐逆,转移性右下腹痛,且有固定的压痛及反跳痛,多伴有发热、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2.胆囊炎、胆石症
胆囊炎、胆石症有屡次产生的腹痛,常因进食油腻之品,以右上腹为主,可放射至右肩、背部。查体时有巩膜、皮肤黄疸,右上腹压痛,墨菲征阳性,或可触到肿大的胆囊。上腹部B超有助于诊断。
3.大叶性肺炎、心肌梗死
大叶性肺炎、心肌梗死等发病初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恶心、吐逆。
【转诊原则】
见“胃痛”。
【治疗】
大多数成人胃黏膜均有非活动性、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可被视为生理性黏膜免疫反应,不需要药物治疗。如慢性胃炎波及黏膜全层或呈活动性,出现癌前状态如肠上皮化生、假幽门腺化生、萎缩及不典型增生可予短期或长期间隙治疗。
1.对因治疗
(1)去除病因:停用损害胃黏膜药物、戒酒等。
(2)治疗原发病。
(3)预防用药:抑酸剂及黏膜保护剂。
2.对症治疗
(1)上腹疼痛
解痉止痛。
(2)恶心呕吐
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
(3)脱水
补充水和电解质。
(4)细菌感染者
抗生素治疗。
(5)胃黏膜糜烂出血者
抑酸剂、黏膜保护剂。
附二:消化性溃疡
【概述】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胃肠道黏膜被自身消化而形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口附近以及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为常见。
【临床表现】
1.症状
上腹痛或不适为主要症状,性质可有钝痛、胀痛、剧痛、饥饿样不适感,可能与胃酸刺激溃疡壁的神经末梢有关,常具有下列特点:①慢性病程,病史可达数年或十余年。②周期性发作,发作期可为数周或数月,缓解期亦长短不一,发作有季节性,多在秋冬和冬春之交发病。③部分患者有与进餐相关的节律性上腹痛,如饥饿痛或餐后痛。④腹痛可被抑酸药物或抗酸药物缓解。部分病例无上述典型的疼痛,仅表现为腹胀、厌食、嗳气、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
2.体征
发作时剑突下可有局限性压痛,缓解后无明显体征。
3.特殊类型的消化性溃疡
(1)无症状型溃疡
15%~35%,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发症状。可见于任何年龄,以老年人较多见;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溃疡近半数无症状。
(2)老年人消化性溃疡
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无症状者多见,胃溃疡多位于胃体上部或胃底部,溃疡常较大(大于2cm),易误诊为胃癌。症状多为无规律的上腹部钝痛、呕血及黑便、消瘦。
(3)复合性溃疡
幽门梗阻发生率较高。
(4)球后溃疡
夜间痛,右上腹及背部放射痛多见,可穿透入胰腺。疗效差、易并发出血。
(5)幽门管溃疡
症状常不典型,餐后痛多见,易出现呕吐(呕吐后疼痛缓解)、幽门梗阻及并发出血、穿孔。症状特点为腹痛、呕吐、饮食减少、消瘦。
【诊断】
1.病史与主要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
2.X线钡餐检查:适用于胃镜检查有禁忌证者,发现溃疡龛影可确诊,80%~90%有阳性发现。
3.内镜检查和黏膜活检:这是确诊消化性溃疡的首选方法。
4.幽门螺杆菌检测:感染与否决定了治疗方案的选择。
【鉴别诊断】
1.功能性消化不良
有消化不良的症状,无器质性病变;病情明显受精神因素影响,常伴有消化道以外的神经官能症,心理治疗、安定剂、对症处理常能收效;X线、内镜检查为阴性结果。
2.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
疼痛与进食油腻食物有关,疼痛位于右上腹,墨菲征(+),可伴有发热、黄疸、肝功损害,B超、内镜或ERCP检查有助鉴别。
3.胃癌
病情呈进行性、持续性发展,上腹部包块,体重下降,内科药物疗效不佳,内镜检查加活检可以确诊;当怀疑恶性溃疡而一次活检阴性者,短期内复查胃镜并再次活检;强力抑酸剂治疗后,溃疡缩小或愈合不能排除恶性溃疡。
4.胃泌素瘤(卓艾氏综合征)
胰腺非β细胞分泌大量胃泌素,刺激壁细胞增生,分泌大量胃酸,促进溃疡形成。其特点是在非典型部位发生,易并发出血穿孔,血清胃泌素升高(>200pg/mL)。
【转诊原则】
见“胃痛”。
【治疗】
治疗目的:消除病因、解除症状、愈合溃疡、防止复发、避免并发症。
1.一般治疗
生活规律,工作劳逸结合,避免过劳和精神紧张,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避免对胃有刺激的食物和药物,戒烟酒,停服NSAID。
2.药物治疗
(1)抑制胃酸药物
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拉唑等。
(2)保护胃黏膜治疗
胶体铋(果胶铋):胶体酒石酸铋(比特诺尔),长期服用铋剂可引起神经毒性。连续用药不超过3个月。用药后可引起舌苔变黑和粪便呈灰黑色。
(3)常用抗酸药物
达喜片(铝镁二甲硅油片)、复方铝酸铋、胃得乐、复方氢氧化铝。
3.方案选择
(1)三联疗法
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铋剂+两种抗生素。
(2)四联疗法
PPI+铋剂+两种抗生素。用于初次治疗失败者或HP强阳性者。
(3)手术治疗适应证
上消化道大出血经内科紧急处理无效者;急性穿孔;疤痕性幽门梗阻;内科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溃疡;胃溃疡疑有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