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原文】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译文】
论曰:人体经脉彼此联通,如环无端,气血在其中循环形成一个整体,“百脉”任何一处气血异常都可以诱发的这种病,就叫百合病。百合病的症状是想进食却吃不下去,经常默默无语,想躺着但躺着又不舒服,想走动走动却不舒服,吃饭有时有滋有味,有时又不思饮食,感觉迟钝,不知冷暖,口苦,小便赤,什么药物治疗都无效,吃了药就剧烈呕吐,好像有神灵作祟,但身体外观正常,脉象微数。
【原文】
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译文】
每当小便时就头痛的患者,六十天会自愈;如果小便时头不痛,但有点怕冷,四十天会自愈;只是有头晕,二十天自愈。此症状可能在发病前出现,也可能病了四五天以后出现,或者病了二十天、一个月后轻微出现,治疗时随证治疗。
【原文】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百合知母汤方:百合七枚(擘),知母三两(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译文】
百合病,用了发汗法治疗(这是误治,耗伤阴液),要用百合知母汤清热养阴。
百合知母汤方:百合7枚(擘),知母45g(切)。
先用水洗百合,渍一宿,等到白沫出来后,倒掉水,再加泉水400mL,煎取200mL,去滓;另外用泉水400mL,煎知母,取200mL,去滓;后混合两个药的煎液,煎取300mL,分两次温服。
【配伍分析】
百合病不是表证,“其脉微数”表明有轻微内热,不应该用汗法治疗,如果用了发汗法会加剧伤阴,此时应该用百合知母汤治疗。百合擘后“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目的是去除百合中轻清升浮的成分。因为百合病病在“脉”,心主脉,肺朝百脉,病在脉也就是病在心肺。百合中轻清升浮成分更易入上焦,又因其升浮则会扰动心神而加重心神不宁,所以通过浸泡去之。用泉水煎煮是用泉水的寒凉、重浊之性,增加安神之效。
【原文】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
滑石代赭汤方:百合七枚(擘),滑石三两(碎,绵裹),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译文】
百合病,用下法治疗之后,要用滑石代赭汤治疗。
滑石代赭汤方:百合7枚(擘),滑石45g(打碎,绵裹),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打碎,绵裹)。
先用水洗百合,渍一宿,等到白沫出来后,倒掉水,再加泉水400mL,煎取200mL,去滓;另外用泉水400mL煎滑石、代赭石,取200mL,去滓;后混合两个药的煎液,煎取300mL,分两次温服。
【配伍分析】
百合病没有腑实,不应该用泻下法,用泻下法一是伤正,二是胃被下法误治后产生应激、反弹性胃气上逆,所以用滑石、代赭石降逆。这是对症治疗。
【原文】
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
百合鸡子汤方:百合七枚(擘),鸡子黄一枚。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译文】
百合病,用了吐法治疗后,用百合鸡子汤方治疗。
百合鸡子汤方:百合7枚(擘),鸡子黄1枚。
先用水洗百合,渍一宿,等到白沫出来后,倒掉水,再加泉水400mL,煎取200mL,去滓;再加泉水400mL煎取200mL,去滓,加入鸡子黄,搅匀,煎半开,温服。
【配伍分析】
百合病无痰饮、食积之邪在上焦或中焦,不应该用吐法,用了吐法就会直接伤阴,所以用百合鸡子汤补阴。
【原文】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合地黄汤方: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译文】
百合病,未经过吐、下、发汗治疗,病状如病初者,用百合地黄汤治疗。
百合地黄汤方:百合7枚(擘),生地黄汁200mL。
先用水洗百合,渍一宿,等到白沫出来后,倒掉水,再加泉水400mL,煎取200mL,去滓,再加入地黄汁,煎取300mL,分温再服。症状消除了,就不要再服了,大便色应如黑漆。
【配伍分析】
没有经历吐、下、发汗误治的百合病,应该用百合地黄汤治疗。这是正确的治疗思维和正确的选方。从症状分析,百合病是由脉管内瘀血引起的,且瘀血主要在胃肠脉内,所以症状以饮食异常为主;同时兼有一定郁热,所以口苦、尿赤、脉微数。治疗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去除脉中瘀血。
《神农本草经》认为:“百合味甘平,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生川谷。”《药性论》认为百合“主百邪鬼魅,涕泣不止,除心下急满痛,治脚气、热咳逆”。《神农本草经》认为:“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主邪气,腹胀,心痛”“除心下急满痛”的百合和“逐血痹”“除寒热积聚”的地黄配伍可以去除胃肠脉中的瘀血,“大便当如漆”就是瘀血排出的征象。所以,事实上,百合地黄汤主要配伍、治疗的目的是去除心血管内瘀血,同时百合的“主百邪鬼魅”表明其还有针对神志异常的对症治疗作用。
【原文】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洗方:上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
【译文】
百合病一个月未缓解,出现明显口渴症状,用百合洗方治疗。
百合洗方:用百合200mL(55g),加水2000mL,渍之一宿,用渍液洗身,洗后,食煮饼,不要吃盐豉。
【配伍分析】
百合病变成渴者是气阴两伤,神志异常已经不是主症,所以百合渍水不用去沫而直接洗身以补阴,食煮饼是为了补气,勿以盐豉是为了减少伤阴。
【原文】
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后方主之。
栝楼牡蛎散方:栝楼根、牡蛎(熬)等分。
上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译文】
百合病,口渴不缓解者,用后面方子治疗。
栝楼牡蛎散方:天花粉、牡蛎(熬)等分。
上药碾为细末,每次用温开水饮服一方寸匕(约2g),一日三服。
【配伍分析】
口渴不缓解者,是因为阴伤严重,天花粉、牡蛎都可以清热补阴,故本方属于针对病机的对证治疗。
【原文】
百合病,变发热者(一作发寒热),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滑石散方:百合一两(炙),滑石三两。
上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译文】
百合病,出现发热者(一作发寒热),百合滑石散治疗。
百合滑石散方:百合15g(炙),滑石45g。
上药为散,每次用温水冲服3g,一日三服。当出现微微腹泻时,停止服用,热就会消除。
【配伍分析】
“百合病,变发热者”表明有湿热,滑石可以清热利湿,故加之。
【原文】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译文】
百合病以阴寒为典型特征者,用温阳的方法来治疗;以燥热为特点者,则应该以滋阴的方法来治疗。如果是阳热的病损伤了阴液而又错误地使用了发汗的方法;或者是阴寒的症状损伤了阳气,又错误地使用了下法,在治疗上都属于错误的方法。
【原文】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译文】
狐惑病,症状类似伤寒,患者精神不足想睡觉却睡不着,不想闭眼,起卧不安,侵蚀腐烂于咽喉部的叫“惑”,侵蚀腐烂于前后二阴的叫“狐”,不想吃饭,讨厌食物气味,面目颜色忽赤、忽黑、忽白。
【原文】
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苦参汤方:
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目三服。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雄黄。
上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
【译文】
侵蚀腐烂于上部(一般是咽喉)会出现声音嘶哑,用甘草泻心汤治疗。
甘草泻心汤方:甘草60g,黄芩45g,人参45g,干姜45g,黄连15g,大枣12枚,半夏120g。
以上七味药,加水2000mL,煮取1200mL,去滓再煎,每次温服200mL,一日三服。
侵蚀腐烂于下部则会出现咽干,用苦参汤外洗。
苦参汤方:苦参200mL(60g)。
加水2000mL,煎取140mL,去滓,熏洗,一日三次。
侵蚀腐烂于肛门者,用雄黄熏。
雄黄熏方:雄黄一味药为末,用筒瓦2片合盖住,点燃雄黄使之生烟向肛熏。
【配伍分析】
因为狐惑病发是因为正虚邪侵,治疗要益气扶正,祛湿浊。甘草泻心汤中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半夏化痰燥湿,干姜温中燥湿,四药寒热并投以祛邪;人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助祛邪。全方配伍目的与需要的治则对应。
侵蚀于会阴部者会出现咽干,用苦参汤外洗,因为病位表浅,可以直接外洗,苦参可以祛湿杀虫,对应主症治疗。
侵蚀于肛门者,病位表浅,可以用雄黄熏,因为雄黄可以杀虫、祛湿、止痒。
【原文】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一本此有黄字)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赤小豆当归散方: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三两。
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译文】
患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不想说话但想卧床睡觉,汗出,初得病三四日,眼睛红赤如斑鸠眼睛;七八日,眼睛四眦(一本此有黄字)发黑。如果患者是能吃饭的,说明脓已成,用赤小豆当归散治疗。
赤小豆当归散方:赤小豆600mL(450g)(浸泡,令芽出,曝干),当归45g。
以上二味药,捣碎为散,每次用温开水服3g,一日服三次。
【配伍分析】
当归可以破瘀,赤小豆可以排脓,故脓已成也,用赤小豆当归散治疗。
【原文】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升麻鳖甲汤方: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一两(炒,去汗),甘草二两,雄黄半两(研),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
【译文】
阳毒致病,患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用麻鳖甲汤治疗。阴毒致病,患者面目青,身痛像被棍打,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可用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治疗。
升麻鳖甲汤方:升麻30g,当归15g,蜀椒15g(炒去汗),甘草30g,雄黄7.5g(研),鳖甲手指大1片(炙)。
以上六味药,加水800mL,煮取200mL,顿服,老人或儿童再服一次,直到汗出。
【配伍分析】
阴、阳毒的阴阳区分是以病位、病色、病势为主要依据的。阳毒病位在表,病色鲜明,机体的驱邪外出态势已经形成(唾脓血),治疗应该清毒软坚,因势利导祛邪。而升麻鳖甲汤中,升麻、鳖甲、甘草清毒软坚;升麻、当归通瘀,因势利导向上助排脓祛邪。《神农本草经》认为“雄黄味苦,平、寒,主寒热、鼠瘘、恶创、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蜀椒味辛,温,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二药寒热并投,一是祛邪于当处,二是发散助祛邪排脓。全方诸药配伍达到清毒软坚、发散、因势利导、排脓祛邪的治疗目的。阴毒的症状是“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表明病位较深,机体正气驱邪外出的宏观免疫态势尚未形成,治疗可以清毒软坚,但不应该用发散法,因为发散阴性之邪可能促使邪气流转播散,无因势利导之免疫趋势而用的发散也会促使邪气流转播散,所以治阴毒应去掉雄黄、蜀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