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派伤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伤寒下法启后人

“伤寒下药宜迟,温病下不厌早”,这是绍派伤寒在外感热病中运用下法的原则和经验结晶,从学术源流上来探析,这一学术理论实际上全盘从景岳学说承袭、发展而来。景岳对下法在伤寒证治方面的运用颇多卓识,他认为风寒之邪传入于里“必阳明邪实于腑而秘结、腹满者,乃可下之”,若“阳明胃腑本无实邪,切不可妄下、妄导,以泄中气”(《景岳全书·杂证谟·瘟疫》),尤其反对伤寒证治早下、妄下,他极力推崇仲景之说,所持论点和见解,更有其很高的临床指导价值;他说“(伤寒)攻下,必须在正阳明之腑”“仲景《伤寒论》有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内虚因作痞气”,又云“阳证下之早者,为结胸;阴证下之早者,为痞气”“夫结胸、痞气,因早下而成,固人人能明之。独阴阳二字,未有能确辨之者”(《质疑录》),景岳探古析经,以其博学宏识对伤寒下法加以辨论,他说“伤寒之邪,自三阳经足太阳膀胱为始,膀胱为三阳经之首,其邪在三阳经则可汗,而反下之,故成结胸。三阴足太阴脾之经,则可汗而不可下,反下之则成痞气”(《质疑录》),据此,他认为阳则指太阳膀胱经,阴则指太阴脾经,真是千古疑窦,一言道破,这对绍派伤寒的后继者有释迷指南之功。张景岳对伤寒攻下法则的阐发,不但能祖述宪章,而且对绍派伤寒的发展大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