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自汉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后人咸以其为准绳,尊其为医圣。仲景之后,能承其衣钵,卓然创立新言,吴门温病学派算一派,我越中绍派伤寒也算一派。
绍派伤寒,以俞根初《通俗伤寒论》而得名。《通俗伤寒论》何秀山序曰:“吾绍伤寒有专科,名曰绍派。”它发端于明代,成熟于清末民初。
张景岳《景岳全书·伤寒典》阐述的论伤寒之汗法、下法、补法、慎用苦寒的学术观点,强调勘病、辨证、论治的统一,认为伤寒为外感百病之总名,将“温病”“暑病”专篇,隶于伤寒名下,可谓绍派之滥觞。清乾、嘉年间的俞根初所著《通俗伤寒论》,为绍派伤寒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稍后于俞氏的任沨波,为任越安之裔孙,任氏四代皆精伤寒。越安视柯韵伯《伤寒论翼》错讹处,去繁就简,成《伤寒法祖》二卷,沨波著有《医学心源》四卷,《任氏简易方》一卷。其后,章虚谷撰《伤寒论本旨》,对仲景原文条分义析,并撰“伤寒热病辨”,提出先分病类,后辨病症,详析伤寒、温热,而对叶氏《温热论》、薛氏《湿热条辨》的解释,颇有新意。高学山的《伤寒尚论辨似》,能辨喻嘉言之似是而非处。何秀山在俞氏《通俗伤寒论》的三卷抄本上,每条每段各加按语,或作阐发,或作补正,使“俞氏一生辨证用药之卓识雄心,昭然若发蒙”(何秀山前序),其功不可没。
在绍派伤寒形成过程中,何廉臣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先著《重订广温热论》《感症宝筏》,变化《伤寒论》成法;继则给《通俗伤寒论》逐条勘证并加以发挥,使该书内容大增,从三卷扩到十二卷,可以说是绍派伤寒第一次集成;尔后,又编著《湿温时疫治疗法》《增订时病论》,校刊许叔微《伤寒百证歌注》、日本丹波氏《伤寒广要》《伤寒述义》、浅田惟常的《伤寒论识》,进一步阐发了绍派伤寒的学术观点。赵晴初《存存斋医话》、黄寿衮《梦南雷斋医话》、张鲁峰《馤塘医话》,记载各自治伤寒的临床经验及学术观点。张畹香著《暑温医旨》,书中“舌苔辨”“伤寒论治”等篇,都反映了他独特的见解。周伯度在《六气感证要义》中明确指出:“外感之证,不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曰伤寒者,对杂病而言之;若对内伤而言,则伤寒亦同为外感。伤寒之方,多可施于六气,六气之病,亦可统于伤寒。是故欲明伤寒,当先详六气,六气者,伤寒之先河也。”议论透彻明朗。钱清杨汛之邵兰荪,菖蒲溇之胡宝书,治伤寒时病颇多心得,在病人中信誉甚高,日诊逾百人,为著名临床实践家,为绍派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曹炳章著《瘟痧证治要略》《暑病证治要略》,并补何氏未竟之《增订通俗伤寒论》中卷之下及下卷,撰写《通俗伤寒论绪言》,并编《历代伤寒书目考》(包括许多手抄本),在理论研究及编辑整理绍派伤寒医著方面贡献尤殊。新中国成立初陈幼生、傅伯扬、傅再扬、陶晓兰、潘文藻、湖塘傅氏伤寒专科,亦以擅长伤寒而著称当地。徐荣斋所著《重订通俗伤寒论》及其他有关研究绍派伤寒的学术论文[1],培养绍派后一代,为扩大绍派伤寒在全国的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1983年,绍兴市中医学会组织召开绍派伤寒专题学术研讨会,较系统地研究了绍派伤寒的历史及学术成就,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2001年,连建伟著《三订通俗伤寒论》,通过整理研究,使之成为更臻完善的版本。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评“本书之出版,使浙派医学再放光彩”。2013年,绍派伤寒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计划。2021年,绍派伤寒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绍派伤寒的形成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吴中温病学说的影响。清季、民国间,越吴两地医家来往频繁,交流密切,如赵晴初与吴中医家常相往来,何廉臣崇尚叶天士之说,曾寓苏垣,与苏州名医傅星槎等切磋医术一年之久,两地医家学术思想相互研讨,相互渗透是很自然的事。②越地卑湿温热,绍人喜酒水的气候人文环境,温疫时病频发的现状,套用仲景辛温之法临床屡遭碰壁的事实,促使医家进行反思,自创新路。③有一群传统理论功底深厚,临床实践功夫了得,思想活跃,不甘墨守成规的医家。就绍派来说,俞根初是一位重要人物,《通俗伤寒论》是一部重要著作,但仅凭一人一著,是形不成一个学派的。正是在他周围、前后有一个医家群体,他们虽无明显的师承关系,但研究的中心却是相同的,都是四时外感病,且都处于越中这个区域,他们集体的睿智卓识汇集成河,共同造就了绍派伤寒的辉煌,这在全国少有,在中医发展史上也值得书写一笔。
绍派伤寒的主要特征,一是诊病方法独特。望诊重观目,辨苔划分六经,擅长腹诊。二是用药特色鲜明。喜用质地轻清的芳香理气药,如薄荷、荆芥、橘皮、蔻仁等;鲜药如鲜鱼腥草、鲜青蒿、鲜石菖蒲、鲜紫花地丁等;药汁如石菖蒲汁、生姜汁、生藕汁、梨汁等。三是炮制方法特殊。如鳖血炒柴胡、干姜拌捣五味子、麻黄拌捣熟地、莱菔子拌捣砂仁等。四是地域特色明显,实用性强。
绍派伤寒的重要价值:一是学术创新与实用价值。绍派伤寒代表人物俞根初提出“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赅疫证,为变通之捷诀”新观点,是中医外感理论的创新;其辨苔划分六经的特色,补充了《伤寒论》舌诊的不足;望诊重目,擅长腹诊,丰富了中医“四诊”的内容;辨证重湿,施治主化,喜用质地轻清的芳香药、鲜药、药汁等,创制羚角钩藤汤、蒿芩清胆汤等名方,临床疗效好,具有很高的实用与学术创新价值,为民国时期的中医写下浓重一笔,是浙派中医的杰出代表,其重要内容编入《中医各家学说》《方剂学》《中医诊断学》等教材,影响广泛,至今仍为临床医生广泛应用。二是中药特色炮制传承价值。研究其特色炮制方法,探索机理,规范方法,具有很高传承价值。三是历史文化价值。绍派伤寒因时、因地、因人而总结发明的诊疗经验及理念,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核心价值的精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四是社会经济价值。绍派伤寒自发明应用至今,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治愈了无数患者的病痛,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绍派名家日诊百余人,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当代对绍派伤寒代表方临床及实验方面的研究主要有:蒿芩清胆汤治疗的疾病涉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与代谢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内科疾病,以及妇科病、儿科病、外科病、皮肤科病、五官科病、肿瘤等[4];证实蒿芩清胆汤除抗病毒、抗菌的双向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外,诸多药效作用和“和解法”的作用相吻合;蒿芩清胆汤与当归补血汤联合应用于胃癌化疗患者,可调节胃肠激素,改善中医证候,减轻胃肠道反应,改善骨髓抑制,增强免疫功能[5][6];与其他清热化湿方剂相比,蒿芩清胆汤清透与清泄并用,以祛邪为主,对胆胃病症效好,既有少阳胆热又兼湿热弥漫者最为适宜[7];适合岭南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湿热内蕴)的治疗,蒿芩清胆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比单纯西药抗感染有更好疗效,能显著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及病情严重程度,减少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缩短退热时间,显著降低WBC、CRP、D-二聚体等炎症或凝血异常的指标,且有良好的安全性[8]。藿香正气汤为治疗湿病应用最多、最广的方剂[9]。陷胸承气汤加减可治疗痰热壅盛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能提升氧合、改善灌注、降低腹内压、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脏器功能,缩短机械通气和ICU停留时间,且不良反应较少[10]。
在理论拓展方面,绍派伤寒理论和经验在外感疾病、内科杂病中均有广泛应用,尤其是对当代传染病防治有着巨大价值。近三年来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极强,可归属为绍派伤寒中“伤寒兼疫”范畴,为伤寒兼湿之证,且据临床观察,寒湿体质者更易感染发病,临床治疗用绍派伤寒辛淡芳透、兼顾除湿、顾护阳明、瘥后调理诸法有效[11]。绍派伤寒对于江浙沿海的H7N9禽流感独具优势,其寒温一统、注重祛邪、强调透表、治伤寒独重阳明、用药轻灵的学术特点对H7N9禽流感的中医药治疗具有现实指导意义[12]。甲型H1N1流感为“疫疠之邪”,在不同地区流行,有夹寒、夹湿、偏寒、偏热等之异,可参考俞根初的“伤寒兼疫”诊治方法[13]。
绍派伤寒于仲景伤寒学说,一是有创新之处,二是通俗实用。正如张山雷所说:“且言虽浅近,而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老医宿学,得此而且以扩充见闻,即在后生小子,又何往而不一览了然,心领神会。”(《通俗伤寒论·张序》)
绍派是一个群体,本书仅收录11位代表医家,其他医家尚未论及,许多绍派伤寒精华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我们要以习总书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指示精神为方向,大力弘扬绍派伤寒,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目标,为促进健康中国建设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