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叹贵人看病四难,汉和帝命官员便服就医
一、案例
郭玉为人仁爱不自傲,素日在宫廷行医,闲暇时为百姓仆役治病。但是总有王公大臣对汉和帝抱怨,郭玉的医术并非他表现的那样精湛,在为贵人们医治时,郭玉时常出现疗效不理想的状况。面对大臣们的进言,汉和帝感到难以置信。仅凭脉象便能区分男女之别的郭玉,竟然受到权贵的质疑。
汉和帝召见郭玉追问其中的原委,郭玉回答:“所谓‘医’者,就是要在诊治病人时,尽心尽意地思考如何医治患者,才能做到诊断正确,治疗适当,施针灼艾,才能运用自如。人的身体构造十分精妙,诊治过程中要随着气血运行的规律施以针术。用针之时,一点细微的失误就会酿成差错。用针的神妙,全在于医生的心手之间是否能够协调相应。此中道理只可意会而无法言说。臣之所以给权贵治病效果总是不大好,是因为大臣们召我为他们诊治时,都是身处高位而俯视于我。他们颐指气使、盛气凌人的态度,使我怀着惊恐畏惧的心情来为他们诊治,治疗起来顾虑重重。像这样来进行治疗,有四种难处:贵人们往往自以为是,而不遵从医生的叮嘱,这是一难;平时保养身体不谨慎,饮食起居没有规律,膏粱厚味,不晓调理,这是二难;筋骨不强健,身体羸弱,经不起过强的治疗方法,不能根据病情来使用药物,这是三难;四体不勤,贪图享乐,好逸恶劳,从来不锻炼身体,气血瘀滞,经脉不通,这是四难。针刺深浅各有限度,用针之时机有忌宜,如果我怀着恐惧的心理和谨小慎微的顾虑,哪还有什么心思用在治病上面呢?这就是为什么我为王公大臣们诊治疾病,但效果不佳的原因。”
汉和帝对于郭玉的回答十分认同,便叮嘱贵族们改变好逸恶劳、自以为是等习惯。凡有王公大臣想找郭玉看病,都要换下身上的锦袍,穿成平民的样子,与平民一起到郭玉处看病。此后,郭玉再为贵人们治疗,鲜有不见好转者。
二、解读
1.郭玉拯救大众,不分贵贱,不问贫富,一视同仁,“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充分展示了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无论是否为医生,在面对他人时,都不应仅凭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给对方贴标签,不论贫富都应当一视同仁。
2.郭玉总结的诊治权贵“四难治”与扁鹊的“六不治”一样,提出了正确的“疾病观”,非常值得后世的医生和病人们深思。郭玉以仁者之心,敬业济世,用精湛的医术,守护一方百姓安康。
三、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