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所有消化问题引起的胃部不适的总称,往往表现为嗳气、胀满、上腹部或胸部啮咬样或烧灼样痛。偶尔的消化不良可以由进食过饱、饮酒过量、服用止痛药(如阿司匹林等)等引起,在精神紧张时进食或进食不习惯的食物也可引起消化不良。慢性持续性消化不良可能由精神因素引起,也可能由某些器质性消耗性疾病,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等引起。
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肝主疏泄。脾胃亏虚,运化失调,或肝气郁滞,疏泄失常,均可引起或诱发本病,当以疏肝理气、健脾开胃为治,可辨证选用中成药治疗。
【中成药内治法】
1.脾虚气滞型:主要表现为胃脘痞闷或胀痛,纳呆,嗳气,疲乏,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弦。当以健脾和胃、理气消胀为治,可选用香砂六君丸、香砂和中丸,或香砂平胃散等,口服。
2.肝胃不和型:主要表现为胃脘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心烦,嗳气频作,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当以理气解郁、和胃降逆为治,可选用宽胸舒气化滞丸,或逍遥丸,或木香顺气丸,或枳术丸,或柴胡舒肝丸,或胃苏颗粒,或气滞胃痛颗粒,或四逆散,或朴实颗粒,或枳术宽中胶囊等,口服。
3.脾胃湿热型:主要表现为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或口苦,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或呕吐,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当以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为治,可选用葛根芩连片,或黄芩片,或黄连胶囊,或三仁合剂等,口服。
4.脾胃虚寒型:主要表现为胃脘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或纳呆,疲乏,手足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当以健脾和胃、温中散寒为治,可选用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片、口服液),或暖胃舒乐片,或小健中合剂等,口服。
5.饮食积滞型:主要表现为脘腹胀满,时呕酸腐,嗳气频作,大便不爽,或夹有不消化物,小便短少,舌红苔白厚腻,脉滑。当以健脾消积为治,可选用山楂丸,或健胃消食片,或复方鸡内金片,或麦芽片,或小儿消积丸等,口服。
【中成药外治法】
1.黄芪注射液:将纱布1块放置于黄芪注射液中浸透后取出,或取吴茱萸粉适量,用黄芪注射液调匀,外敷于肚脐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并时用热水袋热敷,或用电吹风热挡吹拂,每日1~2次。适用于脾胃虚寒型消化不良。
2.藿香正气水:取纱布一块,用藿香正气水浸透后取出,外敷肚脐处,再用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一换,并时用热水袋热敷,或用电吹风热挡吹拂,每日1~2次。适用于脾胃虚寒型消化不良。
3.小儿健脾贴膏:每晚洗浴后,取本品1张,外贴于肚脐处,固定,每2日换药1次,并时用热水袋热敷,或用电吹风热挡吹拂,每日1~2次。适用于脾胃虚寒型消化不良。
4.三黄片:取本品2片,研为细末,用米醋适量调为稀糊状,置于伤湿止痛膏中心,贴肚脐处,10~15小时后取下,一般一次即效,为巩固疗效,可再贴2~3次。适用于脾胃湿热型消化不良。
5.逍遥丸:取本品10丸,研细,清水适量调糊,外敷于肚脐处,加食盐少许,再用黄豆大小的艾粒施灸,酌灸3~6壮,隔日1次,连用3~5次。适用于肝胃不和型消化不良。
6.黄连胶囊:取黄连胶囊2粒,去掉胶囊衣,将药粉置于伤湿止痛膏中央,外敷肚脐处,固定,每日一换。适用于脾胃湿热型消化不良。
7.丁桂温胃散:外用,将药粉少许放于膏药中央,贴患处。适用于脾胃虚寒型消化不良。
8.温胃止痛膏:本品为贴膏剂,外用,每日1贴。第1天贴神阙穴(肚脐),第2天贴中脘穴(心窝上正中到肚脐正中二分之一处),以后两穴交替敷贴,痛重者可贴患处,2周为1个疗程。适用于脾胃虚寒型消化不良。
9.香连丸膏:取香连丸3克,凡士林3克。将香连丸研细,与凡士林调匀备用。将脐部洗净,取本品适量外敷肚脐,包扎固定,每日一换。适用于脾胃湿热型消化不良。
10.复方丁香开胃贴:本品为贴膏剂,外用。置药丸于胶布护圈中,药芯对准脐部贴12小时以上,每日1贴,3贴为1个疗程。适用于脾虚气滞型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