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二十多年前,我从中医药院校毕业以后,被分配到一家三级西医医院工作,在临床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我分别从事了呼吸科、消化科、心血管科、儿科、急诊科等科室的临床工作。后来有四个临床案例,让我决定放弃西医临床工作,通过考取中医专业研究生的方式又回到了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岗位。第一个案例是一位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天气转凉时发病,住院后糖皮质激素、氨茶碱都用了,但是哮喘不能缓解。当时我的中医知识仅是在学校书本上学习的那些,我根据中医“哮病”发作期进行辨证,以射干麻黄汤为主方进行加减,用药后效果显著,中药和西药联用,取得了快速缓解哮喘的效果。第二个案例是一位患消化性溃疡的30多岁的患者,每次在晚上12点到凌晨1点就发作胃痛,用了654-2、雷尼替丁等药物,疼痛不能缓解。我就思考,在一天之中阳气最弱的时间发生胃痛,按照中医辨证,应该属脾胃虚寒。于是我就让患者在白天服用了附子理中丸,那天夜里,他没有发生胃痛。第三个案例是一个7岁的孩子,因为感冒引起病毒性心肌炎,治疗半个月后心率降不下来,一直在每分钟130次左右,我便用中医经典名方——炙甘草汤治疗。患儿用药后心率很快稳定了,降到了每分钟85次,恢复了正常心率。第四个案例是急诊科收治的一名肺部感染的患者。他治疗将近一周了,体温一直在39℃以上,患者虽然体温增高,但是脉象沉细,少阴脉沉反发热,我就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方剂,患者体温很快恢复正常,病情被控制住了。经过上述临床案例,我决定放弃当时已经比较熟练的西医临床工作,考取了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师从河南中医药大学的李建生教授,攻读方向为中医药防治老年病。三年后,我又考取了导师的博士研究生。2010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从事中医博士后工作,师承首都名中医姚乃礼研究员。此后,在十余年的中医教学、科研、临床工作中,我深感中医理法方药独具临床特色和优势,尤其是在创办银川易德中医医院以来,体会到基层中医医院可以很好地把临床教学和科研成果相结合,走好“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发展中医之路。
一、编写目的
我在银川易德中医医院的诊疗工作中发现,临床有很多的常见病、多发病、大病、慢性疾病患者,或西医治疗不能被接受的患者,或者经过手术、急救、放疗和化疗后生存质量及健康状况欠佳的患者……他们仍然需要得到临床有效的救治,而中医治疗成了大多数人改善健康状况的重要途径。分析中医的临床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①参与慢性疾病的治疗和改善老年性疾病的预后;②针对患者大病初愈后的康复调理;③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妇科疾病;④治疗男科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⑤治疗儿童常见的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患;⑥改善和促进神经精神性疾病的治疗和康复;⑦从脏腑表里论治难治性皮肤疾病;⑧其他西医尚未取得良好疗效的疑难疾病;⑨各种肿瘤手术和放化疗后的减毒增效治疗,以及癌症晚期的康复治疗;⑩西医手术、重症急救治疗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创伤后的康复治疗。临床实践证实,中医通过扶正祛邪治疗,可对慢性病、老年病、大病、久病及术后患者发挥其独特的临床效果。此外,中医学重视整体调节,从全局着眼,在诊治多系统、多器官、多组织的综合病变,疑难疾病,以及功能性、原因不明的病证,心因性疾病及心身疾病等方面有显著优势。中医特色的非药物治疗,通过使用器械或手法,进行整体功能综合调节和协助人体自然康复,因人施用,辨证施治,从而促进其实用性和有效性的增强和提高。
银川易德中医医院通过多年来的临床实践,以“是否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是否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标准,坚持走学好中医、用好中医、发展中医的临床之路。在每周两次的查房过程中,从患者的西医疾病诊断、中医辨病辨证、临床处方用药、非药物疗法应用等方面,进行教学、讨论、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双向沟通、治疗效果反馈等。这些教学和讲解让患者和临床医生都受益匪浅。基于这样的教学查房在青年医生临床能力提高、优秀中医人才培养、临床思维和治疗方法应用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我们团队把查房教学的内容真实记录下来,编写成《刘敬霞教学查房实录》,让这些经验和心得能够惠及更多的中医临床工作者,从而更加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二、内容和特点
《刘敬霞教学查房实录》的内容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主管医生对病历的汇报。主管医生对要进行查房的患者进行病历汇报。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状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望闻问切、辅助检查、西医诊断、中医诊断、辨证分型、诊疗计划等方面。
第二部分:主管医生提出临床问题。针对患者入院后的诊断问题、辨证问题、治疗方案、效果分析、前沿进展等内容,主管医生提出临床问题,床旁随机分配问题,每位医生均有需要回答和讨论的问题。
第三部分:病历讨论。由每一位医生对主管医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之后查房人员对所回答内容进行讨论,最后确定参与讨论的医生较为集中的意见,由主管医生同组者进行意见的梳理和记录。
第四部分:查房讲学。刘敬霞对所查房病历进行讲解,主要内容包括病历书写的点评和指正、西医诊断的意见及诊断依据的补充和完善、中医病名和沿革、中医辨证的准确性和分析、中医理法方药的论证、非药物疗法的选择和应用、中西医诊断和治疗的互通与区别、中医经典和科研成果的应用等方面。
三、编写和致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银川易德中医医院的全体医生均参与了查房、讨论、记录,集思广益,最后完成写稿、校稿、统稿和定稿,感谢大家和整个团队。特别感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黄春雁老师的大力帮助。
尽管编写团队对本书的编写十分重视,但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书中可能存在的缺点和错误之处,敬祈不吝指正,以便改进,为后续编写质量的提高而不断努力。
本书可供所有从事中医医疗的工作者参考使用,也可用于中医院校的临床教学;对于西医临床医生,同样不失为一本可以参考阅读以扩展思路和提高临床能力的医学书籍。
编 者
20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