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例
一、序言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列有方书十一家,可惜这些书早已亡佚了;《后汉书》无《艺文志》,更无从得知有哪些方书。现存最早的古方书仅有东汉末年张机(仲景)编著的《伤寒论》了。它流传一千七百余年,医林传诵,经久不衰,至于内容、价值之高众所周知,已用不着以过多文字来絮叨了。但有令人所不解的就是该书注者将近五百家,而学习者愈多困惑,无他,众说纷杂,人人以为能传仲景之真,世无仲景,又有谁能定其是非之真呢?
我们有个想法,一个时代的医药文化思想总有一定范畴,《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医学之书,当然不会跳出该时期医药文化思想圈外。后世注家,紧紧地以自己生存时代的医药文化来讲《伤寒论》,那么郢书燕说之谈,是绝对难免的,“旧注随文附会,难以置信”,清·吴谦早就有此感觉了。
《伤寒论》一书,一般说是难读、难懂。我认为学习它,首要是“正文字”。文字还未弄清,而说能解微言,通大义,那好像是呓语。
柯琴说:“《伤寒论》已非仲景之旧,其间脱落、倒句、讹字、衍文,不将全书始终理会,先后合参,彼此矛盾,黑白不分。”(《伤寒论注·自序》)
柯琴所说的《伤寒论》里之衍误脱倒是可信的,但只靠“先后合参,始终理会”就能整理好《伤寒论》也是不够的,似还需要做一番校勘功夫,这样才会对于《伤寒论》的研究有些益处。
《伤寒论》的第一注家是成无己,有人将他比作像王冰注《素问》一样,有功古典医籍,这是当之无愧的。清·曹禾说:“成无己宋嘉祐时人,后聊摄入金,遂为金人。正隆丙子(1156)年九十余尚存。《伤寒论》无己研究终身,深有所得,故其注释简谨。”(《医学读书志》)
因此,我们校勘《伤寒论》就采用了成无己注本。为什么?请看:
清·莫枚士说:“王叔和次《伤寒论》,成氏即用其本,由晋而唐而宋,即此本。”(《研经言》卷一)
清·陆懋修说:“《伤寒论》见《隋书·经籍志》,隋时必有定本,惜无可考。今按成无己于原文‘坚’皆作‘硬’,且于欲作‘坚瘕’句,改为欲作‘固瘕’,则愈疑避隋文帝讳,如曹宪之避炀帝而改《广雅》为《博雅》也,可见聊摄所据,尚是当时原本,是可贵矣。”(《伤寒论阳明病释》)
根据以上两氏所说,采用成注本作为底本,是理所当然的。如何进行校勘工作呢?就是依据宋·林亿校《素问》的遗规,“搜访中外,裒集众本,寖寻其义,正其讹舛……又采汉唐书录古医经之存于世者……而考正焉”。
“论文东汉应属古,仲圣曾标古训求。”意思是说,学习《伤寒论》还需要搞清楚其中训诂部分。该书有许多字词古义,历代注家们可能认为无关重要,所致力的只着意于阐述大义、补充新见、分析病证、区辨方药,无疑,这些都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忽略了正确理解原文,那就容易脱离《伤寒论》本义,而所谓辨证云云,也只是注者一家之言而已。
让我举几个例子,请看一下训诂对于学习《伤寒论》有无必要吧!
《伤寒论》第十二条,“啬啬恶寒”:按“啬”无寒的意思,这怎么讲呢?“啬”读如“”,音同字通。《说文·水部》:“,不滑也。”肌肤因寒粟起,抚触不滑,因而引申形容寒貌。一般说,人若觉寒,就云冷瑟瑟的。《白虎通》云:“瑟者,啬也。”
淅淅恶风:按“淅”字在《说文》《广韵》里都无风寒的意思,只在医书里有这样说法。《素问·刺疟》“先淅然起毫毛,恶风寒”,细绎“起毫毛”三字,就是“淅”字的古义,“起毫毛”,说俗了就是起鸡皮疙瘩。
翕翕发热:“翕翕”是形容像火烧一样,天津俗语是烧得像锅边。《广韵·二十六缉》:“翕,火炙。”
第五十条,“何以知之然”:赵本无“之”字。其实这不是“之”字的有无问题,而是既断错了句,又对“然”字的误解。“然”有“则”义,见《古书虚字集释》卷七。“然”字宜属下读,这应该是“何以知之,则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岂不文从字顺,还说“之”字的有无做什么。
说到这,如果讥训诂学为死抠字眼,我看还比囫囵吞枣好,因为枣就是吞下了,也恐不知其甘的味道啊。
“医有南阳百世宗,伤寒疑义尚重重。”在《伤寒论》里,有方证不合之处,有方药较杂之处,柯琴、舒诏、黄元御等曾列举了一些,但并未剔抉无遗。仲景自序说“博采众方”,这一百一十三方,其中仲景之方有几?在《伤寒》注本里,似乎未曾有提到的。据著录载称仲景所著尚有《汤液经法》,其书与《伤寒论》有无联系,无如该书早已亡佚,无从查考,只有俟诸高明。
二、例言
本书正文之外,首列成注,次校文,再增注。成注分条逐录,至于校、注两项,则用阴文与阳文不同序码于正文右上角标出。
本书校文,是以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影印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明赵开美本为底本,另外根据其他六种善本对校。原书繁体竖排,今改为简体横排,凡涉文字前后顺序的“右”“左”,保持原貌,不予更改。
凡古医籍引用《伤寒论》而文字相异,则酌采引,作为旁校。至于医家提出之校文,在注文里不便插入者,就列于校文栏内。
无论衍误脱倒,原文绝不改动,如需说明者,则加说明。
校文之下,有的加按语。但遇义可两存,难以确断者,就仅列校文,不加别白,俾免孟浪。
关于注文引用,主要择要采用一说,但论证不同,而均有参考价值者,则兼采用。
旧说不当,或于字句漏予注解,则酌加补注。
语译之法,主要依照正文文义,并参考注文、校文,进行直译,力求符合原文。
原《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辨痓湿暍脉证》旧载篇首,但医家多认为非仲景所作,兹移存于后,以寓不废之意。
三、采用书刊
善本书目
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元初刻本
2.四部丛刊本(即明刻本) 简称丛刊本
3.明熊氏种德堂校刊本
4.明同德堂刻本 简称同德本
5.四库全书本(文渊阁本) 简称四库本
6.日本天保乙未年跻寿馆刻本 简称天保本
旁征书目
1.《金匮玉函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据何义门鉴定影印本 简称《玉函》
2.《脉经》四部丛刊影印元广勤堂刊本
3.《诸病源候论》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简称《病源》
4.《备急千金要方》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简称《千金》
5.《千金翼方》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简称《翼方》
6.《外台秘要》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简称《外台》
7.《伤寒总病论》1937年商务印书馆刊印本 简称《总病论》
8.《伤寒微旨论》1914年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简称《微旨论》
9.《伤寒百证歌》元刻本 简称《百证歌》
10.《伤寒九十论》1912年双流黄氏济忠堂刊本 简称《九十论》
11.《伤寒类书活人总括》清道光八年鲍氏刊活字本
12.《伤寒类证活人书》清刻本 简称《活人书》
13.《伤寒补亡论》清宣统三年武昌医馆据太平轩本重校刊本
14.《太平圣惠方》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简称《圣惠方》
15.《圣济总录》196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简称《总录》
16.《阴证略例》商务印书馆《济生拔萃》影印元刻本
17.《伤寒明理论》清刻本 简称《明理论》
18.《伤寒准绳》清康熙三十八年金士云虞氏刻本 简称《准绳》
19.《永乐大典》中华书局影印残本
各家注释书目
1.方有执 《伤寒论条辨》
2.喻昌 《尚论篇》
3.程应旄 《伤寒论后条辨》
4.张璐 《伤寒绪论》
5.张志聪 《伤寒论集注》
6.柯琴 《伤寒来苏集》
7.吴谦 《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
8.舒诏 《伤寒论集注》
9.尤怡 《伤寒贯珠集》
10.周扬俊 《伤寒论三注》
11.汪琥 《伤寒论辨证广注》
12.沈明宗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
13.钱潢 《伤寒溯源集》
14.张兼善 《伤寒发明》
15.张锡驹 《伤寒直解》
16.黄元御 《伤寒悬解》
17.沈尧封 《伤寒卒病论读》
18.陈念祖 《伤寒论浅注》
19.唐宗海 《伤寒论浅注补正》
20.陆懋修 《伤寒论阳明病释》
21.周学海 《伤寒补例》
22.孙鼎宜 《伤寒论章句》
23.范式则 《伤寒论辨解》
24.陈恭溥 《伤寒论章句》
25.曹家达 《伤寒发微》
26.周岐隐 《古本伤寒心解》
27.孙世扬 《伤寒论字诂》
28.余无言 《伤寒论新义》
29.陆渊雷 《伤寒论今释》
30.丹波元简 《伤寒论辑义》
31.丹波元坚 《伤寒论述义》
32.山田正珍 《伤寒论集成》
33.山田业广 《九折堂读书记》
由于我们水平所限,本编难免疏漏错误,竭诚伫盼着医林同志们进而正之。
郭霭春 张海玲
1995年识于天津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