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
右三味咀,赵本无“咀”二字。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成注】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又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甘草姜附相合,为甘辛大热之剂,乃可发散阴阳之气。
(30)问曰:证象阳旦①,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②,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语③。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①?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②赵本无“则”字。为风,大则②赵本无“则”字。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③赵本作“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④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⑤,赵本作“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④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⑥与芍药甘草汤,尔乃⑤胫伸,以⑦承气汤,微溏,则⑧止其语,故知病可愈⑨。
【成注】
阳旦,桂枝汤别名也。前证脉浮医统本作“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与桂枝汤证相似,是证象阳旦也。与桂枝汤而增剧,得寸口脉浮大,浮为风邪,大为血虚,即于桂枝汤加附子,温经以补虚,增桂令汗出以祛风。其有治之之逆而增厥者,与甘草干姜汤,阳复而足温,更与芍药甘草汤,阴和而胫伸。表邪已解,阴阳已复,而有阳明内结,谵语烦乱,少与调胃承气汤,微溏泄以和其胃,则阴阳之气皆和,内外之邪悉去,故知病可愈。
【校勘】
①此:《玉函》卷二作“之”。
②则:《玉函》卷二作“即”。
③病证:《玉函》卷二作“其形”。
④参:《玉函》卷二作“于”。
⑤燥:天保本、《永乐大典》卷三千六百十四并作“躁”。
⑥重:《玉函》卷二无“重”字。
⑦以:《玉函》卷二作“与”。
⑧则:《玉函》卷二无“则”字。
⑨故知病可愈:《玉函》卷二“病”上有“其”字。
【注释】
①阳旦:《千金方》卷九:“阳旦汤治伤寒中风,脉浮,发热往来,汗出恶风,头项强,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按绎《千金》之文,上既云“阳旦汤”,下又云“桂枝汤主之”,则成注所谓“阳旦,桂枝汤别名”之语可信。但《外台秘要》卷二引《古今录验》以桂枝汤加黄芩为阳旦汤,是又少异。山田业广曰:“阳旦乃桂枝汤别名。”《尔雅·释诂》:“旦,早也。”《说文》:“旦,明也。”引申之为凡物之始,如岁旦、月旦是也。夫桂枝之一方尤为众方之祖,故六经初起,皆可通用。
②厥逆:谓冷感上及腕肘胫膝。
③语:病中梦话。《集韵·二十四盐》:“,疾而寐语也。”又“”通“谵”(zhān詹),多言、乱言。
④更(gēng庚)饮:“更”,改换。“更饮”,即改换饮服。
⑤尔乃:即“若乃”。见《古书虚字集释》卷七。
按:此条与本论各条文例不类,似为后人释文混入者。尤怡曰:“此即前条(指二十九条)之意,而设为问答,以明所以增剧及所以病愈之故,然中间语意殊无伦次,此岂后人之文耶?”(《医学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