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④ 甘草半两⑤,炒⑥ 白术七钱半⑦ 黄芪一两一分⑧,去芦⑨
上剉麻豆大,每抄⑩五钱七⑪,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⑫。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瘥。
【衍义】
此证风湿,皆从表受之,其病在外,故脉浮汗出。凡身重,有肌肉痿而重者,有骨痿而重者。此之身重,乃风湿在表,故不作疼,虚其卫气而湿着为身重。由是,以黄芪实卫,甘草佐之;防己去湿,白术佐之。然则风湿二邪,独无散风之药何耶?盖汗多,知其风已不留。以表虚而风出入乎其间,因之恶风尔。惟实其卫,正气壮则风自退,此不治而治者也。若其有喘者,湿中兼寒也,则加麻黄以散之;若风内应肝木,伤其胃,中不和者,则加芍药以泻之,芍药味酸,能自土中泻木;若气上冲者,则加桂枝以散其逆;若下有陈寒者,谓下焦肝肾之分,则加细辛以温之,细辛散里之表药也。服后云云者,方中另作一段,然考之当在下有陈寒加细辛之后,连为一段。何则?细辛佐防己去寒湿,黄芪实表,表尚全实,则湿不退,所以皮中如虫行;表实未全,则阳气未周,于是从腰以下其陈寒者,犹得如冰。必以被令温,助接其阳,使之微汗。
【校注】
①脉浮身重:李彣曰:“脉浮者,风也;身重者,湿也。”
②汗出恶风:吴谦曰:“浮而汗不出恶风者为实邪,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汗之;浮而汗出恶风者为虚邪,故以防己、白术以去湿,黄芪、甘草以固表,生姜、大枣以和营卫也。”尤怡曰:“风湿在表,法当以汗而解。乃汗不待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驱之肌肤之里。”
③防己黄芪汤:《玉函》、《脉经》卷八第二并作“防己汤”;《活人书》作“汉防己汤”。按:《本草经》:“防己主风寒,疗风肿水肿。”“身重”为脾病,防己治水侵于脾。本书《水气病脉证并治》治风水用防己黄芪汤,其与治风湿之同用一方者,水与湿性相近也。
④防己一两:《千金》卷八第八、《外台》卷十九并作“汉防己四两”,《三因方》卷五“防己”亦作“四两”。汪昂曰:“防己大辛苦寒,通行十二经,开窍泻湿,故以为君。”魏荔彤曰:“防己,宣风除湿之品……而防己大不同于麻黄之用,除湿驱风,而无解散之性。”
⑤半两:《千金》《外台》《三因方》并作“二两”。
⑥炒:《外台》“炒”并作“炙”字,《医方类聚》卷一百二十七引同。
⑦七钱半:《千金》《外台》《三因方》并作“三两”。
⑧黄芪一两一分:《千金》《三因方》并作“黄芪五两”;《外台》作“蜀黄芪五分”,《论注》《正义》《悬解》并无“一分”二字;《本草纲目》卷十八“防己”条引作“黄芪二两二钱半”。
⑨去芦:《金匮注》《论注》《心典》《正义》《悬解》并无此二字。
⑩每抄:《本草纲目》引作“每服”。
⑪钱七:元刊本、明刊本、吉野本并作“钱匕”,“七”“匕”仍形近致误,当作“匕”为是。
⑫喘者加麻黄半两……加细辛三分:《千金》无此三十六字。黄元御曰:“以上二方,分二煎法加减,俱非仲景法。小青龙喘者,去麻黄加杏仁,此云加麻黄,大抵后人所补也。”
【白话解】
风湿病脉象浮,身体沉重,汗出怕风的,可用防己黄芪汤主治。
(二十三)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①,身体疼烦②,不能自转侧③,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④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⑤,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