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瑶医药与中医药
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居住环境、生活习惯,瑶医用药与中医用药有其不同之处,包括药的性味、功能、主治、组方机制,以及品种来源、用药部位、炮制方法等。
中药有四性五味之说,而瑶药有五性和八味,其中五性为寒、热、温、凉、平,八味为甜、苦、酸、咸、涩、辣、淡、麻。中药有归经理论,而瑶药无归经之说。瑶药具有独特的分类方法,根据药性将药物分为风药、打药和风打相兼药。“风”即柔弱、柔软,“打”即坚硬、坚强,因此风药具有和缓、平调腑脏功能的作用,如白九牛(那藤)、紫九牛(翼核果)、大钻(厚叶五味子)、小钻(南五味子)等;而打药则作用刚峻、起效迅速,具有驱逐邪气之功,如入山虎(两面针)、上山虎(海金子)、下山虎(滇白珠)、猛老虎(白花丹)等。此外,瑶药的命名颇具特色,其将一些传统常用药物根据药物的形态、性味功能及临床应用特点归纳为“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这些传统瑶药(共104味)被后人称为“老班药”(即祖上传下的药物之意)。瑶医认为“虎”类药物性能峻猛,见效快,多为消肿止痛类药,有一定的毒性;“牛”类药物性能强劲有力而持久,多为舒筋通络、强筋壮骨、补肾类药;“钻”类药物性能强劲攒透、通达经络、透利关节,多为行气止痛、散瘀消肿药;“风”类药物性能多样,多为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调经类药。
瑶药方剂组方理论独具一格。首先,瑶医以盈亏理论指导临床诊断及用药,组方时根据药物的特性,同时根据瑶医的组方原则,将主药、配药、引路药相互结合,使之更好地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当然,瑶药方剂的组成虽有主药、配药、引路药的不同,但在具体应用时,可根据不同病证、病情合理运用,不必样样俱全,但主药是必不可少的。其次,瑶医的处方简而精,用药灵活,理论独特。例如,瑶医常以动物之间的相克关系来指导用药,如观察到猫能捉老鼠,就用猫骨配他药治疗老鼠疮(即淋巴结核);蜈蚣怕公鸡,就以公鸡的唾液来治疗蜈蚣咬伤等。在瑶医治病配方中类似的例子很多,他们把深奥的医学科学原理形象化,并与生活结合起来,以便记忆、传授及使用。瑶医用药基本上采用瑶山盛产的草药及动物药,药材以鲜用及饮片为主,部分经特殊炮制后使用。瑶医根据天、地、人“三元和谐”,万物消长“盈亏平衡”等理论及“祛因为要”“风亏打盈”等治疗原则和临床实践经验,按照药物特点将其分为“风药”“打药”或“风打相兼药”。瑶医在诊疗中按需选择适合的瑶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组方简单有效。②药量机动灵活。③常用生鲜药物。④疼痛病证多用藤茎类药物。⑤药物多与动物的骨、肉同时炖服。⑥外用药多以酒、醋为引经药物。⑦用药注重人的体质和年龄。⑧养生保健方剂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