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从文化传统的角度讨论欧洲中世纪以来的贸易和扩张,所涉及的时间范围大约从公元9世纪到当代。这里讲的欧洲主要指一般所说的西欧,包括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经德国、奥地利到南欧的意大利及其以西的欧洲,不包括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
一、一种不断扩张的文明
欧洲文明,或今天我们泛称的西方文明是一种扩张性的文明。从其中世纪的历史就可以看出,扩张是它的本性,或者说它一有能力就进行扩张。当然,纵观人类的历史,曾有无数的国家或帝国先后兴起或消失,强大起来的国家几乎没有不扩张的,但历史上任何国家的扩张都限于一段比较短的时间,特别是往往缺乏一种长期支撑扩张的文化,一些庞大的帝国经过几十年的兴盛后就变得有名无实,然后很快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只有西欧中世纪的文化,从开始扩张以来就似乎没有界限。从总体上看,中世纪后期西欧依然远比东方的中国或印度落后,这是西方一些大师级的学者都承认的。比如,巴勒克拉夫说道:“一直到伏尔泰时代,土耳其和中国仍是文明生活的榜样,欧洲人只能投以羡慕和尊敬的目光。”他又说:“西欧于1500年仍然站在文明世界的边沿,比起这个时期最强盛、最先进的中国的明帝国……西欧黯然失色。”1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欧人开始来到美洲和亚洲,不久后又建立了美洲与亚洲之间的商业联系。
相对落后的国家征服比较先进的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如秦国战胜山东六国,统一中国。但西欧进入美洲和东方各文明古国,不是一般的朝代更替,而是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资本主义时代,它做到这一点,从其外部条件看,是通过贸易和殖民来实现的。所以,西方如何使用这些条件,发挥自己的文化优势,通过贸易和殖民,既使自己也使这个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是本书讨论的基本问题。
我们用了“贸易与扩张”这样的书名,主要想说明以下几点:
1.西欧的贸易具有扩张性,其扩张的方式是欧洲人特有的。所谓扩张性就是它以不断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当然,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商业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这样的,但西欧的独特性在于:如果它的武力不足,它就设法与你和平做生意,而一旦它认为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它就同时使用武装和商业的力量来实现这一点,中世纪以来一直到20世纪初都是这样。西欧人的这种贸易“风格”并非纯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但在世界上其他农耕文化中又很少见。世界上大多数文化,比如中国,商人活动范围的扩大或缩小与国家武装力量的扩张常常没有太大关系,政府一般都无意于为了维护或发展商人在远方的市场而与其他国家大动干戈。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其主要目的都不是为了通商,商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即使有一些也十分有限;西欧十字军东征的主要目的尽管开始时也不是为了通商,但商人在其中发挥某种关键性的角色,而且教皇还故意通过让意大利各城市商人得利的方法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资助。
2.量的扩张伴随着质的扩张。就中世纪来说,西欧人的扩张工具和技巧的提高非常快;从那时的世界看,他们在这方面的发展可说是首屈一指的。比如造船和航海的能力、各种经商和记账的方法和技巧,包括与经商有关的银行、汇票、保险、合伙或股份公司等,还有中世纪晚期和近代初期发展起来的特许公司(股份制的或管理性的),无一不是这样。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些发展均与国际贸易,特别是与远洋贸易有关。也就是说,一般的国内贸易,此类手段的发展就可能要迟缓得多,因为相关需要不会那么强烈。
3.由于在很长时间内,西欧人的贸易扩张从来都与武力扩张即征服与殖民结合在一起,所以本书也包括武力征服与殖民的内容,但我们一般都是从贸易的角度来看殖民活动,也就是说本书不系统地阐述西欧从中世纪以来的整个殖民过程,但其最主要的内容已经纳入了本书的视野。
4.由于着重于贸易与扩张的关系,所以本书偏重的是西欧各国的国外贸易,特别是远洋贸易。当然,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很难分开,而且中世纪时现代欧洲各国尚在形成之中,所以这里的“国”或“国内”、“国外”都还是很模糊的,甚至西欧与东欧的区分也不是那么清楚。或者说,“西欧”的概念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比如爱尔兰,现在可说是西欧的一部分,但在中世纪,它很难说是“西欧国家”,按照恩格斯的说法,爱尔兰是“英国的第一个殖民地”。2不过,爱尔兰被殖民的过程不是本书讨论的重点,我们讲西欧在中世纪的扩张和殖民时,重点是西欧在东欧、地中海东部、北非等地的活动。再者,像当代欧盟的扩张,也有一个外部贸易不断转变为内部贸易的过程,即一些原来不属于欧共体或欧盟的国家先后加入了这个组织,原来的一些对外贸易也就变成了内部贸易。还有,内部贸易本身也存在“扩张”,即深化和延伸至偏远地区。鉴于以上原因,本书在讲贸易时并不刻意区分内部和外部,实际上有时往往无法区分。但由于经商、运输和殖民中的许多重大创新大都是在国际或远洋贸易中发展起来的,所以本书的叙述重点更多地放在国际贸易和远洋贸易方面;又由于这一原因,本书常常把西欧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书中扩张这个词的定义是比较宽泛的,不能在太狭隘的意义上来理解,因为不同的时代它的具体含义也在变化。“二战”前盛行征服、殖民、贸易的扩张方式;“二战”后,扩张方式发生某种质的变化,一般表现为所谓新殖民主义的方式,或致力于站在世界分工顶端来谋取最大利益的方式。换言之,在当代武力扩张的条件已经不存在,或至少从表面上看已经不再灵验,西欧国家的扩张采用的主要是和平的方式,即以经济和文化本身的力量来进行,这也是一种扩张,可看成是扩张的新形式。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
二、一种持续的扩张体制
西欧的扩张是一种可持续进行的扩张体制(制度)的产物,这种体制是在中世纪里慢慢酝酿出来的。
人类历史上的许多扩张主要是军事扩张,以强大的军事力量迅速征服周边各地,然后又很快分裂或崩溃,蒙古帝国或亚历山大帝国都是这样。当然,也不乏像罗马帝国这样的先例,在扩张后相当长时间内维持着帝国的繁荣。罗马帝国的兴衰原因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乐此不疲的话题。这样一个帝国所需要的不仅是强大的军事力量,还必须有一种能比较长久地发展或维持自己的强大力量的制度。所以,罗马帝国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它是靠一种什么制度做到这一点的,它又是靠什么制度相当长久地维持自己的力量的,这些都是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对于那些延续时间较长的帝国或政权,人们常常归因于某种制度。比如,我们讲秦兼并山东六国,就强调商鞅变法的作用,特别是不分出身奖励军功的制度。如果我们更深入地考察一些重要历史现象,就会发现历史上越是持久的现象,其背后就越是有一套“可持续”的制度在支撑着。那么,15世纪以来,西欧在历经五百多年的扩张后依然强劲有力,是什么制度支撑着这种扩张呢?我们常说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但资本主义制度包含哪些内容?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吗?资本家剥削工人需要机器,但机器不是资本家自己能够发明出来的,所以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不能简单化。本书着重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导致中世纪后期西欧着手向全世界扩张的体制是什么?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个方面我们比较熟悉,那就是武力征服和殖民的制度,这里充斥着屠杀、灭绝人性的镇压和榨取,也就是马克思讲过的“火与剑”。对于这个过程,我们绝对不能低估,更不应该忘记。但另一方面,只有屠杀和血腥镇压是不会有资本主义的。历史上那么多的帝国和强国,哪个不是通过“杀人如麻”建立起来的?所以,当我们讨论欧洲是如何扩张的时候,决不能停留在“屠杀”或“榨取”的层面上,而是必须看它在这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方面,那是一种理性的、尊重科学和发明的发展体制。近代以来,它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化和意识形态,都与尊重科学和推崇创造性的工作分不开。
可以说,发端于中世纪西欧的扩张体制是一种发展体制。近代以来,这种发展体制就叫做资本主义制度,或者称为市场经济体制。大约10到15世纪的封建主义时期,也就是这种制度的酝酿时期,近代资本主义的许多因素开始萌芽。资本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西欧中世纪在几百年时间内缓慢酝酿的结果。我们从十字军运动中就可以看出,商人的利益和权利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农耕世界里,世界上其他地区或帝国的扩张一般都不太可能出现这种现象。就地中海地区来说,古代罗马帝国和中世纪阿拉伯帝国似乎也表现出这方面的一些特点,但要做到像中世纪意大利的城市那样,派出自己的舰队、在东地中海某些岛屿或地区开辟自己的殖民地,甚至像威尼斯那样竟然使第四次十字军向自己有利的方向转变等,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由此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制度,这种制度由许多因素构成,其中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是一个重要成分,但不是唯一的要素,否则我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将是不完整的。我们只要看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就知道,资本主义既是一种剥削关系,同时是一种新的发展体制,是一种与之前的各种社会完全不一样的发展体制。他们说道:
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可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3
在巨著《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从讨论商品、价值和价值规律开始,再进而讨论剩余价值。如果把秩序倒过来,《资本论》就不会有这样的深刻性。正是在这里,马克思向我们提出了资本主义起源研究的主要内容:这种绝对发展生产力的趋势是如何出现的。本书认为,这种趋势是在中世纪的几百年时间里慢慢孕育出来的。
三、西欧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扩张体制
西欧这样一种扩张体制是怎么形成的?这应该从它在中世纪特有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角度来探索。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除了世界各地的封建社会均存在的贵族对农奴(或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每一个上级对下级的经济要求,包括下层贵族对农奴的剥削,都受到较严格的限制。我认为主要是这个特点,促使欧洲中世纪的国王、贵族与商人一起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纵观历史上一些国家的扩张与不扩张,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如果掌权的统治集团能够比较容易地从自己的臣民手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一般就不会扩张,因为对统治集团来说,与扩张相比,压榨自己人民的代价比较小。也就是说,统治集团要取得额外利益是要付出代价的,他们总是在代价与收益的预期之间作出选择:如果通过强化压榨自己的百姓就能比较顺利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他们就不会扩张;反之,他们就团结起来一起扩张。历史上许多帝国的形成往往与那些地方某个民族形成国家的过程分不开。如果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奴役自己的人民受到多种限制,而对外扩张又能给各阶层都带来好处,那么各阶层居民就会踊跃介入扩张。西欧中世纪中后期的扩张虽然不属于国家形成时期的扩张,他们已经在文明社会中生活了上千年或一千多年,但是西欧中世纪的制度有一个相似的特点,那就是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榨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而如果统治阶级大举往外扩张则会得到各阶层人民的响应。扩张是各阶层广泛卷入的事情,没有这种卷入,任何扩张都不会持久。这也就是为什么郑和下西洋开始时轰轰烈烈,不久后就偃旗息鼓、寿终正寝的原因,它缺乏后劲,因为那只是封建王朝的一时冲动。
当然,扩张的手段、方式和条件在历史上并非一成不变。这里暂不论及武器等的变化,而只想指出以下三点:
1.古代和近代的扩张首先是军事扩张,而现代“扩张”一般是市场扩张。这不仅是因为人类文明程度提高了,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在现代世界上,各国大体都已做好了迎接市场经济的准备,先进国家已经无需通过武力征服强行将其纳入世界市场了。但从中世纪到近代,这种条件还不具备。所以扩张首先表现为征服与殖民,然后是贸易。在那些暂时无法征服的地方,则先行贸易,然后瞄准机会加以征服。英国在印度或西方人在南亚和东亚的大部分地区都是这样做的(东南亚的一些地区,如菲律宾,因为其文明程度接近于美洲,低于西欧,所以西方人采取了一开始就实行征服的方式)。
2.当我们把西欧中世纪的扩张与古代希腊或古代罗马的扩张作粗略的比较时,特别要注意这两种扩张及其体制是很不一样的。古代希腊人只在公民间实现某种制衡,公民的平等建立在对奴隶的压榨上,奴隶是直接或间接通过战争得到的外邦人;在中世纪的西欧,不存在奴隶这个阶层(尽管实际上存在少数奴隶),而且西欧中世纪晚期慢慢发展起一种思想,即承认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或者说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公民,这就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条件。我们知道,市场经济首先必须承认在市场上做生意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就会出现白居易在《卖炭翁》中描述的那种“宫市”,也就是不平等的买卖。严格地讲那不叫买卖。中国古代有繁荣的工商业,有大量的交易应该是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但也有大量的买卖肯定是不平等的。西方封建社会中不能说没有这种情况,但它得到了更有力的遏制,因为其城市在中世纪时基本上是自我管理的,各种商业联盟或城市联盟的成立也是为了保障这种公正性。本书第一编第四章介绍了西欧中世纪形成的那么多又那么详细的保护工商业者正常活动的法律和法规,这在其他文明的封建社会中极其罕见。所以表面上看,非市场因素在中世纪的东西方都广泛存在,但只有在西方的中世纪里才真正发展起一种追求市场经济的态度和做法。
3.中世纪西欧的国王们在财政上非常需要城市工商业的支持,但他们没有或无法把工商业牢牢控制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必要时向大商人或大银行家借款。当然,中世纪西欧国王们的借款有时带有某种强制性,向他国商人贷款时特别是这样。如果外来的商人或公司不答应国王的借款要求,他们的经商活动就可能碰到麻烦;但国王们出的利息通常很高,很有吸引力。由于这样的原因,西欧中世纪的银行或大商行都深深卷入与各国政府的借贷关系中。这些关系造成了一系列重要后果。比如,在国王与商人之间形成某种契约性的关系,国王们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大力支持工商业发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重商”。此外,不断出现的大公司的破产浪潮,也往往与它们过多卷入与政府的借贷关系分不开,因为国王们的信用有时是不可靠的,特别是在战争时期。比如,14世纪40年代的破产浪潮中,佛罗伦萨人持有的欧洲四家最大的公司破产了,它们的破产引发了连锁反应,到1346年,佛罗伦萨有350多家商号倒闭。因为这些大公司为了把钱借给统治者曾大肆筹款,靠自己的声誉向其他公司借了许多钱。但这样一种惨淡的局面竟然导致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那就是它使佛罗伦萨的商界得出两条经验:一条是“不要借钱给统治者”,另一条是“不要作为一个统一的国际公司来运转”。前者因上面提及的原因,很难实施,而后者却被证明是非常有用的,因为这样一来,在一个国家碰到的麻烦只影响公司在该国的分公司,不会拖垮整个企业集团。4西欧中世纪的公司或银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成熟起来的,在封建社会里,哪一个国家的商人或商业机构有这样的成长环境和经历?
总的说来,在西欧的封建制度中,国王的权力比较有限,教会和世俗贵族拥有较大权力,即使农民也有捍卫自己利益的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领主随便加重对自己的剥削。与此同时,城市或商人有较大的自主权,有能力发展成一股新鲜而富于创造性的力量,从而承担了开辟市场、走向远洋贸易的重任。国王或政府向贵族征税的权利受到严格限制,为了获得更多收入以便承担起管理国家的责任,他们只得通过大力支持工商业发展来获得税收。这种扩张性,与基督教普世主义的扩张性紧密糅合在一起,成为西方封建社会“重商”和致力于往外扩张的基本原因。简言之,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土地制度所具有的权力结构及基督教的宗教特性,使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成为可能。
四、欧洲近代扩张的特点
歌德在《浮士德》中曾这些描述近代西欧人的“航海”事业,即中世纪后期和近代前期西欧人扩张的一个特点:
出航时只有船两只,
回港时却增加到二十。
咱们干了多么伟大的事体,
请看船上满载而归的东西。
自由的大海解放思想;
做事情用不着仔细思量!
最重要的是动手快干:
咱们在捕鱼,也在捕船,
……
这叫作为目的不择手段,
有强权就有公理!
战争、海盗和买卖,
三位一体不可分开,
否则就是不懂什么叫航海。5
欧洲人就是这样走向全世界的。这种扩张的基本特点是残忍、屠杀和压榨,从这个角度看它与古代的征服和殖民没有太大区别。我们不能忽视西欧人曾经在世界上犯下的殖民暴行,特别是在长达400年的奴隶贸易中犯下的罪过。当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也告诫我们:“别忘了,大英帝国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发家的:漂洋过海用暴力和劫掠的手段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6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到这种种暴行背后的制度因素,这些制度因素使他们的征服有别于历史上的征服战争,体现了西欧历史文化传统的特点。由于中国读者对前一个方面有较多了解,所以本书的重点放在后一个方面,即着重于说明那些制度性的因素或体制。
历史上的征服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除了屠杀和毁灭之外,不曾在被征服地区留下什么值得称道的东西;另一类是多少留下一些有用的东西,即我们通常说的带去先进文化等。近代的征服和殖民属于后一类,但它与后一类又有不同,因为它不仅向被征服地区带来较多的新东西,而且还迫使它们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资本主义时代,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19世纪中期,马克思在讲到印度所遭受的苦难和发生的变化时,引用歌德的几句诗表达了自己的复杂心情。他说道:
总之,无论一个古老世界崩溃的情景对我们个人的感情来说是怎样难过,但是从历史观点来看,我们有权同歌德一起高唱:
“我们何必因这痛苦而伤心,
既然它带给我们更多欢乐?
难道不是有千千万万生灵
曾经被帖木儿的统治吞没?”7
我想,这也是我们对近代西方人对人类犯下的罪行的一种态度。
五、欧洲面临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的贸易与扩张的国际条件发生了某种根本性的变化。它既享受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但全球化也对它造成极大的冲击,或者说它有时也成为全球化的受害者了。今天的西欧,美国也一样,正越来越多地使用各种非关税壁垒来保护自己的产业,它们国内的许多行业越来越要求自己的政府加强保护,排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产品的竞争。一种在“二战”前很少见的情况也日益普遍化,即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不断扩大,使发达国家日益感到威胁。总之,西欧国家似乎越来越发现自己控制不了这个由他们创造出来剥削非西方国家的体制。世界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还可能发生许多我们难以想象的事情。
但我们有时也会产生一种疑惑:西方国家那么发达,为什么这么忌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而且按照我们的看法,在现行世界分工制度下,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的可能性很少,只有少数“幸运儿”才有可能挤入发达国家行列。既然如此,为什么西方国家对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进入他们的市场,会如临大敌般地恐惧不安?
这里其实是两个问题:从现实情况看,欧盟诸国的许多产品正越来越受到发展中国家产品的竞争,大有不胜招架之势;从心理上看,他们总是担心自己走向衰落,怕被其他国家超越,因为他们的强大是建立在超越其他国家的基础上的。可想而知,一旦被超越,下场将非常可悲。这种担心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文化仍然具有生命力的表现,如果对来自外部的挑战麻木不仁,依然沾沾自喜于自己曾经取得过的成就,那才真正是衰落的表征。
他们的一些产品难敌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与他们的高福利有关。高福利导致了生产的高成本,高成本导致非高科技的产品失去竞争力。2012年,我国有学者说道:
最近一段时间,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到几个数字:欧盟人口占世界9%,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25%,而福利开支却占世界50%。这几个数据突出表明了欧盟的高福利政策,也说明了这种政策为什么不可持续……
在欧债问题的中心——希腊,有人这样描述一个公务员的工作状态:上午九点上班,下午两点半下班,每天工作不超过五小时,每年休假不少于一个月,拿14个月薪酬,比私企高一倍,三天两头还能拿些奖金。
上述种种,要在其他国家基本上可以称作“白日梦”,但在希腊却是活生生的现实。所以有俗语称,“宁为希腊公务员,不做华尔街银行家。”当然,享受高福利的不仅是公务员,贩夫走卒也不例外。8
这里讲的是某种比较极端的情况,但欧盟各国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问题。可见,欧盟煞费苦心地建立各种各样的非关税壁垒,目的是保护自己某些产品的竞争力,以便为自己的人民保留一些就业岗位,但他们理论上不会放弃贸易自由之类的允诺。
至于欧洲的衰落问题,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就已出现。但在度过20世纪60年代的黄金岁月后,到80年代,这种思潮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有人称之为“欧洲悲观主义”。美国有学者认为,这些“悲观主义者是对的”!因为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西欧、中欧以及苏联都排在世界工业增长表格的末尾”。9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欧洲失去竞争力了吗?陈乐民先生指出,欧洲的“衰落”(注意:是failure,不是decline)有文化或历史传统的原因,即“历史包袱太重”,这是它与美国不一样的地方。所谓“历史包袱”,指的是作为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欧洲经历了更多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由此受到“比较强的社会民主主义和平均主义的影响”,“高税率、高福利”是这种影响的必然结果。这种情况加上老牌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较多地追求安逸和享受,导致西欧人的进取心或追求与美国人有所不同:“在美国,无论是消费者个人的消费观念,还是公司的推销产品的积极性,以及金融界投资的主动性和开创性,都是欧洲所不能及的,也可以说是欧美之间的一种文化差异。”10
这也许只是一部分人的看法,一些欧洲人似乎并不这样看,因为处理得好,高福利会带来社会和谐,并非必然会失去竞争力。比利时前首相居伊·伏思达在欧债危机尚不十分严重的2009年还写书论证道:能带领世界走出金融危机的只有美国、“金砖四国”、日本和欧洲四种力量,但前三种力量都显得力不从心,只有欧洲有这种能力。11从其后几年的情况来看,他似乎说错了,但我想还是让更长时间的历史来证明吧。
欧洲碰到了困难,这是事实。而且我觉得,欧洲人的想象力似乎不如以前了,或者说发生了变化。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19世纪中,欧洲人在殖民地也掀起铁路建设浪潮,如1845年英国在印度成立第一家铁路公司,到1902年英属印度有了42 000公里铁路。到1914年,荷属爪哇投入运营的铁路有2 288公里,法属印度支那也有了2 056公里投入运营的铁路。这种建设浪潮甚至引发一些人对未来的世界交通产生许多美好的想象。1879年,法国公共工程部长(Charles de Freycinet)曾委派一个委员会研究建造横跨撒哈拉沙漠的铁路的可能性。欧洲人中甚至出现了把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变成内陆湖泊的念头,1867年,有一部作品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生命之水沟渠下,荒芜大漠迎甘泉!灼热荒漠瞬间变,鲜爽之水起涟漪。”12当然,殖民地的建设以殖民利益为转移,但这些冲动和想象是由当时的铁路热潮激发起来的。欧洲人的这种想象力,现在还存在吗?当前他们关于使用清洁能源的宏大规划,是不是可以看成这种想象力的发展形式?
未来的事情就让未来去证明吧!无论如何,欧盟是当代世界的重要一极,在以下方面它在世界上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1.欧盟在世界上无形中起了南北桥梁的作用,而且它作为美国模式的一种替代模式,在当今世界也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它虽然与美国拥有同样的价值观,但还是有些不一样,这些不一样在今天看来也很可贵。比如,美国的对外援助只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0.1%,只有欧洲的1/3,如今欧盟提供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民事发展援助和全世界47%的人道主义援助,美国只占36%。这方面排名最高的19个国家中,16个来自欧洲。13欧洲的援助主要面向《洛美协定》的相关国家,主要是非洲、加勒比海沿岸和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所以它被称为南北的桥梁,是有道理的。
2.欧盟的实践向我们证明:一定程度的高福利与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是可以做到的,从21世纪最初几年欧盟的发展趋势中可以看到这一点,虽然具体处理上仍然有许多地方值得探讨。
3.尽管出现了英国通过公投退出欧盟的事件,这是欧盟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碰到的种种挫折的一个重要表现,今后也很难说不会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但长期来看欧盟的建立和比较成功的发展已经向世人证明,地区国家之间的联合是可能的,各国之间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宿怨是可以修复的。欧盟的联合和团结,消解了几百年来的法德冲突和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在这块大陆上爆发的)造成的仇恨,可以说预示了未来世界发展的一种方向,可看成是“二战”以来人类取得的最伟大成就之一。
最后,不能忘记,欧盟面临的困难,还与以下情况有关:几百年来,他们凭借自己的制度优势一度取得支配世界的地位,但到当代,各国都知道了这个道理,都在学习他们的体制优势,也就是都在使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扩张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的制度优势正趋于消失,欧洲国家必须在更加“平等”的基础上参与世界竞争。而当他们面临这样的形势时,其“历史包袱”发生了作用,使得他们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上显得有些老态龙钟。
在当代的扩张中,所谓的新殖民主义的作用正不断缩小,除非像美国那样拥有强大的军事威慑力量。也就是说,必须把美国与欧盟作某种区分:美国的利益很大一部分得自它的政治、军事优势及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这些是欧盟望尘莫及的。总的说来,就国际竞争来说,正变得比以往更加平等,老牌的发达国家对此不太适应,也是正常的。
但欧盟如果不妥善处理当前面临的种种问题,包括新一轮民粹主义的兴起,那么它进一步扩张的能力将受到极大的约束。它的东扩,特别是北约(主要参加者是欧盟国家)的东扩,也正给他们带来与俄罗斯正面冲突的危险。如果说,美国人对俄罗斯这个民族的性格不太了解,那么欧盟所属的大多数国家应该对这个民族有最深刻的认识。如果不能与俄罗斯和平相处,这是很危险的。
六、本书主要内容
本书除《前言》外,共分四编。
第一编讨论西欧在中世纪的扩张。在我国读者的一般了解中,似乎西欧的扩张是从近代开始的,这是误解。西欧文明的特点是一有能力就着手扩张,它在中世纪的扩张方向主要在东欧、东地中海、北非和大西洋岛屿。这一扩张无论在航海技术上还是在法律制度上都为地理大发现奠定了基础。
第二编讲述欧洲通过地理大发现(或称“新航路的开辟”)初步建立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过程,也就是展开世界性征服活动的开端。接着讨论文化传统与欧洲在中世纪末和近代初期向全世界扩张的关系。构成这一编的主要是作者近20年来发表的一些相关论文,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欧洲文明的扩张性,指出这种扩张性是一种体制,同时还讨论了欧洲中世纪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扩张体制的问题,并通过一些个案来说明这种扩张体制的种种特点。
第三编讨论欧洲近代早期为输出商品而争霸的过程,其内容紧接第二编,都属于商业资本主义时代。这里的争霸既是武力冲突,又是市场和原材料的竞争,其最终结果是资本原始积累,并在此前已有的基础上继续酝酿出进行全球扩张的技术和制度,为工业革命提供条件。商业战争和奴隶贸易或三角贸易是这一时期非常有特色的现象,西方有一些学者讳言他们的祖先曾有过的暴行与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是不符合历史现实的。
第四编讨论工业革命以来西欧的贸易与扩张:征服和瓜分这个世界、现代市场机制的发展和成熟、工业和贸易在全世界的扩散;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战后的非殖民化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对欧洲的双重影响。工业革命为人类带来了希望,把世界带进了一个新的时代,但也翻开了人类历史上很黑暗的一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人民才有可能真正享受工业革命带来的成果,但这一过程非常艰难,因为几百年来西方人造成的不合理的世界分工阻碍着非西方国家应用西方人的发明成果。当然,在看到新殖民主义或不合理的世界分工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有严重的阻碍作用时,必须同时看到两点:一方面,东方国家本身也存在许多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高潮中,这一由西欧人造成的世界分工体系,甚至连西方人自己也难以控制了,某种程度上它们也成了“受害者”。欧洲人发展起来的扩张体制,正被越来越多的非西方人所掌握,他们在不太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用武力来维持既得利益的情况下,必须在比较平等的基础上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竞争,世界的发展正在日益超越他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