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金国来使
次日清晨,文武百官齐聚大庆殿,等候着金国使臣递交国书。
几名两府执政的脸色有些难堪,这倒跟即将到来的金国使臣“羞辱”没什么关系。而是在前往皇城的路上,政事堂就收到来自于淮东紧急军情,得知了楚州兵变的消息。
碍于要接待金国使团,史弥远等几名执政没时间去商议处理楚州兵变之事,只能暂且压在心中先行前往大庆殿。
文武百官立班等待皇帝入殿的间隙,执政兼兵部尚书的宣缯有些按捺不住,往前跨了一步站在史弥远的身侧,轻声说道:“史相公,李全那厮终究还是反了,想要快速平叛恐怕不易。”
本来史弥远心情就不好,听到宣缯这句话脸色更是阴沉的可怕。
要知道归顺忠义军乃是史弥远的功绩之一,当年李全拿着山东十二州府的版图户籍上表宋廷,对于这份堪称白捡的收复领土胜利,帮助史弥远跟宋宁宗在朝野内外收获不少称赞。
特别那些不知道真相的民间百姓,简直把宋宁宗视为中兴之君,一扫往日里被金国欺辱的阴霾!
为了维系住这份功绩,这些年史弥远对于忠义军的许多越界逾矩行为,采取了放纵绥靖的姿态。
毕竟在宋宁宗跟史弥远的眼中,就算这群人是归顺而来的“忠义军”,本质上还是用来反金的炮灰,无非就是利用一下他们而已。
这种心态就类似于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来反洋人差不多,从始至终都没有视为真正的自己人。
结果谁能想到计划改不上变化,北方蒙古的崛起给了金国带来太大压力,他们对于忠义军这群“叛军”的态度,从最初的剿灭变成了招安。
本来夹在宋金之间的炮灰军团,一下变成了两头讨好的香馍馍,谁能获得忠义军效忠,谁就能形成军力上的此消彼长。
还好李全这人虽然有着独立军阀的想法,但在民族气节的影响下,依旧公然表态“宁做江淮之鬼,不为金国之臣”,没有做出判宋投金之事。
只不过宋朝对于武人的防范简直深入骨髓,没反心都得打压,更别说忠义军这种独立军阀。当时的淮东制置使贾涉,直接就认定忠义军是群“饥则噬人,饱则用命”的饿虎,得时时刻刻防止他们“反噬”。
直接命令江淮马步军六万余人,驻扎在忠义军营地的周围,防范之心就直接写在脸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不信任越来越深,许国的羞辱举动成为了引爆的导火索。现如今史弥远不仅仅功绩没了,还得面临平叛的压力,更重要金国使臣刚好就在临安。
万一这个消息被传送给金国朝廷,很难说对方不会兴兵南下,引发一场不可预估的大战!
“淮东那边还有没有传来什么最新军情?”
“李全部下刘庆福洗劫了楚州官署、仓储之后,便放火焚之一空,制置使许国得知消息在前往临安的道路上自缢身亡。”
许国也死了?
听到这个消息,史弥远意识到麻烦大了。
要知道南宋行政区域总共才划分十六路,淮东这一路的最高军政长官就是制置使。
虽然许国不是死在乱兵刀下,但只要他死了朝廷方面必须要严惩凶手给个交代,这就意味着没有继续安抚绥靖的空间。
开战是史弥远最不想看到的局面,打赢了还好,打输了皇帝还未亲政,自己这个宰相将背负全责,当年韩侂胄就是输了开禧北伐倒台。
有了前车之鉴,史弥远自然不想重蹈覆辙。
“史相公,淮东那边属于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余诸路忠义军很容易效仿叛乱,我们还是得早点拿出应对方案。”
宣缯忍不住催问了一句,平叛也好,安抚也罢,这种事情越早做出决定,就能把影响压缩到最低。
真要搞到两淮处处烽火,谁也不知道局势会走向何方。
就在史弥远跟宣缯两人窃窃私语之际,礼部鸣赞官高呼了一声皇帝即将要入殿,与此同时殿中侍御史开始整顿朝堂纪律,不允许文武百官再有任何动作。
没过多久,赵昀便从一侧踏入御台,然后端坐在龙椅之上目视前方。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次是意义超乎了大朝会的接待使臣,那么自然得展现出对皇帝的最高礼仪标准。为了强调这一点,就连杨太后都没有垂帘听政,防止金国使臣把赵昀视为少主。
“众卿平身。”
赵昀虚抬一手,示意百官可以起身。
“谢陛下。”
文武百官站立之后,赵昀目光横扫了一遍,发现站在前排的两府执政脸色都不怎么好看。
他下意识认为是与金国使臣有关,并没有过多在意,随即朝着站在身侧的押班王忠点头示意了一下。
王忠得到赵昀的授意,向前两步站在御台上高呼道:“陛下有令,宣皇城司亲从官毕荣海率部戍卫殿廷!”
这突然的一嗓子让殿内百官脸上写满疑惑,今日是接待金国使臣的仪式,与皇城司兵马戍卫殿廷有什么关系?
就算金国女真人再如何野蛮猖狂,也不至于朝堂之上对大宋皇帝动武吧,再说大庆殿内外还有着殿前司诸班直戍卫,哪需要特地征调皇城司。
就在众人疑惑不解之际,沉重的脚步声与甲胄的撞击声从殿外传来,只见毕荣海率领着一众换上了明光铠的皇城司兵马,沿着御道两侧长长铺开,一股尚武的气息直直扑面而来。
历代王朝都有专属的殿廷卫士,选拔标准相较于常规禁军,身形要更加的魁梧挺拔,并且身上甲胄要更为华丽精美。宋朝原本殿前司兵马兼任此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股英武气息越来越弱。
赵昀昨日从军器所回来的路上,特地安排了毕荣海率领皇城司兵马担任殿廷卫士,一方面是给金国使臣一个下马威,另外一方面给满朝文武感受下,皇城司兵马整顿后带来的蜕变。
从今日起,皇城司不再是朝廷的边缘部门,它将再度回到朝廷中枢的舞台。
还没等百官从震惊中反应过来,赵昀就开口朝着台下的礼部尚书曾从龙说道:“曾卿,可以宣金国使臣上殿了。”
“是,官家。”
曾从龙拱手领命,然后转身朝着殿外喊道:“宣金国使臣上殿!”
紧接着站在殿外的礼部鸣赞官接力,刹那间由近及远整个皇城内,都响彻着“宣金国使臣上殿”这句传令。
伴随着前方一道宫门的打开,十几名身穿金国女真服饰的壮汉,出现在众人的视野之中。
走在最前面的便是金国正使完颜宗里,他乃完颜氏皇族出身,目前担任职位为镇国上将军,性格粗鲁野蛮,并且对宋国有股打心眼里的轻视。
稍后跟随的是金国副使萧伯达,出身为曾经的辽国后族萧氏,目前在金国担任中议大夫,算是偏向于文臣。
至于更后面十来号人,就属于使团里面三节人从,包括御厨、文书、工匠、将校等等不同职业。
国信所主官魏成彦作为伴使人员陪同领路,脸上挂着一副讨好的谄媚笑容。这倒不是说他有多么贱骨头,而是惹怒了金国使臣往往吃亏的还是自己,朝廷方面是不可能为自己撑腰。
曾经就有过伴使“宁折不屈”,结果被金国这群野蛮人给打的半死,还被治了个接待不利之罪。
朝廷的软弱导致了官员的软弱,国信所的官员学聪明了,就在金国女真人面前愈发卑微。
完颜宗里扬起下巴,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朝大庆殿走来,就在他即将要踏上御道的时候,毕荣海站了出来挡在他面前说道:“御道乃天子行道,金国使臣请走侧面。”
什么?
看着挡在自己面前的宋国将军,完颜宗里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下国皇帝哪有什么天子行道的说法,历来金国使臣都是走的御道。
“给老子滚开!”
完颜宗里当即喝骂一声,然后试图把挡在身前的毕荣海给推开。
要知道完颜宗里的身形就相当魁梧了,可偏偏身穿甲胄的毕荣海,还硬生生比他高出半个头,这一推可谓是纹丝不动。
御道上出现的这一幕,特别是完颜宗里的那一声喝骂,直接让殿内文武百官看傻了眼。就连君前礼仪都顾不上,纷纷转身探着脑袋望过去。
他们本以为赵昀让皇城司兵马担任殿廷卫士,无非就是小皇帝给自己充充场面,结果谁能想到还真敢阻挡金国使臣,难道这名将官就不怕引发两国纷争吗?
“你是想要找死吗?”
推不动毕荣海的现状,更是让完颜宗里感到怒不可遏,他下意识就准备向对方大打出手。与此同时金国使团三节人从,见到正使“受辱”也是火冒三丈,纷纷向前围了上来。
可问题是皇城司的兵马也不是吃素的,亲事官陈恺、指挥使刘毕沅等人同样上前与毕荣海并排站立,怒目圆睁的望着金国使团,身上携带的压迫感简直是扑面而来。
“皇城司将官是疯了吗?居然胆敢做出阻拦金国使臣之举!”
“官家就是年少轻狂啊,根本就不明白挣这点面子,会付出怎样的代价。”
“按这趋势下去,到时候妄起刀兵,受苦的又是百姓。”
“自从那日大朝会后,新君越来越不稳重了。”
朝堂上官员开始议论纷纷,几乎绝大多数都是指责赵昀跟皇城司惹麻烦,退步认怂在两宋的历史里面,已经成为了一种烙印。
面对这堪称一边倒的舆论攻势,终究还是有几名官员没有缩卵,开口反驳道:“御道本就是天子行道,他一介使臣凭什么与天子对等?”
“金国现在自身就如同丧家之犬,却依旧要欺辱我大宋,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
“如果连官家都退缩了,那我大宋可还有血性男儿?”
就在大庆殿内文武百官争论声音越来越大的时候,御道上却出现了“诡异”的一幕,金国使臣居然没有继续强硬,绕过了毕荣海等人走在旁边的侧道上。
这一幕瞬间大臣们鸦雀无声,金宋两国使臣交流还是相对而言比较频繁的,为官年数长点的能经历过十几轮接待金国使臣,他们还是第一次看到女真人能这么轻易的做出退让。
今日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种种迹象都透露出不寻常!
还没等众人想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金国使臣就已经来到了大庆殿门口。正使完颜宗里此刻脸上写满了不服,手捧诏书跨过门槛进入朝堂殿内,目光死死盯着御座上的赵昀。
“宋帝接诏!”
完颜宗里带着怒音吼了一嗓子,然后自北面站立。
南宋高宗赵构期间,曾与金国签订过一份“绍兴和议”,其中条约规矩宋向金称臣纳贡,从此确认了两国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
当时的金国灭亡北宋不久,正处于国势的巅峰时期,派遣到南宋朝廷的使臣更是趾高气昂。要求在大庆殿内摆放座位,还得跟宋高宗赵构位列平等,并且金国诏书要皇帝以跪拜礼接受。
同时双方很多称呼也随之改变,比如金国传达给宋的国书称之为“诏书”,宋给金的国书只能称之为“上表”。
另外国书开头的“大宋皇帝”四字,去掉“大”字跟“皇”字,金国只需要称之为宋帝即可。
这种屈辱的接诏方式延续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最终靠着南宋不断北伐,以及金国自身的衰退,这才让他们把羞辱程度给降了下来。
现在金国使臣传达诏书,起码不需要跟大宋皇帝并列而坐,也不需要什么跪拜接受。但金国使臣北面站立,大宋皇帝需亲自从御台走下来接诏这两点依旧没变,完颜宗里更是毫不客气的仅称呼赵昀为宋帝。
“王押班,去把国书拿上来。”
想让赵昀起身下去接诏,那简直就是做梦,他直接招呼王忠一句,按照正常的交接国书方式去取。
可就是这简单的一句招呼,让殿内朱紫大臣面面相觑,官家这一而再,再而三的强压金国使臣,是准备要开战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