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文背景
任何乡土民间文化无不是与本土的基本自然条件、物质生活条件融为一体的。而受其影响的民间艺术源自乡土原生环境中具体自然、生活条件与造物活动,是乡土生活的凝缩,因此也更多依赖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物质资源,是对自然的适应、利用和开发。
过去,黄土地上的人们选择窑洞作为自己的居所,是基于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土层厚,地质结构均匀,土壤结构紧密,开凿穴居不易塌方,正适于窑洞的建造。一片沟梁下,开一溜平地,在山梁的立面上凿几眼窑洞世代居住、休养生息,犹如上苍之意。北方冬季寒冷,人们在热炕上或坐,或卧,火炕成了家庭活动的中心。民间炕围画正是为了满足民众(以乡村为主体)自身精神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是民众在生活基础上的创造,集中了广大劳动者的智慧,反映了百姓的理想和情趣。受历史、文化、戏曲艺术、民俗风情的影响,炕围画独具特色的造型风格体系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技艺、手法、风格、样式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创造,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内在的延续性。然而,因受地域文化的影响,炕围画又呈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这种地域性特征的形成,除了受社会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影响外,也源于当地民众在创造过程中对区域特征的固化。可以说,民众是炕围画的创造者、使用者、欣赏者、传播者,同时也是修订者,因而炕围画具有集体意愿的特征,有着约定俗成的审美标准和相对稳定的形式。
黄土高原的土层厚,土壤结构紧密,开凿穴居不易塌方,正适于窑洞的建造。
传统的炕围画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北等广大地区,其中尤以山西为最。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区)的自然边界分明,呈东北倾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山多川少,约 80%为山地、丘陵,约 20%为平川、河谷,且大部分地区海拔在 1500 米以上;断陷盆地雁行排列,中部断陷盆地将山西斜截为二,东西两侧为山地和高原,略呈“凹”型。山西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在山西东南部,有一群山包围的高地,东以太行山与河北、河南相阻,南有太行、王屋与中原阻隔,西横中条与晋南相隔,北有太行太岳诸峰与晋中盆地分离,古人称之为上党,大约指今天的晋中市东南部的榆社、左权及长治、晋城两市。据东汉刘熙《释名》载:“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山西炕围画中最具典型性者就要数地处上党腹地襄垣的炕围画了,其主要集中分布于襄垣县,但对沁县、武乡、潞城、屯留、黎城等周边县区的炕围画亦有较大影响。
襄垣县位于太行山的西麓、上党盆地之北,地形西北高而东南低,属半山半丘陵地区;海拔在 1000 米左右,东与黎城分界;西和沁县相连;南与长治市潞州区、潞城区、屯留区接壤;北和武乡为邻。全县东西长48公里,南北宽 40公里,总面积为 1178平方公里。襄垣县是有着两千多年建置史的古县。公元前 455年,赵襄子曾筑城于甘水之北,故取名襄垣。
襄垣窑居大院
襄垣炕围画,以独特的主体炕围、靠背、地围、中堂、手绘条屏等一体式环屋为饰,因全套型居室装饰彩绘艺术著称于世。襄垣炕围画是襄垣一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是襄垣民俗生活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生活实用价值、审美艺术价值、德育教化功能和学术研究价值。襄垣炕围画之所以呈现全套型的风格风貌,与当地文化密切相关。人们常说,襄垣人讲究,爱面子,“有钱就把房子盖,好爱面子讲穿戴”。当地人历来对居室装饰十分重视,大户人家雕梁画栋,小富、中人及以下限于财力,则将关注点放在室内有限的墙面装饰上。没有床屏,那就画一座;没有挂屏,那就画一组;没有围子,那就画一围;没有书画,那就画一幅……没有真豪华,那仿也要仿得精致,这是襄垣炕围画色彩越来越艳丽、结构越来越复杂、受众越来越广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财力、匠艺都更胜一筹的晋中炕围画,反而没有偏居的襄垣发展之盛(晋中地区的炕围画反而表现得不够丰富)的原因之一——物质相对不足与精神向上慕羡,有真的谁还用假的。襄垣炕围画自从走上这条道路,并未仅停留在简单的摹状摹写,而是自然而然进入图像的自发展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