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题材的选择与艺术的精神(代序)——关于《北岳风·中国原创长篇小说》系列丛书

杨占平

由山西省委宣传部指导,山西省作家协会和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主持,北岳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三晋百部长篇小说文库》,是一项意义深远、里程碑式的文化德政工程,也是当代山西文学史上规模较大的一项文学基础建设工程,更是展示山西文化实力、文学魅力的自信工程。

山西长篇小说创作,在当代中国长篇小说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山西作为文化、文学大省的重要标志之一。以赵树理、马烽等为骨干的“山药蛋派”作家,在长篇小说创作上成绩显著,新时期以成一、李锐、柯云路等为主将的“晋军”作家,代表作也都是长篇小说。从张平的长篇小说《抉择》获“茅盾文学奖”为标志的山西第三次创作高潮,到以刘慈欣、葛水平、李骏虎等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作家频频摘得国内外文学大奖,都进一步巩固了山西长篇小说创作作为中国文学重镇的地位。近年来,一批充满朝气、富有理想、敢于探索的生机勃勃的“80后”“90后”作家,也都有长篇小说新作问世,表明山西长篇小说创作后继有人。

《三晋百部长篇小说文库》出版工程,坚持正确的方向,务实创新,去伪存真,从2014年启动,三年来具体实施,已经出版了赵树理、马烽、成一等作家的近三十部经典力作,唐晋、浦歌等中青年作家的原创作品近十部。可以说,这些作品比较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近百年山西长篇小说创作轨迹,集中展示了山西长篇小说创作实力,在文学界和广大读者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在实际运作中,有一个环节是公开征集原创长篇小说,作家们出乎意料地踊跃,三年时间竟有一百多部作品应征,作者都是山西省内的老中青作家,显示出大家创作长篇小说的积极性。这么多作品经过专家组的认真审读,只能有十几部入选原创作品之中出版,还有不少作品质量已经达到正常出版水平,却离《三晋百部长篇小说文库》的原创要求有一些距离。为了尊重广大作家的创作热情和付出的努力,专家组经过充分讨论,提出可以将这些达到正常出版水平的作品,以《北岳风·中国原创长篇小说》系列丛书方式出版。省作协党组同意这个建议,于是,第一批共十部长篇小说入选,经过规范化审读和编辑程序,现在,这套书将出版发行。

创作最能体现作家对某一个社会进程生活经历深刻思考和昭示作家艺术追求的长篇小说,是每一位踏上文学写作道路者的良好愿望;而文学史家、批评家和阅读界对某一位作家的成就和价值的评估,长篇小说无疑是重要的一个尺度和参照依据;后代人们评价某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成就高低,也是要看那个时期是否有一批高质量的长篇小说。因此,近些年来,山西大多数在中、短篇创作上有过一定业绩的作家,都转入了长篇小说的构筑。据有关资料介绍,仅就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这些年,每年全国出版或发表的长篇小说大约有近千部,山西省也有几十部。从数量上看,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活跃和创纪录的时期;从作者队伍看,中年作家是主力,老作家中也有不少新贡献,青年作家则初露锋芒。

我认为,长篇小说创作出现这种繁荣现象,应该说是文学创作内部发展规律的必然走向。当然,读者对文学的热情逐渐减退和各种文娱形式的兴盛,也促使作家们不必再追赶阅读潮流写短平快作品而沉下来做长篇大活。从创作内部发展规律分析,“文革”十年的严重摧残,使得整个文艺创作园地一派凋零;进入新时期以后,随着社会政策的拨乱反正,作家们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显示了十分旺盛的活力,大家多年积蓄的生活感受汹涌喷发,短篇小说自然首先得宠,成为作家们表现形式的最好选择。几年过去后,作家们似乎感觉到短篇小说难以将他们对人性的深层思考和对探索艺术的愿望全部承载,于是,中篇小说以从未有过的显赫登上文坛,为作家们纷飞的思绪和艺术创新的热情提供了最佳工具,也为读者逐步增长的阅读要求提供了机会。随着文学作品在文艺形式中一枝独秀的局面开始衰微,同时,作家们经过十来年的左冲右突,把过去的体验大都宣泄于尽,探索新的艺术表现方法的热情也告一段落,意识到认真地思考一些社会问题和确立自己艺术风格的时候到了,而这种“思考”和“确定”的结果,非长篇小说表现不行,所以,长篇小说创作开始走俏。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假如你碰到任何一位有过一段创作经历的小说作家,询问他的创作计划,无疑,都会以正在写长篇作答。

从外部条件分析,读者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对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逐渐减弱,只当作一种业余生活的消遣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横空出世后,娱乐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人们的注意力被分散,阅读文学作品一家独大的局面不复存在。再加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市场经济冲击着一切领域,人们都在为了生计奔波,休闲或余暇时间只想轻松愉快一些,而阅读小说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尤其是新潮小说中所追求的深沉、探索、寓含、意识流、时空交叉等等,让许多读者感觉不是在消遣娱乐而是增加疲惫。另一方面,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和与国际交流的加强,大多数人的主动参与意识不断增强,被动地接受作家的思想已经让他们不喜欢,他们也要参与创作,比如风靡一时的卡拉OK、网络小说,就是因为给人们提供了参与自娱的条件,所以倍受欢迎。这些外部条件虽然不是专门为对付文学作品而出现的,但是,它们对作家的自尊、清高、以我为中心等多年形成的意识,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作家的崇高地位开始动摇,职业的优越性转向了危机感。如此,促使作家们开始冷静地思考文学的热情减退之后,创作应当采取什么对策,进而认识到应该从艺术的角度多表现些人生、历史的实在内容,让读者在为了消遣娱乐而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也不无某种生活的启示。长篇小说的基本属性契合了作家的意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也就从中、短篇转到了长篇创作。

(一)题材丰富多彩

选择何种题材进行创作,是每一位长篇小说家进入写作前必须有的程序。近年来,一些作家和理论家对于题材理论有些异议,认为创作不必拘泥于题材的限制,可以完全凭着感觉和意识去驰骋,宣泄思想是不管题材的。我认为,这种看法对于某些情感型作家突发灵感后进行创作,有时是正确的;而且,也只有写短篇小说或个别中篇小说适合这种理论。相对而言,长篇小说的创作,如果不强调题材的作用,或者有意回避题材界限,那么,作者是很难驾驭整部作品和整个创作过程的,就我迄今阅读到的古今中外长篇小说而言,很少有难以确定题材归属的作品。我之所以特别强调题材这个问题,是因为宏观上研究某一段时期某个地域或者某个文学刊物或者某家出版社长篇小说的走向,首先应当从题材角度去审视,这样,才可能得出合理的结论。

纵观这次出版的《北岳风·中国原创长篇小说》系列丛书,从题材上看,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多点开花。传统的农村题材、城市题材自然还是占有重要位置,而历史题材、知识分子题材、风俗小说、爱情小说等等,都各具特点,自成体系,构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作品予以反映。无疑,题材的丰富和广泛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是整个国内长篇小说创作在这三十年的一个特点。出现这种现象,最基本的原因是社会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和多姿,置身于任何一个行业的人们,都有丰富的生活感受,有复杂的人生思考,有变化着的人际关系需要处理,有不断袭来的观念需要更新,这些都为长篇小说创作提供了非常厚实的内容,生活在任何一个职业中间的作家,都会获得他所希望得到的创作素材。

(二)农村题材为主导

在丰富多姿的题材中,农村题材一直占据着山西长篇小说的主导位置。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包括工作在城市的农民工,占总人口的一多半,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农民思想的动荡,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标志着民族的文明程度,体现着进步与落后的水平。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变革,绝大多数是从农村发生、发展,然后才走向城市的。因此,作为社会生活和人类情感全面反映的长篇小说创作,绝对不能不以农村题材为主要选择对象。另外,我们都应当承认的一个事实,当今中国的众多小说作家,特别是山西作家,基本上是以农村为基础成长起来的。他们中的一部分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进了城,写起了小说,但无法抹杀农民的习惯、农民的心理,甚至农民的生活方式;也有一部分作家虽然生长在城市,可他们的父辈却是农民出身,他们跟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骨子里流动的依然是农民的血液;还有一部分较为年轻的作家,从来没有离开过城市,可是我们都应当承认,中国的几百座城市中,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只是有数的个别几座,大多数城市人的生活传统、思维习性,尤其是文化心理,仍然是农民式的。这几类作家由于上述特点,决定了他们写农村题材小说会感觉轻车熟路,非常顺手,而他们无疑是中国作家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套《北岳风·中国原创长篇小说》系列丛书中,像《肥田粉》《玉香》《柳暗花明》等,都是典型的农村题材。

(三)城市题材的典型性

与农村题材长篇小说占主导地位相比,这套书中城市题材长篇小说是偏少的,只有《天上有太阳》一部。面对三十年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现状和内涵丰富的现代工业社会的形成过程,长篇小说创作的步履显得比较乏力。从全国范围看,也很难列举出一系列在读者中引发轰动效应,或者在文学圈子内引人注目的长篇小说的篇目。实际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一半的城市人,阅读不到多少真正反映他们丰富生活、复杂感情、追求希冀的长篇佳作。应当说,大多数市民是具有阅读能力和阅读要求的,他们的文化基础已经和他们的前辈不同,不必围在一起听别人读,阅读的选择性越来越明显。

我以为,城市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之所以不尽如人意,关键是众多作家对快速发展的城市生活有一种隔膜感,他们还停留在传统的、单调的老式城市生活认知层面,这样,自然难以激发出创作时具备的热烈情绪、流动意识、审美感受等等,人们在现代文明与传统观念发生撞击时爆发出的火花,负载到城市题材中,似乎还进入不了熟悉的境界。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排除一个事实:由于熟悉写作对象,作家们更乐于去农村或者历史生活中寻求较为捷径的创作素材,去相对于稳定的农民和古人心态中挖掘民族文化特色,而动荡不定的现代城市生活,让作家们在短时间内就思考出较为深刻的内容来,显然是勉为其难的。这种现象也反映到《北岳风·中国原创长篇小说系列》丛书作品中。

(四)历史题材的启示性

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创作,一直是小说家投入较多的一个方面。这是因为,相对于现实生活的变幻莫测,历史题材更容易被作家们所把握,已经成为历史的人物或者事件,可以承载小说家的诸多艺术手段的尝试,承载小说家关于民族、关于社会、关于人生的多方思考。另一方面,读者对历史题材有着陌生感,求新、求奇的心理,驱使他们对历史题材小说不能不产生兴趣,这种阅读心理自然是作家熟悉的,也就要多在这个题材领域下点功夫。这一点也体现在了《北岳风·中国原创长篇小说》系列丛书作品中,从《中国丈夫》《中国劳工》等几部作品可以看出,作家们都是用新的历史观表现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能够产生较强的启示现代的作用。

三十多年来,整个国内长篇小说创作,比较趋向一致的艺术主张,可以概括为:追求平实的叙事风格,直面社会,冷静表达,强调故事的感染力,注意可读性,让读者阅读之后能够获得某种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甚至对未来的启示或联想。事实上,这也是山西长篇小说创作的基本艺术特色。

我理解,这种艺术现象表明了这一代长篇小说作家已经开始走向成熟,他们似乎要寻找一条既能充分显示自己关于人生、关于生活、关于艺术的探索,又能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的写作途径。这样的途径按说是不难寻找的,然而,几十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总是把握得不够准确。由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被动地适应读者的阅读能力而忽视作家自己的理解,导致80年代、90年代则偏向重视作家个人主体意识的宣泄而忽视读者阅读要求的一端,造成创作与阅读的隔膜。长篇小说创作属于艺术生产的一种方式,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过程,如果处理不好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会影响到作品的传播力。可喜的是,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长篇小说创作的艺术走向,越来越适应阅读的需求,找到了一条合理的道路。

从《北岳风·中国原创长篇小说》系列丛书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些年来作家们切入的角度,往往是凡人俗事较多,更接近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我们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长篇小说中常常读到的悲壮、英雄、理想主题和宏阔的大场面大冲突等等,已经很少出现在当今的作品中,让读者阅读到的主要是逼真的生活过程,逼真的细枝末节,逼真的人物心态,逼真的文化氛围。

由《北岳风·中国原创长篇小说》系列丛书艺术特点,我产生了一点关于长篇小说创作艺术精神的思考。近三十年来山西的长篇小说创作,数量是创纪录的,一些代表性作家在创作方法上的有益探索也是值得赞赏的。但是,如果我们站在文学史的位置上观照,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真正可以称得上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扛鼎之作还是少数,大多数作品属于探索之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乐观的数量与有待提高的质量共存的现象呢?我以为,简单地概括其直接原因,不外乎作家生活经历简单,人生体验不够深刻,感情投入不彻底,艺术积累不厚实等几个方面。实际上,这些直接原因的基本症结在于,作家缺乏一种博大精深的艺术精神。这种艺术精神决定着作家在理解人生、透视历史、叙述故事等过程中,能否具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特风范。

不难确认,在大多数小说家的思维里,虽然不能说没有急功近利的意念,但是,他们总还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跳出平庸的圈子,用艺术的魅力感染读者。那种就事论事的思维方式,那种肤浅单一的生活判断,那种直奔主题的建构形态,都不可能是作家在创作长篇小说时愿意出现的景况。我不否认,由于整个国家的社会环境的冲击,例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而强化了人们的务实精神,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使许多人转向了“向钱看”的实惠主义,国外各种思潮的渗透致使部分人的价值观出现了某些失落,等等,这些都会对作家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长篇小说创作毕竟是一种艺术精神的活动,不能让外界的干扰过多。所以,能否写出优秀作品,关键还是艺术精神本身的体现。

从明、清时期的《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大作,到“五四”以来茅盾、巴金、郁达夫、老舍、钱锺书等文学泰斗的长篇代表巨著,之所以能够成为传世之作,成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个辉煌纪录,成为长篇小说创作永远的楷模,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这些作品有着一种悠远而充满了生命力的博大艺术精神的缘故。当代长篇小说作者,必须要在生活阅历、艺术修养、思想基础、情感投入等方面向经典作家学习,才能逐渐树立自己的艺术精神和品味,创作出优秀作品来。

2017年5月

(杨占平,山西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三晋百部长篇小说文库》专家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