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

探究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

孙婳【作者简介】孙婳,女,38岁,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

西安工业大学发展规划处

【摘要】新时代高校想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就必须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有效将课程中的思政资源挖掘出来,并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效结合,通过协调育人的方式,实现最终“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调育人

一、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铸魂育人”和“立德树人”的重要性。青少年教育,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而“课程思政”是引领学生观念的一个重要途径,能够实现与“思想课程”的同向同行,以协同育人为手段,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新时代,高校需要面临新的挑战,同时还需要持续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如何改革和创新俨然成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需要重点探究的问题[4]。“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是新时代高校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一次大胆且成功的尝试。这种协调育人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育人观念的束缚,能够帮助高校在各学科课程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彻底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脱节的局面。将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当中,是真正实现教育、育人的一种手段,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要求切实相符。

二、推进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策略分析

(一)准确理解“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

新时代高校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需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在中国教育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持续传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部门就一再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立德”主要是为了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而“树人”主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思想道德水平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还可以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将每一位大学生都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在“立德树人”中,之所以会将“立德”放在“树人”之前,主要是为了特别强调“立德”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高校育人的根本,德育先行的理念持续深入人心,因此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到“立德”与“树人”之间的关系。其中“树人”是教育的目标,“立德”是教育的手段,是“树人”的前提,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立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树人”。也就是说站在“立德树人”的角度考虑,新时代高校在育人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还需要关注学生德行的发展,确保学生的德行与社会提出的要求相符。“立德树人”是“以人为本”的延伸,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教育的主体,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可以将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应当定期对高校教师进行教育和培训,让教师在工作中、学习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充分发挥自身教书育人的作用。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还要求教师充分结合新时代高校育人提出的总体要求,与新时代社会产生共鸣,切实履行“课程思政”的重任,并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水平[3]

(二)增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意识

想要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想课程”同向同行,就需要关注其中的“同向”含义,保证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和协同性,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还必须明确新课程改革下高校课程育人的总体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因此还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引导下,持续强化对大学生思想和价值的引领,在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的背景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显然已无法满足新时代高校育人的要求,因此还需要不断借助其他课程的优势,协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我国提出“三全育人”理念之后,就特别强调需要构建“大思政”的工作格局。所以必须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选修课有效结合起来,进而打造新的高校课程育人体系,通过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的方式,积极发挥德育教育的优势,将德育教育充分融入到高校的日常工作环境当中。

(三)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机制

建立一个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这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保障。首先,新时代高校管理层必须具备大局观念,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结合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改革和创新要求,建立并健全制度体系。在构建制度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加强责任体系建设,并对责任进行细分,落实到各部门、各学科课程当中[2]。新时代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高校党委必须积极发挥领导作用,坚定推行校长责任制,站在宏观的角度保障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实现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要求高校各大院系、各职能部门在党委宣传部门的组织下,不断加强对“课程思政”的宣传力度,督促各学科课程建设和改革,密切关注“课程思政”在实际的教学中是否得到顺利的落实。还需要促进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积极促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因此高校不能单独依靠制度建设的方式来落实,还需要构建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监督体系。尤其是在落实“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监督“课程思政”的落实效果,通过监督的方式发现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着重解决这些问题。在落实协同育人体系的过程中,高校还需要积极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主体作用,课程教师在积极履行育人重任的过程中,持续强化对学生素质的建设和综合能力的培养[4]。一方面,教师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课程思政”与“思想课程”的关系,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好教书育人的科学内涵,持续强化自身“课程思政”的主体意识,以便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德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积极将其引入到协同育人体系当中,重视对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应用,从而构建“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的“大思政”格局。

结语:综上所述,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之下,一个高校要想得到有效的发展,就需要打造一种协同育人的教育体系。教育格局建立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之上,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并向发展,打造一种“大思政”的发展格局,这样才能切实贯彻落实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打造新时代特色化的高等教育教学新模式,对高校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各学科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转化为育人资源直接作用于学生,力求将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社会主义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潘向强,龙思祈,苍宇杰,李璟,赵蓓,张正彪.大学化学课程思政的现状与应对策略——基于学生视角的探讨[J/OL].大学化学:1-5[2021-07-02].

[2]许飞,董绍辉,王丹石.课程思政视域下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研究[J/OL].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109-114[2021-07-02].

[3]蔡静静,郭伟.基于双逻辑的“问题导向专题式”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2):36-39.

[4]于阔城.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机制构建[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2):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