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报刊亭
第三节
报刊亭
(一)
时间拨回到二零零七年夏。
那一年,我刚上初中。
课外读物的第一本杂志就是《读者》,紧接着就是《意林》,都是语文老师推荐的,说是对写作文有帮助。那时候市里面最有名的书店居然还没有售卖的,找了一圈,结果最后还是在报刊亭里找到的。
那时每周周五放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快速跑到报刊亭去问,最新的“读者”或者“意林”到货没。那时候也没有仔细去留意它们的发刊日期,只知道每周五放学的那个时间点去问准没错。对了,还有一本“作文文摘”,像是最早出的一本好词好句的摘抄整合杂志。
就这样,那几本杂志算是囊括住了自己整个青春岁月的所有零花钱开支,虽说是买教辅资料,家长也会赞助一些,但那也只会建立在我上一本看完之后的条件上。
但老师的催更速度可远超于我的阅读速度。
不过,在后面的岁月里,渐渐发现那些看过的书确实起到了一些“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慢慢的,写的作文也不再是记口水帐,或是“费尽心力”的去一个字一个字的凑字数,写一段就去数一数,写一段再去数一数。
后来,看的文章慢慢多了起来,也能写着写着有时候“灵光一闪”。后来,写的作文也被老师用作范文当众朗读过。
就一直这样,看看写写的时光,转眼就一下过了三年。
(二)
高中的时候,我们的课外读物就更加丰富了起来,“主战场”当然还是来到了书店,那时候根本不会管什么买了之后会不会有时间看,只要是学校要求的,就只管下单就是了。
当时心里也想的是,等忙完这阵就看,或者是以后有时间了就看,钱肯定是不会就这样让它白白浪费掉的。而且书,一直放在那儿,也不会贬值什么的,大不了就是时间久了,书香味再更加浓厚一些。
课桌上的书也是越摞越高,离考试的时间也是越来越近。很快,书的高度已经完全淹没掉了我们奋笔疾书的身影。
那时的时光从现在的角度看过去,是真痛苦,也是真美好。只是那时的文字倒也不是如今看到的这般柔和。
现如今才是真的体会到了那句——如果不是赶路,那语文,便是最美,最浪漫的一门学科。
这完全是后来的感悟,但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于语文,印象深刻的只有那四个字——背诵全文。
越摞越高的课本,在最后一次摸底考试结束后就已彻底“倾倒”,现在也记不清它们最后的归宿是去向了哪里。只记得那一摞书的高度刚好挡住黑板上的考试倒计时。当倒计时为零时,书本也被逐渐“清空”的差不多了。
(三)
那些杂志的话,当然也不会丢掉,那可是自己的“血汗钱”买的,虽说已经看了一大半,但最后不管是看过的,还是没看过的,还是已经被翻阅的不成样子的,都被自己一股脑的全装进了书包里,塞的没有一点缝隙,像极了自己高三最后的那段时间。
最后的那天下午,我们背着装着满满当当的书籍依次走出校门,从未感觉脚步如此“脚踏实地”过,也不知道此刻后背上的这些书在日后的生活里能不能发挥些作用,但此刻,全部背回去,是必须要做的。屋里正好有个书架,有它们的一席之地。
从学校搬离书到家的日子也过了有小一周了,书架上的课外书籍也就对应的多了起来,有侦探悬疑类的,有散文诗集类的,也有关于历史文献类的,当然还有不可或缺的就是那两本一直没有断更的杂志。
于我而言,那更像是专属于我给自己的一种托底形式。
感觉永远都有在“查漏补缺”,有在“更新”的感觉。
(四)
后来的时光如流水,再次回到老家,都已是工作两年之后了。回到熟悉的地方,但感觉一切都已悄然发生了改变。
公交车的路线变了,熟悉的站台名称也变了,门前的绿植也被铲除掉了,拓宽了道路。
只有熟悉的报刊亭还屹立在老地方。但售卖的东西变了。以前为主的杂志现在变成了“搭卖”,以前放书的地方全部用来陈列日用品,现在只剩下后面的小架子上还散落着几本杂志。
老板说现在看书的人少了,但他也得生存下去,这个报刊亭自己也守了这么多年了,说一下子就转让出去,也还是有些舍不得。就当个店铺卖点其他的东西,补贴点家用,也不错。
那天跟老板聊了很久,走之前,把他架子上的杂志都买走了,只是想告诉他,虽然现在时代发展的越来越快,我们接受信息的介质也越来越丰富,不一定非得依赖书籍才能学到新知识了。但无论在什么时代,我相信,一定会有人会去相信文字是有力量的,也一定会有人热爱着纸质书带来的独特魅力与感受。那种魅力,无法言说,只有等你自己打开书本,走进文字的时候才能感同身受。
就像报刊亭,或许在时代发展的洪流里,它显得那么的突兀。但对于一些人来说,或是对于那一代人来说,它也是那个年代不可或缺的一件产物。
也许等我下次再回来的时候,架子上可能连一两本杂志都没有了,但我相信,这个报刊亭它一定会一直在这儿。它一定还会存活着,只是在用它自己的方式在跟这个时代抗衡,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个时代里变着方儿的存活着。
(五)
更新一下后续。
听说那个报刊亭,还有许多我没去到地方的报刊亭,全部被政府重新刷了一遍漆,门面的装饰也重新设计了一番,瞬间感觉周围的景色也都跟着它们一起亮了起来。
作为曾经“搭卖”的杂志,最终也还是成为了主要的经营物品,还增加了一些当日报刊。老板说并不会担心卖不出去,是因为现在有政府给他们兜底。因为相信时代的洪流不会忘记他们,就像我们不会忘记来时的路一样。
至于我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