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贾苹凹(第二更)
如果说上大学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话,那么可以随便旁听大学课程,但却没有毕业证的旁听生,就是很多人都羡慕的存在。
可是因为旁听生的名额有限,基本上都掌握在大学老师手中。
除非你们关系特别好,否则有钱都买不到。
再加上每个老师的旁听生名额都十分有限,普通大学老师才一个名额,副教授两个名额,教授和院系领导三个名额。
所以,别看旁听生不如正常考上大学的大学生,但却是一证难求。
又在教务处给苏云取了一份各个系的课程表后,老丈人就让其自由活动,他自己则是回了办公室。
苏云觉得,既然旁听证都办下来了,而他现在的工作也还没有着落,好像不去听听课就有些对不起老丈人的这一片苦心。
于是就在校园中随便找了个长椅坐下,翻看起了手中厚厚的课程表。
英语就算了,他前世就是学霸,自认为不管是和外国人交流还是读英文版的书籍都没问题,上这样的课也是浪费时间。
历史?
虽然老丈人是历史系的教授,对已经在后世系统地学习过历史的苏云来说,再学一遍也属于浪费时间。
于是,接下来苏云就专门找那种他感兴趣,在大学中又没有学过的课程。
最终,在看到中文系今天上午的一节名为“文章写作技巧和编辑如何审稿”的课程,产生了兴趣。
倒不是对课程内容的本身感兴趣。
即便他是靠笔杆子赚钱,但脑海中有无数后世经典文章的他,根本用不到这个。
再加上他的文笔丝毫不差,所以根本没有学习文章写作技巧的必要。
编辑如何审稿就更不需要了,在他对自己写出来文章自信的情况下,即便有杂志社拒稿,他还可以投别的杂志。
反正全国有名的杂志社又不止一家,如人民文学,萌芽,收获,十月,花城和当代等等。
嗯,好像花城和当代明年才成立。
但这个不重要。
重要的是要说“文章写作技巧和编辑如何审稿”的课程内容,对苏云来说没什么用。
他之所以感兴趣,是因为看到了讲课人的名字——
贾苹凹。
难道是后世写出两年畅销过千万的《废都》,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那个?
上课时间是上午九点到十一点。
苏云见时间差不多快到上课的点了,就一边问路,一边向上课所在的教学楼走去。
想着马上就可以见到大名鼎鼎的贾苹凹,苏云海不免有些小激动。
等到已经坐了一大半座椅的大教室,看着教室中上百人规模的学生人群后,苏云才算是切身感受到这个时代对文学的热爱。
这样的课程如果放到后世,那些只知道逃课打游戏和谈恋爱的后世大学生,估计连听都懒得听。
哪里像1978年的当下,三三两两的都拿着笔记本,看来都是有准备而来。
像他这样空着手来的人,还真不多。
当然,他也没有真的空着手,毕竟手里还拿着刚刚从教务处拿的课程表哪!
苏云找了一个后排的空位坐下没多久,就开始上课了。
让他有些诧异的是,课堂的讲台上,站着的是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年轻男子,三七分的头型,清瘦的大长脸,和在座的很多学生差不多大。
苏云这才后知后觉道:是了,现在才1978年,贾苹凹也年轻,如果他没记错的话,现在的他刚刚在陕西人民出版社,任《长安》杂志编辑三年左右的时间。
当了三年编辑就能来曾经他就读过的大学来讲课,可见不管是读书时的成绩,还是毕业后干的这三年编辑,都很不错,否则也不可能找他过来讲课不是。
“我是三年前从这所学校毕业的,我是你们的师哥,所以大家可以把今天的课当做是相互交流,不是老师讲课啊!”
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让原本的师生讲课变成了师兄师弟的讨论交流,顿时就让台下坐着的上百学生放松下来。
“今天我要和众位师弟师妹们分享一下关于‘文章写作技巧和编辑如何审稿’,有没有哪位师弟师妹想先自告奋勇的说下自己的理解?”
“好,第三排的那位穿碎花上衣的师妹,请你说一说。”
“贾师哥好,我先说一说文章的写作技巧,在我看来无非是那么几个方面,让人眼前一亮的开头,接下来便是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
课程就在一问一答中开始了,虽然听在苏云耳中都是老生常谈,但听到当下的这些大学生的耳中却都是金玉良言。
如所有人都知道要写好一篇文章或小说的开头,但又如何自己写的开头能吸引到读者呢?
让人眼前一亮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更关键的是要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样才能让读者有兴趣读下去。
如现在大行其道的伤痕文学为什么这么火,因为全国人民刚刚过去水深火热的十年浩劫,所以大家都会对以真实和质朴叙述这十年浩劫所经受过苦难的文章或小说,有着很深的共鸣。
否则,如果连你的文章或小说开头都不能吸引读者的共鸣,让读者连继续读下去的吸引力都没有,那么你肯定会流失一部分读者。
也或者说,你已经失败了一半。
除非后面的内容故事十分精彩,否则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
再说编辑如何审稿,和写文章或小说作者不同的是,编辑审稿看的是价值。
或者说,在符合杂志或报纸定位的前提下,看的是稿子所带来的价值。
如贾苹凹所负责的《长安》杂志,虽然是政府机关的刊物,但也离不开杂志的属性,投稿采用的多是一些时政要闻解读,论当前经济下的发展模式和一些管辖区域内发生的真人真事等等。
贾苹凹深入浅出的讲解,别说是在座第一次听的大学生了,就连苏云这个觉得没什么新意的重生者,也觉得讲的很好。
课程过半,贾苹凹的讲解也进入了尾声,大家一番提问过后,贾苹凹看了看手表,感觉还有些时间,就和在坐的学弟学妹,举例说起了往杂志社投稿的文章该怎么写。
看着贾苹凹那清瘦的身影,在黑板上刷刷刷的写了“老三和静秋的故事”这八个大字,倒是把苏云这个作者给弄的一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