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逆生三重,若存若亡
毕竟对于整个异人圈来说,天赋再高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品格如何,哪怕未来真的能够成为绝顶,也是如此。
这也是为何两个月来,左若童每天都会安排楚源去做其他的事情了。
就是想要趁此机会,看看这个孩子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两个月的时间并不长,但同样也不短。
想要真正看清一个人到底是什么样子,时间长短并没有什么关系。
就好比李慕玄,他的“演”,不仅骗过了所有人,就连自己都能骗过。
若不是这次左若童突然检查,并差点杀了鬼手王,恐怕李慕玄也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样子。
时间又过去了半个月。
左若童见时机成熟以后,将楚源与陆瑾叫到了旁殿,准备教他们逆生三重。
两人一前一后来到殿内,朝着端坐在蒲团上的师父左若童行天揖礼。
左若童依旧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右掌向前摊开,示意两人先行坐下。
见两人就位,左若童开始阐述逆生的原理,“从一到三,此为顺性命而还造化,从三到一,此为修性命而得长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简至繁,生生不息。”
“所谓逆生,即是从三至一,从后天返先天,从有形返无形。”
“人之降生,先天一炁具化为四肢百骸,此为顺。”
“顺乃应天理,却难逃一死,故需要逆炼回先天一炁,此为逆天理,以达到飞升成仙的最终目的。”
“功法立意旨在将自己逆练回先天一炁的状态。”
“故此,称之先天一炁”。
以先天一炁化生的万物,逆生将已经化形的身体和内脏重新回归先天一炁,自然也可以顺势重新把这个状态下的筋骨内脏再次化形。
听到这里,楚源暗暗点头。
无论是龙虎山的金光咒,还是三一门的逆生三重。
都是性命双修。
如此来,所谓的逆生三重了解就就提高了许多。
如果没有真正的了解这些东西,那么对此想要真正掌握逆生三重,难如登天。
正想着,左若童的声音再次响起。
“我可以给你们一个最完全的解释。”
“灯油是命,灯光是性。”
“有灯无油必不能发光。”
“徒有灯油而不能发光,则不能显现油灯照明之用。”
“修道之意,在教人积攒灯油,并教以点灯之法,则人生必充满光辉。”
“逆生之道亦是性命双修之道、炼心固身之道。”
“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
“何为之命?先天至精,一气氤氲是也。”
“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
话音落下,楚源心中对逆生三重的修法大致有了了解。
可以称为
“神不离气,气不离神。”
“性不离命,命不离性。”
不同流派对“性”“命”的理解及对两者的关系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大多数认为性命一体,神形相依,主张“性命双修”。
即精神与形体同时修炼,只有形与神俱,才能延年益寿。性命一词,原指“人性”和“天命”,是性与命的统一。
后来,人们赋予它新的内涵,即指修性与养命、“性功”与“命功”的有机结合。
所谓性命双修,就是养生要从思考的修行和行动的修行两方面同时进行。
楚源对此了解颇深。
陆瑾却听得有些玄之又玄。
从中摸索些许窍门,可到了解开窍门的时候,就会发现一环套一环。
很难真正意义上的做到彻底领悟师父的这些话。
如此繁琐的功法,对于其他人来说的确是个无法想象的存在。
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奇特的感悟,能够了解其中的奥秘,对此也是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所谓的性命双修,就是精炁神相合,重返先天一炁的过程。
无论是天师府,还是全真派,只要修的是内丹法,基本上就离不开这一套,只是各家理解不同,侧重方向不同。
最后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不同。
此时,左若童继续道。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
“炼精化气只是起步阶段,一心一意、沉心静气自然而然达成,运气往返成循环,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心无杂念,而后无七情六欲,忘我之境,全在己心。”
“楚源,你对于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有何看法?”
左若童突然提出问题。
楚源缓过神来,回答道:
“谓“三花聚顶”“五气朝元”。
“三花”与“五气”,全是比喻的代名词。”
”三花即是“精”、“气”、“神”。“五气”,便是心、肝、脾、肺、肾或另用五行的代号,即是金、木、水、火、土等。”
“聚顶的顶,当然是指头顶的“百会穴”,也就是道家所谓的“泥洹宫”,密宗所谓的“顶轮”和“梵穴轮”的连带关系。”
“不过朝元的“元”,却有不同的说法:有些根据医学经脉穴道的观念,便说这个“元”是指“关元穴”的部位,也就是一般所谓的“下丹田”,有些人却认为这个“元”是指“会阴穴”,也就是密宗和瑜伽术所谓的“海底”。”
“换言之,所谓“元”,便是指原来的本位现象而已,所谓“五气朝元”,也就是说人体内部的腑脏之气,各归原来的本位,充满、和谐、均衡而没有窒塞。”
陆瑾听到师兄能够说出这么多,不由心生佩服。
自己还从未接触过这些东西,此刻也是听得云里雾里。
仿佛很简单,可真的要悟的时候,却发现无比的困难。
就像眼前一座泰山,还没爬的时候认为轻轻松松,可真到了爬的时候,才会发现泰山远不止如此。
左若童满意点着头。
静坐到达精化为气的阶段。
奇经八脉的通畅情况,犹如以往所说,已一步步获得了实证。
从此渐渐到达忘去身体的感觉,周身如婴儿似的柔和轻软,非常安适妥帖,若存若亡。
此时,唯一还有感觉的便是头脑的反应。
再渐渐的静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