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投机倒把
“老娘诶,现在都改开了,农村分田到户,城里也允许个人做买卖,咱就卖点儿山货算啥投机倒把啊,你就别担心了。”
秦川知道母亲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毕竟改开才开始,很多地方还在摸索中,到处都在抓投机倒把呢。
同样的,这也是一个“大胆”的时代。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但凡有胆子下海经商的,只要运气不太差,基本都能赚到钱,这是时代的红利,秦川没理由错过。
何况家里人一个个面黄肌瘦的,明显的营养不良,不去拼一把,恐怕还要重蹈上辈子的悲剧。
见母亲还要磨牙,秦川赶紧岔开话题,“对了,还有个事情跟你们商量下,咱家种香菇咋样?”
“啥玩意?”秦大河愣了一下。
见过种菜、种花、种水果的,就没见过谁种香菇的,这玩意连个种子都没有,不都是天生地养的吗?
“种香菇。”
秦川重复了一遍,说道:“宋朝那会,江浙那边就有人种香菇了,现代人又改良了方法,产量高着呢,我在书上看过,一个十几平米的棚子就能长几百斤呢。”
“真能种?”秦大河皱了皱眉头。
“方法我都记着呢,咱家不是分了块山地,搭棚子的木头都是现成的,直接在山脚下盖棚子就行。”
见父亲还在纠结,秦川故意刺激道:“大姐、我和老三上学都要住宿,幺妹儿明年也要上小学,咱家这点收入肯定撑不住,不如试一下,左右不过几个钱。”
“那就试试,要起几个棚子?”秦大河拿出烟袋,卷了根烟,吸了好几口才缓缓点头。
老大、老二上高中,老三上初中,都是要住宿的,除了学费,还得给生活费,对农村家庭来说,可不是什么小钱。
就地里那点儿收入,根本供不起五个孩子上学。
真要像大儿子说的那样,起个棚子就有几百斤香菇,孩子们上学就不用愁了。
“起五个吧,等播完种,把大姑和二叔家都喊来帮忙。”
秦川二叔家离着近,也就百来米,大姑嫁到隔壁村,也就两公里的距离,趁着农闲,刚好可以请来帮忙。
“就这么定了!”
张秀芬爽利地拍板,接过话茬道:“小川,你说说这香菇要怎么种,都要准备哪些东西?”
种香菇是精细活儿,搭棚子、培育菌种、制作菌棒,还有后期的管理,处处都要留神,比种田麻烦了不止一星半点。
秦川上辈子经营过农庄,里边就有蘑菇棚,种植经验丰富,能把细节讲得明明白白的,倒是能让父母心里有底,就是把费用一合计,全家都皱起了眉头。
要一百多呢!
“回头找人借一些吧。”张秀芬咬了咬牙应了下来,这家都穷成这样了,不拼怎么行,再这样下去,大闺女怕是要辍学了。
商量好了,一家人开始吃晚饭,不出意外的,主食又是地瓜粥,秦川看到这玩意就反胃,上辈子吃了十几年,早就吃伤了,大学毕业后,他就不愿意碰这东西了。
三两口把粥喝完,秦川早早就上床睡觉。
这年头没电视、没手机,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一到夜里除了夫妻间那点儿破事儿,真没事可做。
大概四点多钟,秦川就起床了,把老三秦明一起喊上,把马蹄笋跟蘑菇分成两份,哥俩分着背,一人三十来斤,倒也不重。
趁着夜色,拿着手电,哥俩悄默默地出了村子,毕竟是要去卖东西,还是要小心些,真搞出动静,被人举报了也是麻烦。
小河村地处“县郊”,距离县城不过五公里,哥俩一路上停停歇歇,六点多才赶到。这会的县城跟后世的镇子差不多,除了些筒子楼,更多的还是闽漳特有的夯土房。
秦川到集市时,原以为会冷清清的,没想到竟然有不少摊贩,看来这年头胆大的不止他一个,难怪有那么多人能乘着改开的东风一跃而起,成为人人羡慕的“万元户”。
摊贩看着不少,但敢公开叫卖也是没有的,大伙也都怕动静闹大的,上边下来抓人,都是悄默默的,只有客人上门了,才会小声地讨价还价。
秦川先去摸了一圈,打听了一下价格,心里就有底了,拿出备好的蛇皮袋铺开,把蘑菇跟马蹄笋铺开,没多久就有人过来,赶紧小声招呼:“大姐,看看蘑菇和马蹄笋,都新鲜着呢。”
“马蹄笋怎么卖?”
“剥好壳的,只留下新鲜的部位,整个都能吃,一毛钱一斤,有粮票、肉票的话,可以顶钱用。”
哥俩半夜就出门,这会肚子还饿着呢,想要在城里吃饭,光有钱还不行,没有粮票、肉票,怕是会被人轰出来。
秦川是农村户口,可没有粮票肉票,生产队时代都是赚工分,靠公分换口粮,赚不够公分就得饿肚子。
分田到户后,情况就好了不少,地里的粮食收获后,除了交公粮和统购粮,剩下的都能留着自家吃。
“这也太贵了,白菜一斤菜才三分钱呢,马蹄笋算便宜点,八分钱一斤,给我来五斤。”
“行嘞,大姐买的多,也算照顾我生意了。”
秦川说着就拿出家里的老秤,让秤砣高高挂起,“大姐您看,五斤一两,收您四毛钱。”
“小伙子会做生意,下次还找你买。”
大姐爽利地付了钱,提着菜篮子去下一个摊子,这年头可没有塑料袋,出门买菜都要提着篮子。
秦川的摊子上还准备了茅草和芋头叶子,要是有人没带篮子,可以用芋头叶子包起来,再用茅草系上就能提着走。
天色越来越亮,买菜的人也多了起来,秦川的生意也好了不少,没多久就卖光了,尤其是蘑菇,都是抢着要的,那朵一斤多重的鸡枞菌更是稀罕,卖了一块钱呢。
东西卖完了,哥俩也敢不久留,悄默默地走了。
找了个没人的地方,从兜里掏出一大堆零钞,数了一下,竟然有十块三毛,另外还有两斤肉票和五斤粮票。
“哥,咱家要发财了!”
秦明兴奋地直搓手,一天就赚十块钱,一个月下来不得赚三百,家里一年也赚不到三百块呢。
“瞧你这点出息,这才哪到哪。”
秦川白了弟弟一眼,也暗暗松了口气,这步棋是走对了,暑假还有一个多月,每天倒腾点山货,足够攒下一笔钱了,大姐也就不用辍学了,等上了大学,都是有补贴的,不用家里花钱。
“哥,吹牛不好。”
秦明没好气地回了一嘴,这还不多呢?城里的工人,一年都存不下三百块。
“一边去!”
秦川没好气,踹了弟弟一脚,瞧那没出息的样子,倒腾山货也就赚点零钱花,香菇种植才是能赚大钱的买卖。
只要把模式推广开,赚它几个“万元户”还是很轻松的。
不过要种植香菇,最大的难题还在于材料,需要大量的木屑制作菌棒,在这年头也不是那么容易买到的。
“先找地方吃饭,然后去家具厂看看。”
家具厂在县城东边,规模不小,有六七十号工人,秦川记得八十年代后期,家具厂就撑不住破产了,工人们纷纷下岗。
“大爷,能跟你打听点事吗?”
家具厂的闸门是关着的,秦川先去门岗看了下,正有个老头儿在执勤,本着伸手不打笑脸人的原则,秦川略带讨好地问道。
“去去去,厂里不招工!”
老头儿仔细地看了一会小哥俩,眼中闪过一丝不屑,一看就是农村来的,来家具厂无非是找工作的。
这年头,哪有那么多工作?
别说正式工了,临时工都没有,真要缺人了,那也得招城市户口的,轮不到农村来的。
“大爷,您老受累,先来一根。”
秦川知道身上那缝缝补补的衣服让人看轻了,为了办事情,也不恼怒,掏出特意去供销社买的烟,给老头儿点上,“我们不找工作,就是想打听点事儿,您老指点下。”
兴许是吃人嘴短,接了秦川的香烟,老头儿也不再板着脸,“你小子来挺会来事的,什么事?说吧。”
“大爷,我就是想问下,咱们厂里的木屑多吗?平时处理起来会不会很麻烦?”秦川问道。
“那可不,哪天没有个一两百斤的,工人会拿些回去引火,可再怎么拿也用不完,得定期拉出去烧了,这玩意放厂里,就跟不定时炸弹一样,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起火了。”
老头儿侃侃而谈,忽然觉得不对劲,老脸一板,问道:“小子,你问这个做什么?”
“您是不知道,我们那村子穷啊,买不起化肥,这不寻思着能不能拉些木屑回去烧灰,扬到田里当肥料。”
秦川自然不说实话,把手里拆开的烟塞老头儿手里,“大爷,能不能帮个忙,介绍一下管后勤的,这可关系到我们村的粮食产量呢,回头我再给您送些山货来。”
“这倒是正事儿,跟我进来吧。”
老头儿带着哥俩进了厂子,直接去了后勤处,“后勤主任姓刘,记得叫刘主任,能不能成,还得你自己去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