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PREFACE
我们为计划代言
在本书书名的征集过程中,有人建议带上“数字化”这种热词,但反对者说这个词已经满大街都是了。有人提出叫“×××供应链管理实战手册”,反对者认为“供应链”这个词也已经不知所云了,采购、物流、生产都是供应链,太宽泛反而误导读者。正在众口难调之际,一位朋友在看过书稿后,感慨地认为本书书名必须带上“计划”二字,必须为广大默默无闻却负重前行的计划同行正名。这一倡议突然让为书名发愁的笔者由衷产生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作为一名专注于供应链计划管理领域数十年的老兵,这不正是笔者的责任和荣誉吗?
本书最重要的读者群是供应链计划管理者、企业管理层和咨询从业者。当下是供应链计划管理者最好的时代,因为这是我们目前经历过的最有挑战性的时代。沧海横流,方显计划本色。所以,当时代让你登上舞台时,你躲也躲不掉,本书也正好顺水推舟。为何要包括企业管理层?因为大部分企业管理者对计划的认知是非常偏颇的,认为它就是计算安全库存和排产,其实它的价值远远超越你的想象,也只有当企业管理者真正认识到供应链计划管理的重要性时,供应链计划管理者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价值。同时,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阅读本书将是一次从生产型思维到供应链思维的换脑之旅,真正理解局部优化与全局优化的区别,帮助经营者在保持破局创新的本色时兼顾管理上的平衡和科学性。笔者也希望借助本书与广大的供应链管理咨询同行做一次深度的碰撞和交流。
本书另一类重要的服务对象就是成千上万的中国制造企业。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几十年的高速增长让我们成为制造强国,但是中美贸易摩擦让我们意识到无论从科技角度还是管理角度我们都有待改善,增长所带来的业务复杂度、经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波动性、新冠疫情与国际冲突的突发性,都让我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我们不仅需要补上科技课,还要补上管理课。我们需要从单一增长思维切换到增长与效率并行的双线思维。现在需要我们静下心去反思现有的管理逻辑,保持耐心去探索未来新的管理模式。幸运的是,我们不必去做小白鼠,很多外企早就经历过这样的轮回,甚至它们一直生存于这样的环境,我们有榜样可以学习和借鉴。
最先进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将来自拥有最复杂制造业体系的中国。供应链管理理论是从西方发展起来的,并且随着外资进入中国而逐步生根开花。西方相对于东方更加重视体系、概念、逻辑的构建,出了很多哲学家、逻辑学家,而东方更加重视实践、实学、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这样就存在一个西方的框架体系与中国的本土实践进行融合的过程。众所周知,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的工厂和仓库了,制造业的多样性、复杂性在世界范围内数一数二,同时中国又有着独特的管理文化。因此,西式的管理体系在中国的土壤上一定会长出新的管理实践。中国经济增速开始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恰恰给供应链管理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供应链管理理念也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和应用。所以,笔者希望能够结合多年的实践,并借助西方优秀的管理体系来提炼出适合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方法论。
数学算法与业务逻辑的深度融合助力企业实现智能化和场景化决策的梦想。本书并不是来坐而论道的,而是要起而行之,不仅要起而行之,更要行之有“数”,行之有“利”。本书不是指导大家如何通过生产、采购和物流业务的优化来实现直接降本,而是告诉大家如何通过协同而非直接物理降本来优化整体运营效率。在信息越来越对称的互联网时代,协同的优化空间远大于物理降本的优化空间,并且没有直接降本所伴随的副作用,是一种真正多赢的改善路径。本书还将给大家分享一种全新的数字化产销协同管理技术,这种基于运筹优化技术的产销规划建模方法的应用,将彻底改变依赖经验、表格、PPT以及会议等传统方法的低效且低质的决策模式,使全局统筹优化从概念走向实践,使数字化从可视化走向智能化,帮助企业真正实现管理领域中最有价值的多场景智能化的决策目标。
本书同样不可免俗地从问题出发,但遵循严谨的体系化叙事逻辑。最后,笔者想强调的是,由于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要用系统化、全局化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同时,本书不是为了刷新大家的认知,而是希望为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与方法,成为一本真正触及业务实践的指导手册。所以,本书试图从更加体系化的视角和大家进行探讨,而非采用故事化、碎片化的叙事方式。本书的写作假设是读者已经具备了基础的供应链管理实践经验和理念框架,比如在制造业供应链相关管理岗位累计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并接受过基础专业培训,建议初涉供应链管理的读者配合网络查询进行阅读。但对于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士,本书可能会带来另一个挑战:本书的部分观点比较偏尖锐、直接,这部分读者阅读本书时可能会感受到一些碰撞和冲击。这也是笔者所希望看到的,只有经过深度碰撞、产生共鸣才能激发更多的思考,带来更多的启发。
与十三位行业专家和供应链计划管理者联合代言。供应链计划是供应链管理的灵魂,但是在不遗余力宣扬供应链管理重要性的同时,供应链计划管理却依然得不到尊重,是知而不为还是无知无为?本书就是要让供应链管理回归本来面目,尽管面临“主流价值观”的巨大压力,但是笔者并不孤独。笔者首先要感谢本书推荐序作者之一的戴定一先生,戴先生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在中国物流、采购以及供应链管理领域拥有极高的威望,为中国物流管理的标准化以及信息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戴先生尽管更多着眼于国家宏观领域,但也愿意为本书代言。推荐序作者之二是来自咨询界的陈果先生。陈果先生在企业管理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是管理界底层逻辑的代言人。其次笔者要感谢何仁杰先生,一位业务与技术的融合性专家,他致力于推广的TFC供应链橙汁游戏为供应链管理理念在中国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还要感谢邵宜中先生和聂建新先生,他们二位都曾担任多家知名跨国集团的销售和供应链管理负责人,对供应链管理有着深刻的洞察,他们的理念“要站在销售和公司的视角去理解供应链管理”使笔者深受启发。笔者还要特别感谢黄培博士,黄博士是e-works数字化企业网总编/CEO、东盟工程与技术科学院(AAET)外籍院士、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智能制造联盟副秘书长。黄博士在智能制造领域拥有30多年的研究与服务经验。最后笔者要感谢真正来自一线的供应链管理实践者——六位来自不同行业的供应链计划管理者(排名不分先后,华为终端制造的袁建东先生、蒙牛集团的赵东安先生、金风科技的曹玉女士、贝泰妮集团的赵明丽女士、传音控股的刘江水先生、中科曙光的刘小亮先生、上海电气风电集团的蒋舒姝女士),他们都有着十年以上的供应链计划管理的实战经验,经历了企业不同阶段的变革和转型,他们也是本书的首批读者,他们以自己的感悟为中国供应链计划从业者代言。本书从书稿撰写到推荐人邀请均贯穿着“务实求真,专业至上”的原则。
相关图书推荐:《卓越供应链计划:需求计划管理设计与实践》。推荐一本即将出版的关于需求计划管理的图书。此书原书稿虽然提供给刘宝红老师作为参考,但是一直未对外发表,此次也机缘巧合与两位优秀同行共同完成了此书的编写。因此,本书将不再对需求计划管理模块进行深度展开,如有深度探索的诉求,请大家移步阅读《卓越供应链计划:需求计划管理设计与实践》。
柏拉图曾经说过,贩售和分享知识其实是要比贩售和分享食品更严谨、更需要小心的事情。笔者怀着敬畏之心,希望能够找到供应链和产销协同管理的真经,很多见解、实践经验都来自笔者的客户、朋友和同事,没有他们提供的实践机会、慷慨分享和挑战碰撞,笔者是不可能完成本书的。因此,借此机会要向笔者的客户、朋友、同事表达深切和诚挚的感谢。由于能力所限,书中难免有断章取义、主观臆断的地方,也请大家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