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供应链计划:产销协同规划设计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系统派:不是没想到,就是没做到

试图通过系统来改善“三高”问题的企业往往有两个出发点:一是认为业务模式设计本身没有问题,主要是执行问题;二是认为所有的落地都需要系统支撑,只要通过系统进行标准化管理,就能改善执行问题,进而解决所有问题。此类企业的改善项目发起者往往是IT部门,而他们的关注点也更倾向于执行层系统的改善,包括执行层计划。比如,认为生产排产有问题,就上APS(高级排产)系统;预测不准,就自己开发一个预测收集系统;原料缺料,就上SRM(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强化对供应商订单的管控和协同。就算你全做对了,对整个供应链体系优化而言也是杯水车薪,在顶层设计缺失的情况下,越做越错,因为方向不对的话,做再多也是南辕北辙。

不少企业都存在系统领先流程的现象,系统搞得热火朝天,但整个业务逻辑、流程、组织、绩效都还是一片混乱。比如,预测就是自下而上收集汇总出来的,但是由于偏差大,制造部门就可以自我打折;库存规则和归属权不清,预测和计划执行率没有统计,你不知道预测是否被承接;生产批量和优先级也没有规则,原料计划与成品就更没有联动;由于订单随意调整,订单交付率计算方式粗放;库存周转率就更不靠谱,甚至被操纵。因为业务流程不规范,主数据不能及时维护,业务数据不反映真实现状,最核心的MPS(主计划)、MRP业务无法在系统中实现。有的系统还有高大上的预算控制功能,其实对于预算管理还不成熟的企业而言,贸然启用预算控制系统只会导致事后不停地修改预算指标,否则流程难以走下去,但频繁修改又使规则如同摆设。尽管如此,它们依然上了一堆系统,系统最终成为一个沉重的包袱,与流程,甚至组织相互消耗。

尽管系统对于提升效率作用巨大,但是前提是系统要与流程相匹配。当然一部分企业认为系统可以倒逼流程改善,但是这需要管理者更大的毅力和定力,大部分企业会因为改善效果达不到预期迁怒于系统。所以,只有对于那些流程已经较为成熟稳定的企业,使用系统才是有效的。系统只是现有体系的增效工具,而不应该承担体系变革的使命。因为在99%的情况下,系统是斗不过人的。某保健品制造企业在上了一堆系统后,最终认为系统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认为他们已经被系统绑架了,提出了“我们不能做系统的奴隶”这样的口号。和系统和解,需要业务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