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何谓日本思想
“日本思想”或者“日本的思想”这样的词,对于某一年龄层以上的人来说,是会令他们感到模棱两可的,或者他们会对此持否定态度。我本身研究伦理思想史,从这一角度来说,与日本思想有着些许联系。在我的意识中有这样矛盾的一面,在实际体验方面我也遇到过这样矛盾或否定的态度。
一说到研究日本思想,首先会被质问政治立场,也时常被追问:“您有皇国史观①吗?”更会有人提出“那么日本思想到底存在吗?”这样既质朴又认真的问题。哲学系的研究者还会被问“日本思想到底是哲学还是历史学?”这样的问题。赫赫有名的和辻哲郎②所从事的与日本思想、研究日本精神史相关的工作,一般被认为属于哲学、伦理学范畴;而在这一领域,研究日本思想、精神史也曾被视为赶时髦。
这种针对日本思想的疑问,首先植根于对日本思想的思考方式与日本近代历史的应有之义之中。与此同时,这也是对以下二者的疑问,即这种无法还原到历史中去的日本思想,其定义为何?再者,思想到底为何物?
进一步而言,就要讲到日本的思想与近代知识制度的关系。明治时期,日本步入近代化,西方学问的引入迫在眉睫。长久以来,在大学,不论文科还是理科,欧美文化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人文学也是如此,它经常被分为哲学(思想)、史学和文学。自古以来,日本的思想形态都以佛教与儒教为主,在印度、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自身的文化。因此,在明治时期,这种全新的知识制度建立之初,就包含着印度学及中国学,印度哲学、中国哲学都成为研究的对象。此外,日本独有的文学传统与历史学也有一定积累,因此也从一开始便被编入大学制度中。
与此相对,在西化这一大环境中,从积极导入文明的基石——哲学性思想这一课题来看,日本的思想只能是模棱两可的。即使在现代,哲学也是以西方哲学为主,很少设置有研究日本思想的课程和学科。中江兆民③曾说:“日本无哲学。”因而一些略通西方哲学的人认为日本历史上似乎并无可以称得上哲学之物,也无可厚非。
那么此处可称得上“日本思想”之物的实质内涵,则又成为一个问题。在这层意义上,日本思想其实质,即以什么为研究对象,现如今也依旧是个问题。哲学是指对于自然、人类及超越性存在(神佛等)三者自身以及三者之间关系的一种认知。这种认知形成于对生活的认知,而为生活认知提供统一性的则是价值观,哲学正是以这种价值观的实际形态及对价值观的思考为研究对象。
日本的思想性作品中,有符合哲学内涵的作品,也有采用诗歌等文学方式或者以历史性叙述为对象的创作。将这种多领域共通的广义上的人类观、世界观作为研究对象,方得以一窥日本思想。本书意在究明日本思想的实质,同时从伦理思想史的角度来思考日本的思想。书名之所以定为“全史”,是因为要把握日本思想的全貌,就须将古代至近代的代表思想、思想家、思想性作品纳入研究对象范围之内。此外,笔者将着眼于研究有共性基础的思想史,而非常见的学派或重视学统的个别思想史。
现在,日本思想这一领域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认知。这要归功于近代初期致力于确立日本思想研究的前人。当初先辈们是站在哲学分科这一角度来思考的。就现状而言,它是一种跨学科领域,同时整体上使用历史学手法的思想史居多。
本书之所以强调“全史”,是因为日本思想史研究的目标不应该止于西方哲学史,尤其是西方精神史影响下的佛教及儒教史等单一领域的思想史,而是应设定一个能真正称为日本思想史的领域。
在接受西方文献学、哲学方法的基础上,日本思想史的研究作为一门近代学问成立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给日本思想或日本哲学定位,是一个问题。在很早以前,无论日本思想还是日本哲学,这样的用词在国外几乎都是被认可的。在这样的名称之下,就产生了从古至今叙述日本的必要性。可以说哲学性语言的多元化早已被广泛接受。
我们不应该将日本的文化、思想绝对化看待,也不能认为这与我们无关就弃之不理。所谓思想史,需要对古来文本重新解读后产生的历史进行有意识地反思,这才能使其成为可能。本书中的思想史也主要着眼于解读包含思想内容的文本。正如国学方面重新参照《古事记》《日本书纪》,阿罗罗木派再次评价《万叶集》一样,日本思想也是一次次的回想与反复。笔者希望通过重点描写这样的思考脉络,使之称得上“全史”。思想史中仍有悬而未决的问题,探究这些问题也是全史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