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取得慈悲草 拂去身心尘
清洁,在从小的家庭记忆中,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小时候,母亲总强调,吃饭前一定要洗手,刷牙时可以蘸一点田七粉,还会把中午的洗米水存着,午睡后洗脸使用,洗完干干爽爽,舒服极了;身上痒时母亲又说,可以煮艾草水洗澡,洗完身上清凉舒坦,蚊虫也很少靠近了。
大一些了,母亲又教我如何自己清洗衣服,要先用肥皂涂满领口和袖口这些最脏的地方,然后搓一搓。淘米水恰好也是弱碱性,洗完脸后可以洗头道衣服,衣服也会软而平坦。这样洁净且踏实的气息,充满了整个童年,无论富有与否,干净整洁永远是最好的教育。
这种平凡简单的清洁日常,回望有对父母、故乡、童年的感怀,从未离开过我们的家庭生活。转眼间,自己也成了家,清洁这件事也持续加载着新的记忆。家庭清洁如何更安全地落实到每个细节,同时环保健康,渐渐成为我的思考方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接触到一块冷皂。这块皂与以往的肥皂不同,触摸上去更像是一块“脂膏”,揉搓时真正体会了为什么古人会用“肤如凝脂”来形容女孩的美好。
更打动我的是,它遇水可以马上分解,对河流、鱼类生态也不会有任何伤害,这种简单安全的踏实感,有小时候的感觉,也是我要找的要传递给自己孩子的清洁方式,于是前往台湾寻师深造学习,自主研究古籍古方制作冷皂。
2013年孩子出生后,也就是正式创立“愫氧生活”之时,家里的瓶瓶罐罐都被换成了一块皂,孩子从头到脚的清洁一块皂就可以完美解决。期间我不断做皂分享给身边的人,组建万人公益项目“家庭环保支持计划”,发现了解与习惯使用冷皂的人群很少很少,以前自己很喜欢的一些皂铺,也因为市场太小而转业了。种种情况让我感到推行这种清洁方式很困难,不过先生一直鼓励我说:“坚持做你最初想做的就好,这件事情没有给社会、环境带来负担与伤害,是可持续的,就值得去做。”一句话让我回到初心,于是继续埋头专研,做回自己。
直到2019年底,疫情刚刚暴发,家人也都无法出门。那是一段十分沉寂的日子,也有了更多时间深入生活与学习。我无意把之前拍的一段做皂视频发在短视频平台,没想到一夜之间有了五万粉丝,接着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一年破了一亿播放量。
在这期间,收到了许多粉丝反馈,觉得这种清洁很“美”,疗愈了考前焦虑,缓解了环境压力,让睡眠更安稳了……原来不知不觉,这块看似不起眼的皂,已经开始了对身与心的双向清洁。做到外在的清净不难,做到内心的清净就不易了,这让我对“清净”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如《道原》所说:“真人体之以虚无平易,清净柔弱,纯粹素朴,不与物杂,至德天地之道,故谓之真人。”
在这些心灵的碰撞中,也让我看到了许多与自己相似的人。大家用皂清洁时会收获喜悦与清净心,喜欢阅读、写字,乐于发现生活中很小的美好快乐,热爱纯粹简单的东西,爱好和平友善……这些熟悉的灵魂,像知己朋友一般彼此相遇相伴,给予我更大的力量,十分感激。
这也让我开始明白,冷皂是一种媒介,这背后链接着我对自己的期待,与环境的友好联系,还有关怀感,心灵的融合。在这清洁小事里,也可以产生一种美学生活的体验。在这里,你所要准备的,只有热爱,带着这份爱沉浸在纯净的美好生活中。
作为一个东方人,我难免会想运用东方思维去做皂。如何能更深入当代人们的生活中,去发现当代中国人所重视的状态、精神,这是我一直在思索的。
思来想去,我选择做回自己,以这个点为中心,向内探知,静下来,这也是离自己更近的状态。我相信,把对世界的观察与抗衡变成对自己的观察与抗衡,很多东西变得反而清晰简单,希望在满足生活所需之外,自己还能多做些事情。
手作的意思与趣味,在于随机保留自然中的不同细节与更接近本质的特征,这其实还意味着去追求自然本质,需要对原材料更挑剔与富有层次的搭配,并带着感性的探知欲。
更多时候,我沉浸在生活与自然中观察与体验,如搅动皂液般,一切顺其自然地发生与流动。
野中的找寻,四季的循环,情绪的变换,时代的变更,旧时的记忆,家人的日常,所有生活片段的梳理与落地,链接人与自然生活之间的关系,最终落于每天捧在手心的清洁品,够天然环保,充满关爱,每日拂去身心尘。
清洁方式也好,民间手艺也好,美学生活也好,并非目的与结果,希望我所做的这件事,可以记录一代人或我们这一群人的喜好印记,这是源自生活的美好产物。
编写这本书历时两年多,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或许就是“镜里探花”。探寻瞟见冷皂这么一个清洁方式,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参考与启发,虽凭一本书传递远远不够,但依然希望这本“敲门砖”能让你爱上一个新的清洁方式,一种新的生活。
也欢迎大家的交流指正,一起把这块皂的美好分享给更多的人。
不染为清,不乱为净。
杨雯心
2023年于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