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飞梭织布机(求追读)
得到了李大彪的支持,常升很快带着永宁卫的主力进城拿下了杜,汪两家的蕃兵和家奴,等杜海涛和汪家家主汪大东被抓到姚广孝面前的时候,他们才意识到自己和眼前这个黑衣和尚的差距有多大,人家甚至都没出面就把自己玩死了。
到洪武十六年秋天,姚广孝一行带着近千艘海船回到应天府交差的时候,朱雄英知道,自己的原始积累算是完成了,怪不得那些昂撒白皮爱当海盗,这么搞效率确实很高啊。
不过这半年里,朱雄英并没有闲着。
相反,他其实一直很忙。
姚广孝他们出发没多久,朱雄英成立的专利局便迎来了第一位前来申请专利的人,这位也不是别人,正是江宁织造局的总管太监纪梵希纪公公。
当日朱雄英上完朝,正准备去九龙湖学院看看进度,结果新成立的专利司就来人告诉他,有人去申请专利。
这些被安排在专利司的人也都没有实际经历过注册专利的事,于是便快马加鞭地来找朱雄英了,其实朱雄英对于专利的申请也不是那么清楚,但好在上学时候发表过两篇论文,想来应该是差不多的。
朱雄英来到专利司看到纪梵希就觉得眼熟,但纪梵希却不敢等他想起来之后再行礼:“老奴江宁制造局纪梵希拜见皇太孙殿下!”
“奥,我想起来,纪公公,那日在坤宁宫,皇奶奶让你后续研究“九江机”!”朱雄英终于想起来了。
“正是老奴。”纪公公见朱雄英记起了自己,也很高兴。“老奴那日被皇后娘娘钦点改进纺纱机器之后,一直不敢懈怠,“九江机”虽然目前只是增加了一倍的纱锭,但纺纱线的产量也已经远远超过了现在织布机的需求量。”
“殿下可能不清楚,当下我大明的提花织布机可以说是精妙绝伦,您身上这些布料也都是提花机所织绸缎,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一般都是穿土布机所织的土布,现在既然九江机已经大大地提高了纺线的速度,那么织布的速度也应该尽快提升。”纪梵希说完从怀里掏出一张画满了线条的设计图。
“织布的本质就是把线编织起来,殿下您看,这是老奴画的传统织布机的示意,他需要人手动地把梭子上的线穿插到固定好的线上,不停地穿梭,而且全都得靠人力,老奴就想,这个能不能也像“九江机”一样的自动的运行。”
“后来老奴在路边见到有孩子在丢沙包,于是获得灵感,可以把线梭当成沙包,织布机两侧设计木臂,通过脚踏联动,两侧木臂分别将线梭在两股纱线直接丢过来丢过去。”纪公公唯恐朱雄英听不明白他的意思,还不停地手舞足蹈地示意。
朱雄英听着他的描述,又看了看他的设计图,“这好像,是他娘的“飞梭”啊?”朱雄英自从来到大明,一直都是震惊别人,这回却是实实在在被眼前这位老太监震惊了,看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真的是无穷的。
虽然这个“飞梭织布机”还非常的粗糙,不光连原型机都没造出来,估计造出来也不会比大明现有的织布机快多少,但是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只要把蒸汽机造出来,优化一下驱动系统,这是完全可以实现自动化生产的。
“纪公公,你这个新式织布机是不亚于“九江机”的重大改进,完全符合专利司对于新式发明的要求。”朱雄英此时已仿佛看到了日后专利司门庭若市,聪明的中国人拿着各式各样的发明来申请专利的场景了。
“这样,你先去找那边的书记官把你的想法创意口述给他,尽可能的翔实,让他帮你写下来,咱先把论文发了,然后你回去让造九江机的那些匠人根据你的想法造出一台可以使用的新式织布机,到时候还是送到坤宁宫,让皇奶奶看看也高兴高兴。”朱雄英对专利司的第一个发明做出了指示。“等专利弄好了,只要有人用了你的这个技术,就得给你钱,你以后等着发大财吧。”
“老奴谢谢殿下!”纪梵希也十分激动,钱倒是其次,他老太监一个,无儿无女也没啥花钱的地方,但是能得到朱雄英的认可,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可怜的残缺之人,而是一个对大明有用的人。
处理完“飞梭织布机”,朱雄英顺便去嘱咐了一下专利司的负责人,“等有其他人再来,会写字的就先自己把想法写出来,不会的就口述让书记官给写,必须严格地记录来人的信息,绝不可以出现冒名顶替的事情。”
但是负责人的话却让朱雄英意识到,他所想象的门庭若市只能是空想,“殿下,没人知道咱专利司可以注册专利这个事啊!”
是啊,注册专利这种事是朱雄英自己搞的,且不说规则有点复杂,就算是往最简单的说,也没有传播途径啊。
明朝官方要想向老百姓传达消息,基本就是两种途径,一种是贴榜告示,另一种是各地召集乡绅集会统一传达,然后由乡绅再传达给百姓。
专利司的事虽然也可以按这两种方式传达,但是这种事面向的人群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后续肯定规则众多,总不能三天两头不停的贴榜吧。
看来想要推动技术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发明出几个标志性机器的事情,而是成系统地实现产业变革,进而引发全社会的发展进步。
不过这个问题对于朱雄英也没啥难度,虽然现在的技术还搞不了群发短信,官方公众号啥的,但是创建一家报社还是没什么难度的。
“报社应该不算官方机构吧?记者应该不算公务员,这事属于皇爷爷给我授权自理的范围,就不跟他汇报了!”朱雄英心里盘算一圈,完成逻辑自洽就不再去多想报纸的影响力有多大,老朱怎么可能会不管这些事情了。
管那么多干嘛,先办起来再说。
先是选地方办公,朱棣送的宅子还够用,后期等李景隆等人抢来了船,做起了生意自然可以换大地方。然后是员工,这个也不难解决,不管是未及第的老秀才,还是不得志的待官举人,都是很好的记者,编辑备选人才。
包括印刷问题,这些都有当下成熟的技术,没有什么难度;还有销路,让不识字的老百姓花钱买报,那肯定是有很大的困难的,这个需要想想办法。
最后就是起名字了,该叫什么好呢?李景隆常升都去抢船去了,随着龙卫逐渐成熟,靳长青最近也经常见不到人了,朱雄英最近连个商量事的人都没了。
经过一番思索,最终朱雄英决定了报纸的名称:“洪武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