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书
秦桧当国(1),有士人假其书谒扬州守(2)。守觉其伪,缴原书,管押其回。桧见之,即假其官资(3)。或问其故,曰:“有胆敢假桧书,此必非常人。若不以一官束之,则北走胡、南走越矣(4)。”
【注释】
(1) 当国:执掌政柄,即担任丞相。
(2) 假其书:伪造秦桧的亲笔信。
(3) 假其官资:授予他官吏的资格职位。假,授予。
(4) 北走胡、南走越:秦汉时成语,胡指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越指居于闽、越的几个小国。此语意谓逃亡外邦敌国,将为中国之患。
【译文】
秦桧当权时,有个读书人伪造秦桧的信去拜见扬州太守。太守发觉是假信,收缴伪造书信并押送他到秦桧处。秦桧见了,当即授予他官职。有人问秦桧这样做的原因,他说:“这人胆敢伪造我的信,那一定不是普通人。如果不用一个官职来约束他,那么他将逃往外邦,为害中国。”
西夏用兵时,有张、李二生,欲献策于韩、范二公(1)。耻于自媒(2),乃刻诗于碑,使人曳之而过。韩、范疑而不用。久之,乃走西夏,诡名张元、李昊,到处题诗。元昊闻而怪之(3),招致与语,大悦,边批:元昊识人。奉为谋主(4),大为边患。奸桧此举,却胜韩、范远甚,所谓“下下人有上上智”。
【注释】
(1) 韩、范二公:韩琦、范仲淹。
(2) 自媒:自荐。
(3) 元昊:李元昊,党项族,西夏国主。1038—1048年在位。是西夏真正的建国者。
(4) 谋主:主持定谋略的人。
【译文】
北宋与西夏作战对峙时,有姓张、姓李的两个书生,想要向韩琦、范仲淹献计。二人耻于自荐,就把诗刻在碑上,让人拖着经过韩、范府门。韩、范二人认为形迹可疑而不任用。过了很久,二人跑到西夏,化名张元、李昊,所到之处皆有题诗。西夏国主李元昊听说后觉得很奇怪,招他们来问话,谈罢十分高兴,边批:元昊能识别人才。尊奉他们为主持制定谋略的谋士,成为边疆大患。奸臣秦桧的这个举动,却远远胜过韩、范二人,这就是所说的“下下等人有时有上上等智慧”。
有人赝作韩魏公书谒蔡君谟(1)。君谟虽疑之,然士颇豪,与之三千,因回书遣四兵送之,并致果物于魏公。客至京,谒公谢罪。公徐曰:“君谟手段小,恐未足了公事。夏太尉在长安(2),可往见之。”即为发书。子弟疑谓包容已足,书可勿发。公曰:“士能为我书,又能动君谟,其才器不凡矣。”至关中,夏竟官之。边批:手段果大。
【注释】
(1) 赝(yàn):伪造。韩魏公:韩琦,字稚圭。曾任枢密使,拜相。为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执政。封魏国公。蔡君谟:蔡襄,字君谟。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后知福州、泉州、杭州。
(2) 夏太尉:夏竦,字子乔。历仕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官至枢密使。宋枢密使执掌兵政,故此以古代最高军事长官太尉称之。
【译文】
有人假造韩魏公的信去拜见蔡君谟。蔡君谟心中虽然怀疑,却觉得此人十分豪迈,就送他三千钱,于是写了回信并派四个士卒送他,同时送果物给魏公。此人到京城拜见魏公,当面请罪,魏公缓缓说道:“君谟做事缺少气魄,恐怕没办法完成你所求的事情。夏太尉在长安,你可以去拜见他。”说完立即为他写一封信。子侄们不解,认为对此人已经足够包容了,信可以不必再写。魏公说:“这个读书人会模仿我的信,又能说动君谟,他的才气格局必定不凡。”此人到关中,夏竦果然给了他官职。边批:果然手段高强。
又东坡元祐间出帅钱塘(1)。视事之初,都商税务押到匿税人南剑州乡贡进士吴味道(2),以二巨卷作公名衔,封至京师苏侍郎宅(3)。公呼讯其卷中何物。味道恐蹙而前曰(4):“味道今秋忝冒乡荐(5),乡人集钱为赴省之赆以百千(6),就置建阳纱得二百端(7)。因计道路所经场务尽行抽税(8),则至都下不存其半。窃计当今负天下重名而爱奖士类,唯内翰与侍郎耳(9)。纵有败露,必能情贷(10),遂假先生名衔,缄封而来。不知先生已临镇此邦,罪实难逃。”公熟视,笑,呼掌笺吏去其旧封,换题新衔,附至东京竹竿巷,并手书子由书一纸付之,曰:“先辈这回将上天去也无妨(11)。”边批:真欲令人刻骨铭心。明年味道及第,来谢。二事俱长人智量者。
【注释】
(1) 东坡元祐间出帅钱塘:指苏东坡于元祐年间做杭州太守。元祐,宋哲宗年号(1086—1094)。
(2) 都商税务:掌收京城商旅之税,以输国库。南剑州:在今福建。治剑浦县(今福建南平)。
(3) 苏侍郎:苏辙,字子由。苏轼弟。哲宗时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
(4) 恐蹙:恐惧而局促。
(5) 忝冒:犹言滥竽充数。忝,有愧于。常用作谦辞。乡荐:应进士试前,先要经过乡试,通过者称乡荐。
(6) 赆:以财物赠行者。此处指所赠路费。百千:一百千,即十万。
(7) 端:古布帛长度名,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匹。
(8) 场务:宋代掌管征收茶盐酒铁等税的机构。
(9) 内翰:苏轼元祐时曾为翰林学士、知制诰,故称内翰。
(10) 情贷:根据实情给予宽恕。贷,宽恕,赦免。
(11) 将:携带。
【译文】
又苏东坡在元祐年间到杭州任太守。上任之初,掌管收税的官吏抓捕到一个逃税的人,是南剑州乡贡进士吴味道,他冒用苏东坡的名衔,密封了两大巨大的卷轴送到京师苏辙府第。东坡问他卷轴里装的是什么,吴味道恐惧而局促地说:“我今年秋天侥幸通过了乡试,同乡人筹集了十万钱作为赴省赶考的路费,我去置办了二百端建阳纱。因为想到沿路经过的税务官署都要抽税,那么到京城后只剩不到半数。我私下设想当今天下有大名望且爱奖掖读书人的,只有先生您和苏侍郎了。纵然事迹败露,您必能体谅而宽免,于是假借先生的名衔,把它封起来来到此地。却不知道先生已经来镇抚这里了,罪过实在难以逃脱。”苏东坡仔细一看,笑着呼唤掌管文书的官吏去掉旧的封条,换上新名衔,附上至东京竹竿巷字样,并亲手给苏辙写了封信,交给吴味道,说:“前辈这回就是拿到天上去也无妨了。”边批:真欲令人刻骨铭心。第二年,吴味道考中进士,前来答谢。这两件事都是能增长人才智胸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