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百世谈兵之祖——孙武
姓名:姓孙,名武,字长卿,世称孙子
生卒年:公元前535年?~前479年
祖籍: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
性格:智谋
身份: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理论家
孙武的祖上原本姓田,是齐国的王族,因孙武的祖父田书颇具军事指挥才能,在多次战争中都有不菲的战绩,因而获赐孙姓。其父孙冯曾官至齐国卿相,显赫一时。军事世家的环境,使得孙武从小就对军事很感兴趣,小小年纪就颇具军事头脑。公元前532年,齐国内部发生动乱,纷争激烈,士卿大夫间相互倾轧,孙氏家族为躲避纠缠,遂迁居吴国。孙武曾在吴国的军队服过役,当过下级军校,还参加过吴、楚战争,后来因为负伤退出军队,一边耕田,一边研究兵法。他结合每一次具体的战争,分析总结胜方的经验和败方的教训,终于完成了名传天下的《孙子兵法》,他也由此成为了中国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
《孙子兵法》语言简练,全书不过7000余字,共计13篇,有《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行军篇》。内容涉及战略学、战术学、军制学、后勤学、军事地形学、侦察学等诸多领域。其军事战略思想可概括为三方面:
第一,军、政合一的战争观。《孙子兵法》言“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孙武认为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除天、地、将、兵外,还有道,既上下一心,民乐为君用,生死与共。只有得民心者方能得天下,谁能取得民众的支持,谁就能取得主动权。《兵法》又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由此可见,孙武已经突破了纯军事战略的思维,已经将政治和外交作为策略运用到军事当中了。
第二,以野战为主的策略。孙武认为“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因此,战争中要掌握主动权就要实行以运动战为主的野战进攻,先发制人,出奇制胜,就是要速战速决、避免攻城、运动歼敌。“兵贵速,不贵久”,持久战多数会“顿兵挫锐,屈力殚货”,所以善战者应能“乘人之不及,有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兵法》中说:“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因为攻城不但旷日持久,而且处于被动地位,损失较大,故有“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此外,野战还可与敌周旋消耗其力量。可“避实击虚”,调动敌人,进而选择敌人薄弱或要害处攻之。
第三,集中优势兵力作战。孙武强调战争中应能“我专而敌分”,用我方的优势兵力将敌方分散,这样则“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者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以战者约一。”
孙武不仅将《兵法》的理论讲的十分透彻,更用他的实际作战证明了他的军事才能决非纸上谈兵。他在宫女演兵时,屡次出现“杨柳细腰随风舞,莺声燕语乱纷纷”的场景,于是他冒奇险杀死了吴王的两个爱妃,杀鸡骇猴,宫女们一下子知道了什么叫军令如山,个个严肃紧张,令行禁止,再没有人敢唧唧喳喳了。不多时,便操练得像模像样了。由此,他从严治军的思想可见一斑。被吴王阖闾拜为大将后,孙武很快就为吴国训练出了一支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队伍。公元前506年,孙武大展兵家智谋,以“疲楚误楚”的策略扭转时局,又率3万兵力击退楚国20万大军,取得柏举之战的胜利,攻占了楚国的都城,获得了大量的兵奴和财宝。吴王阖闾死后,孙武又辅佐夫差南征北战,将吴国的国势推向了顶峰,同时,也成就了吴王春秋又一霸主的地位,只可惜后来,夫差刚愎自用,好友伍子胥又遭惨死,让孙武看到了兔死狗烹的结局,最后归隐避世。公元前479年,孙武病逝,葬于江苏吴县东门外。
孙武虽然在吴国战争的风云际会中淋漓尽致地施展了其军事才华,但真正让他挤入名人行列的却是他言不过七千的兵学巨著——《孙子兵法》。这部书内容完备,结构严谨,将战争中一些规律上升到理论高度,因而为历代兵家所珍视,在当今的中外军事院校中,也被作为必修课程之一。因此,孙武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军事战略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