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火烧夏侯惇
看着气势汹汹奔腾而来的曹军,赵云眉头紧皱,为什么跟魏延说的不一样。
不是说好夏侯惇在这一番话后必定会前来与我为战。
难道是我发挥的不好?
赵云不禁自我怀疑,心中虽想,但跑还是得跑,不斗将,那是一点机会都没有。
带着这群虾兵蟹将,强如赵云也没有自信。
就这样,赵云与曹军边杀边退,一直到了博望坡中。
临近其中,于禁勒马而停,行至夏侯惇跟前,提醒道:“将军,我观此道狭窄,两边灌木丛生,树林茂密,恐有伏兵。”
“你的意思是那赵云也是诈败?”
夏侯惇虽然也有所怀疑,但心里却怎么也不得劲,我们赢的都是敌人让我们赢的?
这如何能咽下这口气!
“应该不是,我军一个照面便杀的他们狼狈而逃,他赵云再厉害,双拳难敌四手,我们人数碾压,只是我观此地坑砍难行,担心有伏兵。”
于禁摇摇头,表示应该不是诈败。
夏侯惇看着不远处有一高山,为了小心行事,便吩咐道:“孙瑞安,你带人去那座山头去看看,有没有什么特殊情况。”
孙瑞安浑身一颤,怎么又特么是我,心中极为抗拒,但表面却不动声色,抱拳道:“遵命!”
不一会,孙瑞安边拍马而归,“禀将军,前方大路有数处烟起,而小路前边却毫无动静。”
夏侯惇听闻后,嘴角微扬,雕虫小技,也敢班门弄斧?
“所有人走大路,今夜抵达博望城,而后直取宛城!”
于禁和韩浩急忙说道:“将军,烽烟起处,必有兵马,何故反走这条路?”
夏侯惇微微一笑,“某虽屡败屡战,却也不是不思进取。”
“丞相令我熟读兵法,此时却是用到。”
“岂不闻兵书有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那徐庶,诸葛亮足智多谋,故意使人于大路烧烟,让我军走小路,然后于小路处埋下伏兵。”
夏侯惇说着扬起下吧,冷哼一声:“用这等计策缓我军步伐,本将军偏不教中他计。”
于禁和韩浩皆面露惊色,恭维道:“将军妙算,人不可及也。”
这的确可能是敌军的缓兵之计,这一路他们中的缓兵之计层出不穷,还不带重复的,搞怕了。
而现在被夏侯惇一语道破,怎叫人不惊,难不成这吃了一次败仗顿悟了?
由量变引起了质变?
整个人茅塞顿开,升华了?
遂大军便朝着夹道而行,一半精兵在前为前军,另一半尽护粮草而行。
一路上除了山间鸟叫声,便只有大军行路时的踢踏声。
于禁在马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精神集中,好在的确没有伏兵。
夏侯惇便问向导,“此向何处?”
“回将军,前面便是博望城了,后面是罗川口。”
正此时,人马攒行之间,望见前面尘土飞扬,夏侯惇便让人马摆开阵势。
却是赵云又杀了一个回马枪。
夏侯惇突然再一次的大笑起来,毫无征兆。
“吾笑那诸葛亮和徐庶足智多谋,今观其用兵,却总是用这等低劣之谋,用此等军马为前军与我也敌!”
“吾今日必拿下那刘修小儿。”
夏侯惇挺马而出,骂道:“赵云,你随刘修,真是瞎你了的狗眼!你现在投降还来得急,本将军既往不咎。”
赵云不知为何突然脑洞大开,回道:“没错,就是你的独眼!”
说出之后赵云也懵逼了,我何时这么伶牙俐齿了?
夏侯惇大怒,纵马而战,不出几回合,赵云还是“不敌”,赵云约逃了五里,于禁拍马上前说道:“将军,赵云引诱我等深入,恐有埋…”
夏侯惇这次却是冷声道:“又是恐有埋伏?一路上你说了多少?埋伏呢?”
“敌军如此军容,虽十面埋伏,吾又何惧哉!”
遂不听劝谏,一直杀的天昏地暗,夏侯惇杀得兴起不管不顾,直冲赵云。
突的一声炮响,诸葛亮闪亮登场,带着中军接替赵云而战。
夏侯惇笑着道:“这就是你们说的伏兵?”
时天色渐黑,浓云密布,又无月色,可以说是伸手不见五指,却又洽有风起。
夏侯惇崔军前进只顾前进厮杀。
于禁两人赶至狭窄处,纵观两边隐约可见枯木杂草,“于将军,这南道路狭窄,山川相逼,更是灌木丛生。”
“假设你是荆州军,你会如何退敌?”
于禁不由得又想起昨日的大火,惊慌道:“火攻!”
韩浩随即便回马大声道:“后军慢行!注意警戒。”
可是人走马发,哪有那么快停下,于禁则是站在马背之上,大声道:“前军也都暂且停住!”
夏侯惇正思考如何踏破宛城,活捉刘修的事,被于禁从后军拍马赶来拦住。
“将军,我与韩浩皆感觉此处适合火攻,不得不防。”
夏侯惇闻言,猛然省悟,只是还未等他发话,就听见背后喊杀声震起。
却是后军粮草处两边火起,正是大风,火势起的飞快。
一刹那,四面八方尽皆是火。
“完了…”
这是夏侯惇必时内心的最后一个念想。
这时却见赵云与魏延领大军直冲他们而来,夏侯惇与于禁三人冒烟突火而走。
欲要救回粮草,杀回堵阳城。
却见北边火光中似有一大将显现,却是关云长也,一人一马立于火前。
这一刻在火光的映衬下,关羽那赤兔马扬蹄长嘶,战意冲天。
仿佛是从地狱而出的幽冥大将,让人望而生畏。
夏侯惇三人面色阴晴不定,再晚一点可就都冲不出去了。
想至此处,三人纵马与关羽混战,一时间关羽倒是有些应接不暇,就在此关键之时,右方又杀来一军,却是张飞带人而来。
“二哥,莫慌,翼德前来助你。”张飞声若洪钟,震人心魂。
夏侯惇一见张飞抵进,奋三人之力击退关羽之后,便毫不犹豫的拍马夺路而逃。
丝毫不拖泥带水。
这场屠杀直至天明,诸葛亮才收军回到宛城,此时的博望坡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这一战夏侯惇粮草尽失,十万大军尽皆付之东流,只收拾残军,自回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