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家长的错误三件套 催促、讲道理;贴身侵犯;发脾气
曾经有位家长来找我,说他家孩子读六年级,最开始只是磨蹭,不爱写作业,最近干脆不写作业了,每天回家就玩手机、打游戏,把房间弄得非常凌乱,精神也很颓废。而且不能和他提作业,一提作业他就急眼,情绪非常暴躁。
面对这样的状况,家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位妈妈说:“孩子特别难管,这些年,什么办法都用了,可孩子就是油盐不进。这可怎么办?”
我详细地了解了她孩子的成长经历,忍不住感叹:“你做了那么多努力,不只是无用功,而且副作用极其明显。”
家长很惊愕地说:“你的意思是我把这孩子给管坏了?”
我说:“可以这么说。家长在作业问题上容易犯的错,你一个不落,都占全了。”
那么,在作业问题上,家长最容易犯的错有哪些呢?概括来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催促、讲道理;贴身侵犯;发脾气。
错误一:催促、讲道理
这位家长说:“催促、讲道理?确实有,而且很多。”但她马上又满腹委屈地说,“你以为我愿意催促、愿意讲道理啊,我也很烦,还不是因为他磨蹭,不专注,不好好写作业。”
说到磨蹭和不专注,我见过太多“冤假错案”。
我问这位家长:“你考虑过磨蹭和慢的区别吗?”
她很干脆地说:“磨蹭不就是慢吗?”的确,在很多家长的认知词典里,这两个词可以通用,磨蹭就是慢,慢就是磨蹭。
其实,不是这样的。
什么是慢?就是不够快,它指的是速度。什么是磨蹭?磨蹭是“慢+不情愿”,它指的是态度。概括来说,慢是速度,磨蹭是态度。
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写字,他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地写,速度像蜗牛,这只是慢。但是,如果他写字速度像蜗牛,还哼哼唧唧,一脸痛苦,总想着消极怠工,这就是磨蹭了。
很多不了解孩子的家长,特别是急性子的家长,把孩子最初的慢,识别成了磨蹭,不停地催促孩子,结果越催越慢,最后孩子的“慢”变成了“磨蹭”。
或许有的家长说,就算是慢,我们家孩子也是慢得让人崩溃啊!
试想,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穿衣服、穿鞋、吃饭、背书包、收拾东西、做家务,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常都被父母、保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替着做了,孩子手部的肌肉没有得到充分练习,身体的耐力没有得到充分练习,心理上的坚持精神没有得到充分练习,头脑的统筹安排能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练习,到了小学,突然需要把这些能力一起调动起来写作业,他怎能应付得来?
至于孩子的专注力,我们知道,如果家长在孩子玩耍时经常打断孩子,就会导致孩子做事不专注。
还有一个导致孩子不专注的行为是家长经常忽略的,就是不好好和孩子说话,要么敷衍,要么唠叨。父母一唠叨,孩子觉得烦,就把耳朵“关闭”了;孩子跟父母说话,本来目光炯炯,然而,大人常常不耐烦,有时候对孩子看都不看一眼,让孩子一边玩去,孩子的目光就瞬间黯淡下去了。久而久之,孩子目光的追踪和聚焦能力就会变弱。这种类型的孩子在课堂上,耳朵处于“关闭”状态,目光跟不住老师,怎么可能认真听课呢?老师看到的,就是一个左顾右盼,注意力不集中的小孩。如果孩子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小学一二年级或许影响不大,到了三四年级以后,学业难度增加,听课质量不高,不会的知识越来越多,孩子就会产生畏难情绪,肯定就不愿意写作业。
你看,从家长的唠叨、敷衍,到孩子的懈怠、厌学,教育的因果链条跨越了很多年。
我们再说说“讲道理”。在许多家长的认知中,讲道理等同于教育,其实,这是延续了很多代的教育误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味地讲道理,特别容易造成知行分裂。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给孩子讲道理,最好的结果是他记住了这个道理。然而,家长总是奢望春天播种一个道理,秋天收获一个行为。如果没有见到收获,家长就会感到很失望,还会指责孩子。有位家长说,他也曾经这样批评自己的孩子:“道理我都给你讲清楚了,你怎么就是做不到呢。”没想到孩子回怼了一句:“那让爱因斯坦给你讲个道理,你能研究出相对论吗?”这逻辑,让家长无言以对。
家长讲道理还特别容易跑题。比如,看到孩子字迹潦草,就会论证一番:“你的字迹这么潦草,高考不得扣你十分八分,这样你就考不上好学校,没有好工作……”你看,一不留神,跑题跑到20年以后了。这样的表达方式,让孩子的注意力如何能集中呢?所以,总给孩子讲道理的家长,要提醒自己学会就事论事,既然字迹潦草,想办法让孩子写工整即可。
更糟糕的是,“讲道理”还有可能让孩子活在恐惧中。有些道理,家长以为随便说说而已,其实会渗入孩子的潜意识。潜意识有两个特点:一是图像思考;二是无法识别“不”字。例如,家长对孩子说:“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找不到好工作,只能扫大街去。”这句话最终在孩子心理上呈现出的图像是“扫大街”,而这幅“扫大街”的心理图像,会不断给孩子负面暗示,让他觉得未来一片暗淡。
概括来说,家长对孩子过度催促、讲道理,会导致孩子心浮气躁,而写作业最需要的恰是心平气和。所以,上述做法严重破坏了孩子写作业的心情和状态。
错误二:贴身侵犯
“贴身侵犯”这个词是我总结的,教育心理学的书上没有这样的表述。前述那位家长最初对此也有些疑惑,于是,我为他展示了很多家长的惯常做法。
很多家长的出发点很好,想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孩子独立写作业的习惯。我们再看看家长是怎么做的。
孩子一放学,家长就开启了一连串的提醒:“赶紧啊,休息20分钟就写作业。”“要不要吃水果点心?”“赶紧去上厕所!”“时间到了,你的书包呢?拿过来,坐好。”“今天几项作业,咱们来安排一下。先做语文吧,先把需要书写的作业做完。”“哎呀,你想啥呢?赶紧提笔写啊。”“横平竖直,好好写。”“那个字太大了,擦掉,重写。”“注意姿势,别低头,保护眼睛。”“这道题理解错了,好好读题。”“做错了,好好思考一下,老师怎么教的,你上课听讲了吗?”“我跟你说啊,写作业要专心。”“赶紧写,写完了再玩。”“别抠橡皮。”“眼睛,眼睛,看哪儿呢?”……
家长口口声声说要培养孩子独立写作业的习惯,却把孩子变成了一个提线木偶。这不是贴身监督,而是贴身侵犯,家长干涉孩子的每个行为,完全压制了孩子的自主性。写作业本来是孩子的事情,然而,从时间管理到统筹安排、行为控制、做决定,都被家长给承担了。最后,孩子的大脑就成了移动硬盘,只负责记住老师教的知识就行。
这些年,我在家庭教育咨询工作中特别痛心地看到,好多家长信誓旦旦地要培养孩子独立写作业的习惯,却一上手就把孩子的主动性给“卸载”了。这就好比把一辆车的发动机给拆卸下来,这辆车当然无法开动了。
前文说到,我小时候是个不爱写作业的孩子,管理孩子写作业却效果显著。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如果我已经很烦躁,很不情愿,旁边有个人这样贴身侵犯我,像摆弄木偶一样指挥我,我的反应只有两种,要么生无可恋,要么原地爆炸。所以,我管理小孩写作业的时候,会非常珍惜他们仅有的自主性,凡是他们管得了自己的地方,我都给他们自主管理的空间,我只管他们实在无法自控的那一部分,补足他们能力的缺口。
错误三:发脾气
发脾气,这个话题大家相当熟悉。
其实,发脾气跟贴身侵犯基本上是无缝衔接的。我总结了一个规律,一旦家长开始概括性地数落孩子的“罪行”,就离发脾气不远了。比如,家长对孩子说:“你就不能认真点吗?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这个时候,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而孩子也准备好了迎接暴风雨。接下来的画面,往往是家长歇斯底里地暴怒,毫无顾忌地宣泄情绪。
有个家长说,她发现孩子写作业时在看平板电脑,她把平板电脑给没收了。回到自己的房间后,她越想越生气,过了20分钟,她终于忍不住了,给孩子来了个回马枪,臭骂了孩子一顿,两个人的情绪都爆发了,怒火冲天。最后,妈妈当着孩子的面,把平板电脑摔碎了。
我调侃说:“你都回房间了,都过了20分钟了,再返场给孩子表演摔平板电脑,何必呢?”
我能理解家长的无助和愤怒,然而,发完脾气后会怎么样呢?在父母暴怒之后,孩子收拾破碎的心情,勉强做出一个积极的样子,但这样的状态,常常连一个晚上都撑不过,就消失了。
不得不说,家长发脾气的后果实在是太糟糕了。不只是当下会影响双方的情绪,更重要的是,会严重伤害亲子关系,把亲子双方的沟通渠道彻底堵死。孩子也因此出现家长描述的“油盐不进”的状况。不管家长说的话多温和、多简洁、多有道理,孩子就是不听。
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通常那些具体的办法就都用不上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修复严重受伤的亲子关系,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而亲子问题到了这种程度,作业问题就变成一个顽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