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书“五爵”的称谓原理:容量化器名
在先秦礼书中,能看到很多用作礼器的酒器之名。礼书的现代注译者,会为读者一一解说其用途,描述其器形,甚至提供图像。就出土及传世实物所见,商周应有很多典礼含有献酒或饮酒的环节,因为在此期的青铜礼器中,酒器占了很大部分,且外观形形色色,精美多姿。一些青铜酒器上的铭文,提供了那件器物的“自名”。更多的酒器上没有自名,但因考古文物学者长久、细密的分类定名工作,人们仍可以在辞书或论著中,很便利地查到它们的名称与用途。在诠释礼书中的酒器之时,注译者就充分利用了考古文物学者的研究成果。
初看起来,先秦礼书所见各种酒器之名,在读者那里不会引发太大麻烦了。然而其实未必。比如说吧,礼书所描述的那些典礼上所用酒爵,在公众心目中,通常都是青铜三足爵。假如告诉他们,那是个错误的认识,礼书中的酒爵不可能是青铜三足爵,那对他们的既往认知,就是一个颠覆。其实,古器物类型学对酒器的分类定名,商周酒器之自名,以及礼书所见酒器之名,三者很不一致,各有各的得名之由、分类规则及命名规则。我们首先建立这样一个意识,循此前行,那么对礼书所见酒器之名,就会获得一个新的观察视角。
《仪礼》所见饮酒器,有爵、觚、觯、角、散五种,是所谓“五爵”。“五爵”袭用了商西周的爵、觚、觯、角、斝(即散,详后)之名,但名同实异,实际已是容量概念了。《韩诗外传》这部古书声称,“五爵”的容量井然有序,共五等,分别是一升、二升、三升、四升、五升,礼学家又传承着一个“凡诸觞皆形同,升数则异”的历史记忆。而这就意味着,“五爵”的器形其实是相同的,爵、觚、觯、角、散五名,分别是一升、二升、三升、四升、五升饮酒器之称。赘言之,在礼家那里,“五爵”之别其实是容量之别,而不是器形之别。“五爵”的称谓原理,我名之为“容量化器名”。这种“容量化”酒器命名策略,服务于“以小为贵”原则,即容量越小的饮酒器等级越高,以此区分身份、维系等级。
这就是那个“前所未有的观察视角”。人们一般认为,器物是根据用途与形状来命名的,若然,我在文中所创制的“容量化器名”概念,就突破了对青铜礼器命名方式的传统认识。“五爵”的研讨,还将展示一种史上绝无仅有的奇特酒器礼制,它通过在饮酒礼上随时换用大小酒杯,来区分贵贱亲疏。由此还可获得这样一个印象:周人对等级差异的细腻敏感程度、周人创制整齐等级礼制的卓越能力,在那个时代,无与伦比。下面试做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