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冠军原则
第一节 才华是天赋加努力的产物
关于毕加索有一则传说,这则传说听起来更像是一个现代的寓言故事而非真实的历史事件。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毕加索坐在巴黎某公园的一张长椅上,一边吹着和煦的微风,一边享受着休闲的午后时光。至于此时他多大年纪,或是处于艺术生涯的哪个阶段,我们都无从知晓。也许他著名的反战作品《格尔尼卡》正在全球巡回展出,又或者他正开始尝试挑战透视画法,而这将在日后促进立体主义的发展。总之,此时毕加索已是尽人皆知的著名画家了。就在这时,一名年轻女子走近毕加索,停在他所坐的长椅旁,并表示自己非常喜爱他的作品,还恭敬诚恳地请求毕加索为自己画一幅画。毕加索答应了她的请求,随即拿出一张小纸片,仅用娴熟的一笔就画下了他面前的这名女子。毕加索将画像递给她时,女子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谢谢你!你仅用一笔就画出了神形兼备的肖像,真是不可思议啊!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嘛!我该付你多少钱呢?”
毕加索平静且坦率地说:“五千美元。”
“什么?”年轻姑娘困惑不已,“你在开玩笑吗?就这小小的肖像,你也要收这么多钱?而且你只用一分钟就画完了呀!”
传言中毕加索粲然一笑并反驳道:“不,亲爱的,我用了一生的时间。”
尽管不知故事是真是假,但是它有力地阐明了技能的实际运作方式。听到此故事后,我们不再认为才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神奇的东西,那是对才华最致命的误解。这种观点的盛行向我们展现了观众与他们崇拜的天才之间的关系,即迫于一种极其深刻且强烈的冲动,观众会认为天才是天生的。这种惊讶感有利用的价值,因此市场营销与品牌管理人员对其煽风点火、推波助澜。
但是才华并非如此,没有谁生来就在各个方面优于他人。1998年,科学期刊《行为与脑科学》刊登的一篇论文验证了所谓的“才华储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点是:一个人在特定任务中的技能水平主要取决于其相关内在能力的存量,而非早期经验、机会或训练等外部因素。研究员豪伊、戴维森和斯洛博达综合了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一个人的技能水平确实与生理因素有关。但才华储量的观点“过于夸张和简化”了。对才华更准确且负责任的看法是“人类尚未测算的生物学因素对一项特长的影响”。
二十多年之后,人类仍未发现与才华相关的遗传因素。但是,我们都知道遗传因素对才华有着间接的影响,比如某些运动员与生俱来的身体素质让他们在特定的运动项目中占据优势。相对其他体形较小的篮球运动员而言,奥尼尔的体格——身高超215厘米、重147公斤具有明显优势,而西蒙·拜尔斯仅高141厘米、重47公斤,这样娇小的体形却帮助她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体操运动员。
除一般的静态优势之外,某些人在儿童时期就展现出与生俱来的天分,比如从小就十分擅长某项运动或智力活动。但是他们若得不到认可与磨炼,这种天生的才华就形同虚设。若年轻运动员及其父母认为才华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将对运动员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因为有这种想法的人在挫折面前不堪一击。这种想法从根本上曲解了才华的本质。实际上,才华需要大量的辛劳付出才能被激发出来。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因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一万小时定律(即一个人需要至少一万小时的反复练习,才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而闻名于世,但是人们误解了这条定律。并不是只要投入一万个小时,你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或者由此变得更加优秀,而是像格拉德威尔本人后来在一次线上采访中阐述的那样:“与生俱来的才华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才能彰显出来。”
才华的发展更像是生产而非天赐。天赋之于顶尖的运动能力,就像石油之于塑料、树木之于桌子或是钢锭之于桥梁。天赋是需要塑造和精炼的原料,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磨炼和应用而逐渐变化形态,最终成为卓越的运动能力。
2019年10月,我有幸与杰出的研究员兼企业总裁库马尔·梅塔博士交谈了一番。他是创新科学领域的专家。他的畅销之作《创新生物群落》阐述了企业如何利用创新原则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创造更优质的产品,同时造福社会。
在那次会面时,他正在试图破解“才华密码”,以理解才华在各领域工作者身上展现出来的复杂本质。我们分别坐在书桌的两侧,他总是因我背后的几张大幅肖像画而分神,画上的人都是我多年来训练过的明星球员:玛丽亚·莎拉波娃、阿加西、安娜·库尔尼科娃、马塞洛·里奥斯、吉姆·考瑞尔等。随后,我谈起第一次发现这些运动员有才华的时刻:玛丽·皮尔斯十岁才第一次拿起网球拍,当天下午就能在顶级球场上打球;在日本观看十一岁的锦织圭比赛时,他面对场边众多的职业选手、赞助商以及大批观众毫无惧色,走位、挥拍一如往常,每次击球都能挥洒自如;等等。
我看到梅塔博士脸上露出理解的神情。儿子两岁时,梅塔博士带他到医生那里做常规检查。他们父子俩在候诊室候诊时,梅塔博士看到一个孩子在椅子和茶几上爬上跳下,其所展现的平衡与协调能力是他儿子远远不及的。后来,梅塔博士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试图磨炼他儿子的运动能力,但儿子对运动提不起兴致,梅塔博士也只好放弃了。最终,梅塔博士的儿子进入美国顶尖大学学习,成为一名成功的工程师。谈到识别儿童早期天赋的话题时,梅塔博士意识到,如果自己当时不执着于磨炼儿子并不存在的运动才华,而是对他展现的数学天分加以培养,也许儿子会获益更多。
再举一个例子:克里斯托弗是我的儿子,他出生后不久家人就叫他“小强”,因为他早产后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这后来也成了他个性中的一部分。八岁时,他比周围的大多数孩子都要高大强壮,重59公斤。投身球场后,他极好地发挥了自身的体形优势,成了橄榄球防守截锋。小强对橄榄球不改初心,训练时一丝不苟。为了提升竞技水平,他接受了严酷的项目训练,从不停歇。从身体素质来看,小强极具潜力,甚至能凭借赤子之心与勇气将体内的一部分潜力挖掘出来。但由于缺乏橄榄球运动战略中重要的认知能力,他也无法成为一名伟大的橄榄球运动员。比赛时,他经常误判球的飞行轨迹,站位失误。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太笨了,不适合这项运动,只能说明他的天赋在别处。通过投身橄榄球运动,他觉察到了自己在这项运动中无法适应的地方:对团队的依赖以及影响每场比赛的诸多变数。后来,他把从橄榄球运动中学到的技能应用于更适合他天性的运动——武术。现在他已是花郎道、跆拳道大师。实践说明:我们既要了解孩子的优势,更要发挥他们的优势,这就是天赋加努力。
下面我谈谈开发儿童的才华时,一个常常被忽视与误解的基础原理。不可否认,才华与潜力相互交织,但是它们是全然不同的。虽然这两个词在口语中可以互换,但是对于体育界而言,它们之间有着极大的区别。潜力指的是我们做某件事的能力上限,而才华指的是我们基于自身能力做这件事所取得的成功。这么说可能有点卖弄学问,甚至有点违背常理,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至关重要:体育训练在心理层面旨在引导运动员正确地转换视角,包括自身力量与外界力量两种视角。基于此,我们便可理解才华与潜力之间的区别,即原始才华经过磨炼也不能保证带来等价的收获。比如,对于没有歌唱才华的人而言,其歌唱能力的提升空间十分有限,因而他们更加容易实现自身的“全部潜力”。然而对歌唱水平更高的人来说,因为他们潜力更大,所以实现自己的全部潜力也会更加困难。我们可以借助长途旅行前打包行李的类比来帮助自己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潜力是手提箱的容量,而才华则是放进手提箱的衣服、化妆品和其他物品的数量。我们可以把磨炼才华的过程理解成寻求高效的打包方式,比如利用特别的衣物叠法、隐藏的口袋,或是选取尺寸更加合适的行李箱。
培养孩子的运动才能时,我们需要遵循以下三步。这三步之间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关系,若我们能将它们运用到孩子的童年生活中,便可以为孩子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帮助自己明确自己的职责。
第一步:认清孩子的能力。这不限于前文谈及的“我的孩子在哪方面更有天赋”等类似的表层问题。当然,澄清这些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只关注孩子的天赋。我们还应该了解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他们更倾向于参加哪种活动,以及他们在怎样的情境下会更自在或者不自在。尽早认清自己孩子的志趣将为我们节省大量的时间与金钱,梅塔博士的事例就是一个证明,同时,这对建立良性、友好的亲子互动关系也大有裨益。孩子要亲身发现与创造顶尖运动员所需要的诸多特质。愤怒、怨恨和胁迫对年轻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有着致命危害。另外,真正伟大的运动员必定十分热爱自己所投身的运动。这种热爱可以慢慢培养,但是它必须是自发的。优秀的家长明白:孩子抱怨时,我们不能一味地迁就他们。当然,某些顶尖运动员开始专门的运动训练时还十分年幼,他们还无法通过认知来衡量自己肩负的重任,因而也会十分顺从父母的要求,比如特蕾西·奥斯汀。三岁时,母亲便开始让特蕾西“打”网球。1980年,她便在国际女子网球协会中位列第一;十七岁时,特蕾西又成为美国网球公开赛历史上最年轻的女子单打冠军。然而,且不谈这种培养方式背后的道德问题,单是它的效果就相当不稳定。毫无疑问,让孩子尽早开始训练,的确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好处,但有待商榷的是何时开始训练以及如何训练。不管我们多早开始训练孩子,若他们缺少前文所述的天赋,那么他们也无法实现特蕾西所达到的成就。事实上,过早开始严苛的训练不仅不能点燃天赋的火花,反而会掐灭这种火花。
想发现孩子身上的运动天赋,至关重要的是了解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会表现出的基本身体素质,比如力量、耐力、平衡性与协调性等。
请记住,每个人都拥有这些身体素质,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孩子及其素质,便能从孩子日常的玩乐与兴趣中发现他们的优势所在。
显而易见,这些基本的身体特质能帮助运动员做出更为复杂和具体的体育动作。正如前文所述,所有的体育训练都基于对基本技能的掌握,甚至在孩子接触训练与运动项目规则之前,这些基本技能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体育训练中的基础动作包括投掷、接物与挥击。某些运动如网球,就囊括了近乎所有基础动作,而其他运动如高尔夫或掷镖,则只包括一两种基础动作。因此,再强调一遍,了解各项体育运动中错综复杂的基本要素和孩子展现的独特天分,对早期训练及比赛是极有帮助的。
与身体技能一样,儿童也会表现出一系列正在发展的认知与心智技能,如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和信息处理的速度。各项体育运动对运动员的能力与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包含一套较为复杂且不言自明的重要认知行为,比如理解规则、把握时机、看清自己的定位等。这些行为与上文谈及的认知能力直接关联,父母可以观察孩子在认知与心智能力方面的发展,如志向及工作理念等。
早期培养孩子运动潜能的第二步:熟悉当地的体育文化。为此,父母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关键是既要了解当地体育场为少儿运动员提供的成长资源,也要明白以下问题。当地政府支持和高度重视什么运动项目?哪里能找到可以帮助孩子针对优势运动项目进行训练的专业教练?这些教练的专业水平如何?他们收费多少?为了让孩子得到应有的训练,是否需要搬家?若孩子没能成为职业运动员,当地是否有大学能为其提供奖学金?假如家长仍未采取行动,孩子还能否在体育界或者其他领域有所发展?纵使以上问题难以回答,或答案并不总是直截了当,但它们也是孩子成功路上的重要课题。随后,本书将专门探讨父母对于孩子成为顶尖运动员的职责。但是现在我只想说明,在孩子的儿童时期,父母对他们的健康和成功的介入是最直接的。上述问题着眼于孩子的成功、幸福与健康,并将为我们与孩子职业生涯之间的整体关系奠定基础,所以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们应该保持诚实和谦逊。
在运动员职业生涯早期,如此调查还能为孩子带来两个额外的好处。第一,消息灵通能帮我们了解该行业的诸多细节以及内情,包括一些看似无足轻重但实际上在特定情形下大有裨益的信息。例如,某年十二月出生的孩子与次年一月出生的孩子同时受训并参加初级排名赛,通常情况下,一月出生的孩子将会占据优势,因为尽管他只比前一年十二月出生的孩子小一个月,但是他往往会和比自己小一岁的孩子竞争。由于儿童的身体发展极为迅速,一岁的年龄差距往往意味着巨大的生理及心理差异,这甚至会决定一场比赛的比分。除了运动员本身的竞技水平,年龄也是球探、教练和潜在赞助商关注的少数几项数据之一,这也是因为在运动员职业生涯早期,仅有这些数据可供参考。当然,这并不能保证什么,但当考虑不周的父母忽略这类细节时,消息灵通的父母便能据此进行谋划。
第二个好处就没那么复杂了。据统计,尽早接触专业体育训练的孩子在竞赛中更占优势。而选择教练及训练计划时,做足调研则能帮助父母做出更明智的决定。早期专门训练将在后文具体展开,所以此处就不赘述了。但是让孩子在五六岁就对其极具潜力的体育专业训练感兴趣,几乎是培养顶尖运动员的必要条件。
磨炼孩子的天赋和积极规划运动员早期职业生涯的第三步:了解及遵循可训练性窗口。换言之,要掌握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个窗口期对应的训练手段及训练重点。所谓的生理窗口或机会之窗正是如此定义的,就是指快速优化学习、改善竞技表现的最佳时机。二至四岁是第一个阶段,从此时起,孩子就会基于各自的体育项目训练获得不同的成长。
当然,巅峰之位是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最后一道更大的难关,像才华一样,它也并非一成不变。鉴于运动员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起伏与成长,巅峰之位不断变化。这并不是因为运动员的排名是以滚动的方式进行计算的,即仅采用运动员近52周的成绩进行排名,而是因为顶尖运动员的训练之路本就不是一条坦途。这条路似乎是由无止境的常规赛、运动会、对抗赛及锦标赛铺成,而且每经历一场比赛,参赛者都汲取了经验,提升了竞技水平。顶尖运动员必须不断获得内在和外在成长,全力以赴地培养天赋,哪怕面对损失也砥砺前行、追求卓越。他们必须善于运用自己的学识与专长去破除面前的重重障碍,因为前进的道路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