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创新点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金代封爵制度进行深入剖析,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金代封爵制度进行宏观的动态考察,全面分析了金代封爵的体系、等级结构、爵制运作、管理措施、爵制与其他政治制度的关系,解析金代封爵制度的特点与作用,从而展现金代封爵制度的整体面貌。
2.对学界有不同观点的国号王爵问题进行详细考证与辨析,认为金代前期国号王爵类型可分为“一字王”、“一字国王”和“两字国王”三种类型,三者之间有高下之别。海陵正隆二年“例降封爵等第”后,国号王爵只见“一字王”称谓。国号王爵类型的前后变化与金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密切相关。
3.对《金史·百官志》所记载的“封王之郡号十”作了考补工作,认为金世宗大定七年是金代郡王封号变更的时间点,金代始终以郡号名位的先后来表示郡王爵位之间的高下等第。
4.在广泛阅读文献基础上,全面梳理了金代五等爵的爵称爵序,认为有金一代五等爵共有国公、郡公、县公、郡侯、县侯、郡伯、县伯、郡子、县子、郡男、县男共十一个爵称。金代国公以下五等爵前有带“开国”和不带“开国”的情况,两者意义不同,其区别主要体现在“封”与“赠”。
5.不仅详细考论制度的静态规定及其变化,更是在广泛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利用大量笔记、文集、考古碑刻资料,广列表格,对制度的运行程序和运作状态进行了动态分析,客观评价了封爵制度对金朝统治的作用与影响。
6.通过对金代封爵史料的深入挖掘、对比和分析,校正《金史》关于封爵记载的诸多讹误或阙失,有助于全面认识金代封爵制度。
(1)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彭林整理:《周礼注疏》卷2《天官冢宰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3页。
(2)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吕友仁整理:《礼记正义》卷60《中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010页。
(3) 顾江龙:《汉唐间的爵位、勋官与散官——品位结构与等级特权视角的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摘要”。
(4) 各时段的封爵研究成果较多,专著和博士学位论文就有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日〕西嵨定生著,武尚清译:《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二十等爵制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朱绍侯:《军功爵制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柳春藩:《秦汉封国食邑赐爵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第3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王安泰:《开建五等:西晋五等爵制成立的历史考察》,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王安泰:《再造封建:魏晋南北朝的爵制与政治秩序》,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3年;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梁曼容:《明代藩王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雷炳炎:《清代八旗世爵世职研究》,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等等。
(5) (元)脱脱等:《金史》卷4《熙宗纪》,北京:中华书局,2020年,第84页。
(6) 《金史》卷7《世宗纪中》,第174页。
(7) (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19《职官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86页。
(8)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14《地理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09页。
(9) 《晋书》卷2《文帝纪》,第44页。
(10) (唐)魏征等:《隋书》卷28《百官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81页。
(11) (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2《尚书吏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7页;(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43《职官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21页。
(12) (元)脱脱等:《宋史》卷169《职官志九》,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061页。学界对宋代爵制讨论较多,对此,将在第一章第一节“金代以前封爵制度的发展演变”中阐述。
(13) (金)佚名:《大金集礼》,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14) (金)佚名编,金少英校补,李庆善整理:《大金吊伐录校补》,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
(15) (金)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6) (金)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李正民增订:《元好问全集》,太原:三晋出版社,2015年。
(17) (南宋)范成大:《揽辔录》,赵永春:《奉使辽金行程录》(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398—399页。
(18) (南宋)楼钥:《北行日录》,赵永春:《奉使辽金行程录》(增订本),第366、373、374、378页。
(19) (宋)倪思:《重明节馆伴语录》,赵永春:《奉使辽金行程录》(增订本),第433页。
(20) (南宋)程卓:《使金录》,赵永春:《奉使辽金行程录》(增订本),第441、447、453—454页。
(21) (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22) (元)脱脱等:《金史》,北京:中华书局,2020年。
(23)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193《封建考》,北京:现代出版社,1991年,第2895—2905页。
(24) (清)张金吾:《金文最》,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25) (清)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一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26) (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民国十四年(1925)希古楼刻本,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一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27) (清)王昶:《金石萃编》,嘉庆十年(1805)经训堂刻本,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二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28) (清)毕沅、阮元:《山左金石志》,嘉庆二年(1797)小琅嬛仙馆刻本,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一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29) (清)沈涛:《常山贞石志》,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本,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三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30) (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9《宗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38页。
(31) (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卷28《九公十郡王》,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665页。
(32) (清)李有棠撰,崔文印点校:《金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853—863页。
(33) 宋中楠:《金代前期汉官封爵制度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内容提要”。
(34) 孙建权、兰世林:《论金前期国王爵的兴废与女真世爵的演变》,《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6期。
(35) 程妮娜:《金代政治制度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40页。
(36) 周峰:《完颜亮评传》,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31—133页。
(37) 王曾瑜:《金朝后期的军事机构和军区设置》,《河北学刊》1993年第5期;王曾瑜:《金朝军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5—68页。
(38) 张博泉:《金史简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21页。
(39) 宋德金:《中国历史·金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0—81页。
(40) 李锡厚、白滨:《辽金西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8—281页。
(41) 姚朔民:《宋金的宣抚使》,韩世明主编:《辽金史论集》第十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80—181页。
(42) 白寿彝总主编,陈振主编:《中国通史》(修订本)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71页。
(43) 程妮娜:《金代政治制度研究》,第236、240页。
(44) 〔日〕松浦茂著,邢玉林译,邢复礼校:《金代女真氏族的构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研究室资料组编译:《民族史译文集》第10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81年,第70页。
(45) 储考山等:《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第193页;左言东:《中国古代官本位体制解析》,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第166页。
(46) 左言东:《中国古代官本位体制解析》,第90页。
(47) 白钢主编,李锡厚、白滨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七卷《辽金西夏》,第333页。
(48) 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增订本),第229页。
(49) 臧云浦等:《中国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0页。
(50) 王可宾:《女真公主述要》,《北方文物》1990年第3期。
(51) 宋中楠:《金代前期汉官封爵制度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9—21页。
(52) 俞鹿年:《历代官制概略》,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299、311页。
(53) 金宝丽:《论“金源郡王”群体的构成及其影响》,《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54) 金宝丽:《从金源郡王看女真族的民族精神》,《黑龙江史志》2005年第6期。
(55) 李玉君:《金代宗室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151页。
(56) 彭赞超:《金代女真后族研究》,长春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1年,第134—140页。
(57) 高云霄:《金朝赠官制度述略——以官民自身卒殁赠官为中心》,《辽东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58) 《金史》卷55《百官志一》,第1312—1313页。
(59) (元)姚燧:《牧庵集》卷17《南京兵马使赠正议大夫上轻车都尉陈留郡侯布色君神道碑》,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23页。
(60) 陈述:《金史拾补五种》,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年,第4页。
(61) 王可宾:《女真国俗》,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97—100页。
(62) 〔日〕松浦茂著,邢玉林译,邢复礼校:《金代女真氏族的构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研究室资料组编译:《民族史译文集》第10集,第70—71页。
(63) 白寿彝总主编,陈振主编:《中国通史》(修订本)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上册),第871—873页。
(64) 程妮娜:《金代政治制度研究》,第241—242页。
(65) 陈述:《金史拾补五种》,第46—137页。
(66) 白寿彝总主编,陈振主编:《中国通史》(修订本)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上册),第871页。
(67) 〔日〕松浦茂著,邢玉林译,邢复礼校:《金代女真氏族的构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研究室资料组编译:《民族史译文集》第10集,第70页。
(68) 白钢主编,李锡厚、白滨:《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七卷《辽金西夏》,第334页。
(69) 宋德金:《中国历史·金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70) 周峰:《完颜亮评传》,第131—133页。
(71) 都兴智:《金章宗时期的宗室之祸》,徐振清主编:《辽金史论集》第九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67—374页。
(72) 任万平:《金代官印制度述论》,《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第2期。
(73) 王姝:《金代品官命妇封赠制度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王姝:《金代女性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43—45页。
(74) 关于金代宗室的定义和范围,《金史·宗室表》曰:“金人初起完颜十二部,其后皆以部为氏,史臣记录有称‘宗室’者,有称完颜者。称完颜者亦有二焉,有同姓完颜,盖疏族,若石土门、迪古乃是也;有异姓完颜,盖部人,若欢都是也。”同姓完颜指疏族,为始祖兄弟阿古乃和保活里之后;异姓完颜则为部人。《金史·宗室表》将始祖兄弟后裔列入其中,将其视为宗室。后世学者对金代“宗室”的范围也有诸多讨论。日本学者松浦茂认为“同姓和异姓并不一定是按照姓氏相同或相异这种情况区分的。运用这种表现方法,可能意在表示有无亲族关系。由于两者的区别基于根本不同的特点,所以从完颜部这样的集团名称产生完颜姓后,同姓和异姓这种表现方法便延续下来了”,而异姓完颜可解释为部人,“部人是指在完颜集团中金室不认为是同族的那些人”,与疏族有别。即认为始祖兄弟的子孙也为宗室(参见松浦茂:《金代女真氏族的构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研究室资料组编译:《民族史译文集》第10集,第75页)。张博泉认为金代“宗室家族主要是指出自始祖同一系的完颜各家族,也包括与始祖同宗属兄弟的完颜家族”(参见张博泉:《金代黑龙江“宰执”探赜》,《学习与探索》1991年第1期)。程妮娜指出“所谓完颜氏宗室大家族,在金建国前,是指完颜氏部落大联盟长的历代先祖的后人,建国后,则是专指历代皇帝的家族”(参见程妮娜:《金代政治制度研究》,第25页)。韩世明根据《金史·宗室表序》和《金史·始祖以下诸子传赞》的记载认为以宗室完颜为中心,划分出三种不同的世系即“宗室:金皇室直系血亲,即安出虎水完颜部始祖函普的后裔。疏族:金皇室旁系血亲,即始祖兄阿古乃和弟保活里后裔。部人:异姓,即同姓完颜(宗室和疏族)以外的完颜支系人”(韩世明:《女真姓氏及姓氏集团研究》,干志耿、王可宾主编:《辽金史论集》第八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第281页)。李玉君《金代宗室研究》遵循《金史》及张博泉的观点,将始祖及其两兄弟的后裔纳入宗室范围(李玉君:《金代宗室研究》,第26页)。陈晓伟从史源出发,认为“元朝史官纂修《金史》,在既定历史认知的前提下,增损《祖宗实录》和《太祖实录》相关内容,今本《世纪》最终将函普传说和祖先三兄弟传说两种内容杂糅到一起,致使上述各种文本叠加,造成‘阿古乃’‘保活里’属于金朝宗室,据此编入《宗室表》”(陈晓伟:《〈金史·宗室表〉再探》,《民族研究》2021年第1期)。上述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始祖兄弟后裔是否为宗室。始祖兄弟后裔史籍记载较少,有封爵记载的只有始祖弟保活里五世孙石土门、迪古乃以及石土门子思敬,从封爵等级和获得封爵的途径来看,他们与景祖兄弟子孙的封爵标准大体相同,即主要考量的是功绩,从这个角度看,他们也可视为宗室成员,即宗室疏族。而金朝宗室疏族的范围也不仅指始祖兄弟后裔,主要看与皇帝本人世系的远近,如海陵与唐括辩谋废立时,讨论“谁当立者”,唐括辩曾推宗傑孙、邓王完颜奭之子阿楞,海陵则言“阿楞属疏”。阿楞为太祖曾孙,毫无疑问是宗室,但海陵将其视为疏族。书中在涉及具体人物出身时,能确定世系的一律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