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友龙傲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0章 临之城的传奇,大名鼎鼎的吴畏!

临县的县衙的格局,是和别处相同的。

正大门牌匾高悬,左右两侧立着两个大鼓,右边那个叫“堂鼓”,是衙门自用的广播系统。

早晨晚上捶它,那是通知县政府工作人员该上下班打卡了。

有公审案子的时候捶它,那是告诉闲出屁来的刁民过来看热闹了。

这叫做升堂鼓。

审案结束时捶它,那就是诸位从小到大面对喜欢的异性而练得非常擅长的乐器——打退堂鼓。

有时候老百姓要报官告状,可县令可能在后堂跟各位领导讨论工作,又可能在跟县长夫人汇报工作,这个时候,民众便可以自行击鼓。

但此中的含义,并不是“青天大老爷我冤枉啊”,而是“狗官快来出上这个逼班”。

至于说,有没有电视剧中那种用来鸣冤的登闻鼓……这世界是有的!

就在堂鼓的另一侧!

号称“一响鼓时,合县震动”、“二响鼓时,州郡闻之”、“三响鼓时,上达天听”,是为登闻。

但凡鼓声响起,本县必将记档上报,州郡也会派专门官员下来核实,而且所有审理和处置情况都要汇总上报中枢,由朝廷亲自审核查阅,在此过程中,凡有阻拦、敷衍、弄虚、作假和威吓者,一律重罪论处。

围绕着登闻鼓所设立的法律机制极为完善,执行起来也效果不错,从客观上确保了社会正义的伸张和上级对下级司法机关的督查……

但其中有一个小小的细节问题。

——登闻鼓的鼓槌重四百八十斤。

这就诞生了本朝的一个著名冷笑话……朝廷下令各州府郡县削减登闻鼓槌的重量,会被武林士人们视为德政。

出身百花谷的李某就是这个笑话的实际发明者。

但正如科目三的发明者当初也想不到这玩意儿能火到国外,他也想不到这冷笑话能传播开来,甚至外销到国外,被北宁蛮子拿来嘲讽南朝体制。

不过他对此倒是毫不担心。

——因为他递出去的刀子实在是太多辣!

此刻,百花谷李某从衙前广场处走来,目光在登闻鼓上一扫而过,落在西侧院墙旁的亭上,亭上挂着“旌善申明”的匾额,亭中有铁石铸造的碑板,一分为二,刷着红黑两色漆,分别贴着一些文字。

红色部分的最新文字是“百花谷李白龙公子惠赐纹银四十两,五月官戏添增四本三折”。

下一行是“隆盛和武馆十二位高徒四月廿五日救耕牛于北桑乡壕壑,活一户生计,善莫大焉”。

再后面是“铁线门响应县尊号召,协助南桑乡农户采桑收茧”。

这便是旌善了。

后面还有个长的,是三月的大热搜。

乃是“朱家庄朱五郎之母野外遇蛇,朱五郎负母狂奔二十余里至县,手足酸软,兀自爬行,乞求路人相救。灵御派怜其孝,解毒相救,县尊感其孝,赐银赐药,遣车送还。县令曰,圣天子以孝治天下,黎民以孝事师亲”。

这就不是旌善了,是县令要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政绩。

黑色部分也贴着文字,对应“申明”,基本就是蓝底微博,乃是对违法犯罪行为的通报。

内容基本都是“叼毛因作奸犯科,被铁拳狠狠地惩罚,你们也要老实老实滴,不然也死啦死啦滴”诸如此类的玩意儿。

东边院墙旁也有个亭子,亭子上写着“敬圣演武”四字。

这亭中的内容乃是武者专享版块,贴着武林大事、武者优待政策调整、各府军卫监征兵通知、县衙外包任务招募和本县武者晋升公告等消息。

有三个身穿贴身短打的少年站在亭前,勾肩搭背,抻着脖子,正吃力辨认着告示上的文字,想象和向往着那个他们从未涉足过的江湖。

李白龙收回目光,走入县衙大门。

临县县衙五进,占地广阔方正,四平八稳,走入大门就是第一进,大路两侧有四处院落建筑,分别是招待所、机关食堂、监狱和三班衙役值班室。

沿着大路直走,便是仪门,仪门平时不开,来往人员通常走旁边的角门,仪门之后的二进,就是县政府的办公区域,道路两侧分布着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尽头则是衙门的断案正堂。

即电视剧里发生“民妇天生神力啊”、“大人你还说你不会武功”的地方。

到了二进之后,人便多了起来,户房、礼房和工房前都有人排队办事,有布衣也有富户,时不时有皂隶出来叫号,现场其实非常热闹。

刚一进门,便遇到一名身穿半旧绸衫、发须皆白的武者昂首走来,一个少年跟在他身后,挑着两个锁住的大箱,沉稳地小跑。

李白龙见到他,拱手道:“吴世伯,晚辈有礼。”

那老人见了李白龙,脸上浮现和煦笑容,抢上两步回礼:“见过武魁。”

这位老者已是七十二岁,乃是临之城的传奇,大名鼎鼎的吴畏。

——顺便一提,这名字的赛博度不比孙〇克高2077倍。

他的人生可谓是“大齐梦”的典型代表。

父母农家出身,他幼时被当地武师发掘收徒,二十一岁过府试、成为秀才,他的蒙师收了一大笔转会费,把他交易到了州郡上的某个一甲门派。

二十四岁时便通过解试,做了武举人。

次年进京赶考,不第。

之后的六年,被门派重点栽培、倾斜资源——即送他去边军参加武训,作为锐士上阵迎敌、于生死间积累临战经验。

又花费重金,请三甲宗门的名师对他进行一对一辅导。

又让他游历江湖、阅览世情、结识同道。

见他从小打的基础稍有欠缺,还从教培门派买了两次易经伐髓套餐,给他优化武骨、补全根基。

之后,吴畏又进京考了两次,皆不第。

三十岁出头时,便被门派优化、清退出武举序列。

后转入宗门中层管理岗,参与门派产业事务——主要任务是挟枪带刀,与“友派朋宗”们进行商战。

借此机会与三教九流打了很多交道,遍观世情。

三十五岁时立下大功,给友宗带去了重大损失,所以被掌门重赏。

掌门的意思是由门派出钱出面运作,以吴畏武举人的身份,去谋一任州中的巡检,虽是卑职,毕竟官身,已足够后半生安身立命。

他想了一夜,拒绝了,恳求离宗,拿一笔遣散费,带着家小回临县,买了一块地,盖了一间小小的武馆,建立了一个微小型门派。

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只知道他筚路蓝缕,起于微末,从抢衙门的外包任务,到培养武童拿朝廷的门派补贴,乃至收购产业田铺,参与本地事务,渐渐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门派做了起来。

并在五十三岁的时候,用这些年经营积攒的积蓄,从老门派那边买来一门心法和一门身法的传功版权,与他自创的拳法和棍法一起,凑齐了“独立武道传承产权”这一最关键的硬性条件,使他的门派从三丙成功晋升一乙。

门派评级从丙到乙,便如武者炼精化气、修出内劲一样,是鱼跃龙门、登堂入室的标志,意味着功名利禄,源源而来。

他只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光。

在寻常县城里,乙级已是地方支柱门派,深度参与地方事务,乃是当地武林的参天之木,吴畏从一介农夫之子打拼到一县武林名宿,自然是当之无愧的临之城传奇……而且是活的那种。

可惜造化弄人,吴畏在临县大名鼎鼎没几年,一个叫杨瑛的小女侠就跑到临县北边开始画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