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旅行:融合传播、创意联动与全域旅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全域旅游的发展特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的发展形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传统的高速度增长模式要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产业发展方式;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冲击,要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保障产业链安全稳固,发展非接触式业务等成为重要课题。

旅游业作为受到疫情冲击较为严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迫切需要加快恢复,更需要运用创意化和数字化的手段双轮驱动,进行产业转型。传统景区模式在后疫情时代已经难以为继,全域旅游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快速推进已成为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互联网+”“文化+”将在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贡献更大力量,“旅游+”“创意+”也将在促进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中创造更多价值。从需求升级层面来看,全域旅游要求消费品类的多样化、消费品质的高级化、消费方式的便捷化、消费服务的个性化等。从供给升级来看,要求产品品质的提升、环境品质的提升、服务品质的提升等。

(一)良性双循环:贯彻新发展理念

面对新的发展环境,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把握时代发展大势、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科学决策。双循环指的是以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系统工程。双循环强调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同时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合作共赢。双循环强调的是量体裁衣,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战略定位、发展阶段和环境条件,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同时注重统筹协调、合理分工、科学布局、协同发展。

发展全域旅游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同时深刻理解且牢牢把握双循环的内涵,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因此,推动良性双循环需要从个体、企业、产业、区域、国家五个层面来落实。

1.个体共建共享:旅居双循环

发展全域旅游要坚持个体共建共享,实现个体在居住满意和旅游放松状态之间的良性循环。共建就是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引导城乡居民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全域旅游建设,将旅游景区与居民生活区域统一起来,让居民成为景区的志愿咨询员、接待员,在共同创建、维护景区的良好秩序的同时,享受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以乡村旅游为例,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卫生整洁的村容村貌,不仅能够提升当地的旅游吸引力,更能让村民也享受安全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当全民都以拍摄乡村风情短视频、直播展示自然风光等方式参与旅游宣传时,不仅能快速扩大当地的旅游影响力,更能提升贫困人口多类型从业技能,拓展其就业渠道。共享需要推动旅游基础设施、文化公共服务主客共享,共同分享旅游发展红利,共享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活。在夜间游、周边游、休闲游兴起的后疫情时代,可以通过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基因,打造更充实、更丰富、更个性的高质量旅游体验产品,充分提升居民在本地旅游的参与感和积极性,共享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艺术成果。

2.景区绿色开发:生态双循环

发展全域旅游还要坚持景区原生态绿色开发,实现景区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效益之间的良性循环。景区内循环指的是在开发旅游景区时要坚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优美的环境是最好的旅游产品,也是最美的旅游生活空间。景区可以运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推进对生态环境的监测、保护、优化。同时,为了“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景区外循环还需要转变思维方式,扩大景区的概念范围,将景区延伸到整个旅游目的地中。比如可以将传统景区外的乡村农业资源转化为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原有文化生态中的独特要素,改变“景区内像欧洲、景区外像非洲”的不协调现象。

3.产业融合创新:文旅双循环

发展全域旅游还要坚持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实现文旅产业在文化创意和旅游体验之间的良性循环。产业内循环包括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的循环,用数字科技的力量加速文化转化路径,打破在疫情影响下门票经济、实体经济对旅游业的桎梏,用创意营销、设计、体验的方式延长旅游产业链。产业外循环包括文旅产业和工业、农业、交通、教育、康养、金融等产业之间的循环,打造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的品牌产业链,扩大当地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区域互动协调:城乡双循环

发展全域旅游还要坚持区域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在战略统筹和合作互助之间的良性循环。区域内循环就是通过将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融入、贯彻到城乡建设、脱贫攻坚、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各类规划中,使文化旅游发展空间成为推动城乡发展要素共享、城乡产业结构升级、城乡风貌及环境优化的载体,实现区域内部的城乡协同发展。如在龙头景区的引领下,让周边村落提供规范的民宿服务,能够使城乡旅游形成互动互促的局面,有效加强城乡间的空间联系,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客源与服务在城乡间的良性循环,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外循环则需要让全域旅游服务于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如通过建设长城、大运河、长江、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

5.国家改革开放:内外双循环

发展全域旅游还要把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整体经济发展格局,引导原有近1亿的出境游客在国内完成新的消费释放,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面对将保持较长时间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发展全域旅游需要抓住世界经济复苏的时间差,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在全球疫情进入常态化阶段,安全地吸引更多国际游客来到中国,实现中国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旅游强国。

(二)深入小单元:坚持从县域抓起

无论在试点探索还是示范带头阶段,全域旅游都要紧抓县域建设的发展。把区县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基本单元,主要考虑到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把县级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基本工作,首先呼应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求,两者紧密衔接、深度融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旅游产业孤岛化、单一化,才能使旅游产业形成集聚效应、辐射效应、拉动效应。

同时,县域也是我们国家最完整、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在《前汉纪》的“前汉孝惠皇帝纪卷第五”中,东汉荀悦谈及郡县制,“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制,国小则无邪心。……从制则天下安矣。”意思是说,以郡县结构的方式治理国家,则天下安宁。县治放在今日,主要指县级行政单位。以全域旅游为发展方针,能够充分发挥县域这一基本行政单位在现代化治理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最后,县域也蕴含着我国最基础、最接地气的文化细胞——村镇。2016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培育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特色旅游小镇、旅游乡村的开发将最大限度地挖掘基层文化资源,提供更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文化服务。

(三)跨主体联动:落实多部门规划

全域旅游发展还要求由旅游部门单一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横向联动多部门齐抓共管。旅游业具有较高的跨行业需求度和社会关联度,过去旅游部门的单一管理难以跟上旅游业发展的节奏,例如,以前的旅游规划虽然涉及交通、城建、公安部门的管理,但是由于部门管理的分割,协调管理相当困难。而全域旅游就是要打破分割管理的局面,通过撤“局”立“委”,从全域发展大局出发整合区域资源,统筹推进全域旅游的工作开展,形成各部门联动的发展机制。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由地方政府牵头,旅游发展委员会协调,横向联动公安、工商、规划、国土、建设、交通等多部门,适合全域旅游时代特点的现代旅游治理机制。具体来讲就是“1+3”。“1”就是旅游委员会;“3”之一就是设立旅游警察,现在全国已经有13个省区市有旅游警察,负责维护景点及景点周边的治安。旅游警察从设立开始就受到欢迎,并且正在加强与国际旅游警察之间的交流和联系。“3”之二就是设立旅游巡回法庭,这个法庭是流动式的,可以及时调解和处理旅游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纷争,已经在很多省份实行。“3”之三是设立工商旅游分局,对一些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和欺行霸市的行为进行惩处。